海基會今(16)日針對台灣團結聯盟的發言鄭重提出澄清與說明
- 更新日期:109-07-27
海峽交流基金會新聞稿
98年第105號新聞稿
時間:98年12月16日
聯絡電話:海基會總機02-27187373轉綜合處
海基會今日由馬副秘書長召開記者會,針對台灣團結聯盟新聞稿有關「兩岸標準計量檢驗認證合作」協議以及江董事長的批評,指出該內容有諸多不實,為免誤導社會大眾,鄭重提出澄清與說明。
馬紹章首先說明,本次會談有關「兩岸標準計量檢驗認證合作」協議,主要的目的之一是透過國家標準之檢驗與認證解決貿易的技術性與程序性障礙,並保障消費者安全,與兩岸個別產業標準化並無關聯,這是非常嚴重的誤導。我國目前和許多主要貿易國家,包括美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新加坡等,都有類似的協議,兩岸之間簽署此項協議,絕不是要與大陸綁在一起。台灣每年出口到大陸的金額高達一千億美金,簽定「標準計量檢驗認證合作」,對我國企業的出口有很大的幫助。
馬紹章表示,目前兩岸協商雖然透過海基會的平台,但主要是由主管議題機關來進行實質的協商,江董事長並未參與,而且江董事長未參與任何企業的經營,也已於去年十一月辭去了華聚董事長職務,未參與華聚基金會的任何活動,可以說既非球員,也非裁判。
馬紹章也強調,台聯及外界對華聚基金會的角色功能也有誤會。華聚基金會的成立,是溫世仁先生的遺願。他希望台灣能擺脫代工的困境,如果兩岸之間能夠建立平台,透過企業間的合作,利用技術與市場的優勢,來設定產業標準,將可提升台灣產業,尤其是電子訊息產業的競爭力。華聚基金會只是一個平台,任何廠商都可參與,也都可以利用,包括工研院也是其中積極重要的角色。因此,華聚基金會並非營利機構,它的功能與角色,與這一次要簽署的有關國家標準檢驗認證合作協議,並無關聯。台聯的指控,實屬子虛烏有。
馬紹章表示,海基會對不同的聲音,一向虛心接受批評與指教,但任何指控都應該有證據,有邏輯。過去一年多來兩岸兩會簽署的協議皆遵循「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的原則來進行,呼籲社會各界支持海基會,為兩岸和平繁榮及人民安居樂業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