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基會鄭重澄清1月12日自由時報「簽ECFA 10年內 兩岸九成商品互開放 海基會刊物自爆」報導
- 更新日期:109-07-27
海峽交流基金會新聞稿
99年第001號新聞稿
時間:99年01月12日
聯絡電話:海基會總機02-27187373轉綜合處梁小姐603、郭小姐615
本(12)日自由時報刊載「簽ECFA 10年內 兩岸九成商品互開放 海基會刊物自爆」乙文,對於本會去年12月「兩岸經貿」月刊所載林建甫教授「MOU簽訂後 對兩岸金融合作之影響」大作,有諸多與事實不符之報導及評論,為免誤導社會大眾,本會鄭重澄清如下:
海基會「兩岸經貿」月刊10餘年來為一專業公開園地,深入探討兩岸財經、產業最新訊息,歡迎產、官、學者、專家投稿,從各個角度發表專業意見,提供政府制定政策的參考,所刊文章並不代表本會意見。
有關台大經濟系教授林建甫「MOU簽訂後 對兩岸金融合作之影響」一文,係林教授的專業建議,絕無自由時報所言「...打算找人代言,刻意美化」之事。
林教授本文原意為「按WTO架構,ECFA屬過渡協定,無強制性。但通常在十年內,兩邊必須完成約90%的商品服務免關稅,台灣與大陸將互相大幅度開放市場給對方。」林教授是客觀陳述WTO「通常」的規範,且已強調「無強制性」,何況兩岸目前尚未就此主題正式協商,自由時報據此推論「簽ECFA10年內 兩岸九成商品互開放」,實屬錯誤的推論。
林教授一文對兩岸金融合作提出「正反兩面」的建議,海基會經貿月刊尊重專業,忠實刊登。我們歡迎林教授能為兩岸金融合作提出「興利防弊」的專業建議,讓兩岸金融合作能為台灣人民開創最大的福祉。
經查,WTO雖然對FTA簽署國有10年內漸進取消所有貿易關稅的相關規範(GATT24條),但僅為原則性規範,非強制性,若會員無法做到,依規定僅需向「商品貿易委員會」報告。
自馬總統執政以來,兩岸協商自始至終均在「以台灣為主 對人民有利」的原則下進行,且馬總統與政府各相關機關已一再宣示,不擴大開放農產品進口,亦不開放大陸勞工,這已是既定的政策,自由時報實在沒有理由做不實推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