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專訪江蘇泰州台商協會會長葉俊暉

人物專訪


專訪江蘇泰州台商協會會長葉俊暉


文/林安妮



他,接掌江蘇泰州台商協會過程有些意外,雖非人生規劃,但是,他卻願意發心、發願,把過去他在深圳台商協會協助台協制度化及輔導台商的經驗,傳承到泰州台協來。他就是新任泰州台協會長葉俊暉。


葉俊暉來到泰州之前,已在深圳投資26年。他約莫是在12年前,與深圳台協的一群夥伴到華中各城市找尋合適的轉移投資陣地。當時有的台商選擇到昆山,有的人到浙江去,他則決定要到泰州來。今年初,他的事業重心正式移到泰州來,本想人生70才開始,可以全心全力的帶著自己的子弟兵,一同為新事業打拚,不料,一道人情請託,讓他意外接掌泰州台協。


「當時,真的是推不掉,」葉俊暉說,泰州台協本來已有一位內定接任的會長,但是後來因故無法就任,他約莫是在新會長要上任前10天臨危受命。那時,他心想,既來之則安之,能夠有一個機會繼續為台商貢獻、服務,也是不錯的機緣。


把深圳台協制度化的經驗,及輔導台商解決當地的生活、投資困難,是葉俊暉發心要做好的兩件事情。而他也經常鼓勵身旁年輕的子弟兵,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唯有誠信與效率,並發自內心為客戶解決困難,「大陸市場的投資機會還是很多,歡迎台灣的年輕人來闖一闖。」


老資格台商 熱心接掌台協


葉俊暉是傳統製造業者出身,26年前他到大陸投資時,選定深圳作為落腳地。十幾、二十年過去了,珠三角的投資環境面臨很大的變化,隨著整個深圳愈來愈發展、都市化進程愈走愈快,他和其他台商都碰到了,舊城改造壓縮工廠生存空間的困境。


他形容,他10年前剛到泰州時,覺得當地環境很不錯,這10年來,泰州也進步得很快,「泰州的面積很大,比深圳還要大,泰州台商分散在各地,每個月要見一面都不容易,」不過,他發現,大家還是很珍惜可以彼此交流的機會,經常是不遠千里而來。


目前泰州台協約有200多個會員,有不少和他一樣的傳統產業者。他笑說,台協每個月舉辦會長會議,每年會有2、3次的會員聯誼,一同去旅遊或參加一些活動。有時候,會員南北開車來開會,經常要開3、4個小時,每次看到大家風塵僕僕而來,真得是「揪甘心」。


目前還有不少像是緯創、可成等電子業大廠也在泰州投資,不過,這些大廠多是派駐台籍幹部,很少有機會來參加台協活動。葉俊暉也歡迎,這些同樣在外地打拚的台灣遊子,有空時也可參加台協聚會,彼此加油打氣,還可化解工作苦悶。


小而美台協 邁向功能俱足


葉俊暉說,泰州台協是一個小而美的台協,他上任後,有幾件事情特別重要,要趕緊來辦。一是讓台協制度化,他希望能引進過去協助深圳台協制度化的作法,一步一步帶領泰州台協脫胎換骨。此外,他也要讓台協成為台商、台幹及其眷屬的重要連結,讓彼此都能有個照應。


此外,泰州台協將扮演台商與地方政府的溝通橋梁。他說,團結力量大,一個台商的問題,未必能有效獲得解決,不過,若是一大群台協會員的心聲,相信有機會獲得地方政府的重視。他希望參考深圳台協的做法,每年安排台商與當地政府各部門官員一同座談,讓台商可如實反映投資、經營上碰到的問題,以便獲得解決。


他指出,除了投資經營外,台商日常生活中可能也會有不少問題需要幫忙,包括辦理台胞證加簽、駕駛證換照,或是需要回台接受醫療照顧等,這些也都一定要來落實,讓台商會員覺得很滿意。


葉俊暉過去長年在深圳投資,今年農曆年後正式常駐泰州,但是他還是要不時往返深圳、香港及台灣。他形容自己的人生就好像陀螺一樣,不停地轉呀轉,但是愈轉也愈有活力,「我雖然70歲了,但是人家說人生70才開始,只要願意做,不愁沒事情可做。」


萬事起頭難 一信天下無難事


葉俊暉在大陸打拚的這些年,不僅勤於事業經營,發揮愛心也是不落人後。他在18年前,特別以母親的名義在廣東成立了一個基金會,協助一些貧苦學生可以拿著獎學金去念書。這些年,不少接受過他善款的學生,先後念到大學,讓他覺得很有成就感。


這些學生還特別製作了畫冊,把平時念書時的一些藝術創造作品,集結一起成為最佳紀錄。據說,葉俊暉身旁不少朋友受到他的感召,也仿效他開始成立基金會、設置獎學金。


問起葉俊暉為以母親之名成立獎學金,是否有特殊原因?他提及,他與母親感情深厚,這些年,他在大陸做生意,母親也執意要跟著他在大陸定居,以便可以常常看見他,「父親、母親都很偉大,為人子女也一定要孝順,」他回憶起,幾年前高齡95歲的母親還能行走時,還會出席頒獎典禮。


葉俊暉的兩個孩子,現在都在台灣,小兒子還在服兵役,目前隨他在泰州打拚事業的是外甥與侄子。他表示,在大陸工作不容易,特別是對製造業台商來說,過去很多優惠,現在都慢慢取消了,他很高興能夠有親人後輩願意與他在大陸一同打拚。


他分析,現在的年輕人,要他們像過去40年的這一代艱苦創業,有點困難,事實上,要叫第二代幫忙守成事業,也相當不容易。這一代年輕人在台灣的生活,多半過得很不錯,要他們突然到大陸來工作,起初會有些辛苦、需要磨練,「剛開始來到大陸的台灣年輕人,多會感到不習慣,這時候就要學著調整心態,讓自己盡快熟悉環境。」


這些年,已有不少台灣年輕一輩,跟著前人的步伐,在大陸打拚,有的人工作,有的人則是創業。葉俊暉說,這一代的機會,不在製造業,而是在服務業,另外就是跟著當地政府政策走,例如投入農業、養殖業等,還可享受到一段政策順風車,若是要向上一代一樣投身製造業,會非常辛苦,箇中原因除了是,原有外商製造業優惠陸續退場了,另外就是招工真得很困難。


他表示,大陸長年實施一胎化政策,一胎化的結果,現在已經發酵了。很多台商不管身處何方,都會發現招工變得很困難,不過,若是投身服務業,在深圳或上海等一些城市好好做,依然是大有可為。他深深建議,如果台灣年輕人要到大陸發展,首選服務業,「大陸市場規模大,在台灣賺100元,在大陸有可能賺到1,000元。」


他建議,有意到大陸發展的年輕人,不管是創業還是工作,不妨給自己一段觀察期,「在大陸立足,經驗很重要,但是也別急著一時一刻,就把錢貿然投下來,經驗需要慢慢累積,多看多聽多學習,才是根本。」


葉俊暉長年做貿易、投入製造業,他經常跟自己的年輕子弟兵說,做國際貿易的人,最注重信用與效率。因為國與國之間距離遙遠,賣家跟買家很難一天到晚見面,這時就得靠信用維繫彼此關係,「我的很多客戶,一做就是3、40年,能這麼長長久久做生意,就是靠信用。」他認為,現在很多大陸本地企業與國外賣家打交道,最欠缺的就是信用與效率,由此也是台商企業可以繼續信守、創造差異化服務的關鍵。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