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經貿消息輯要
- 更新日期:109-09-06
整理/黃 翔
東協部長級會議 菲提南海方案
據中央社8月9日報導,菲律賓在東南亞國家協會部長級會議上提出「三重行動方案」(Triple Action Plan),希望能三管齊下,化解南海緊張情勢。
東協國家於8日至10日在緬甸首都奈比多召開第47屆部長級會議,菲律賓外交部發表聲明說,部長羅沙里歐(Albert del Rosario)在會上提出了「三重行動方案」,希望在南海爭議解決之前,降低南海緊張情勢。
聲明引述羅沙里歐說,「過去數月來,南海緊張情勢不斷加劇且持續惡化,我們大家都看到南海區域的侵略行為和挑釁行動日漸增加,嚴重影響區域的和平、安全、繁榮與穩定。」
菲律賓外交部宣稱,三重行動方案在不影響各方領土主張的情況下,分「立即」、「中期」和「最終」等3個階段,解決南海主權爭議。
羅沙里歐在大會開幕儀式上說,「立即階段,東協可展現領導作用,援引東協─中國大陸南海各方行為宣言(DOC),要求相關各方中止可能導致南海緊張升高的活動。」
他並介紹,「在中期基礎之下,為管理進一步的緊張,東協和大陸應繼續迫切、完全並有效地落實行為宣言,同時加速敲定1套行為準則(COC);最後,透過仲裁機制釐清主權歸屬,依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CLOS),徹底解決爭議。」
東協與中國大陸於2002年11月簽署南海各方行為宣言,但因沒有制裁條款而欠缺約束力,在南海爭議持續升溫的背景下,東協多國開始醞釀具約束力的南海行為準則,盼能避免擦槍走火的情事發生。
聲明稱,東協外交部長們認同,應在和平、有建設性、且符合南海行為宣言及國際法的方式下,儘快化解南海緊張。
台灣、中國大陸、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和汶萊,分別主張擁有南海全部或部份主權。近年來,菲律賓、越南與中國大陸之間的外交摩擦日益加劇,馬尼拉於去(2013)年1月將爭議提交國際仲裁,北京多次申明不參與仲裁。
韓國公布新產業育成方案
據首爾經濟新聞7月18日報導,韓國政府為育成生技(bio)產業及能源、氣候環境產業,公布綜合性育成措施。依據該項方案,韓國國土交通部對零耗能建築(Zero-energy Building),將容積率增加15%,且給予不動產取得稅、財產稅減免(15%)優惠,藉以推動零耗能建築之商業化,並自2020年起規定社區服務中心等小規模公共建物義務採用零耗能建築技術,且在2025年起擴大至所有新建建築物。韓國國土部預計,若整體營建許可面積之10%採用零耗能建築技術,能創造5萬多個工作機會。
另外,韓國未來創造科學部將以「至2020年育成50家世界級生技企業、前進為全球排名第7之生技強國」為目標,推動「搶先生物相似性藥品(Biosimilar)、改良型生物相似性藥品(Biobetter)等利基市場」、「育成幹細胞、基因治療藥等產業」、「開拓整合性醫療器材及診斷產品等結合ICT技術之新市場」、「促進民間企業主導之癡呆、糖尿治療藥等研發」、「活絡轉譯研究(Translational Research)」、「建構生技(Bio)巨量資料(Big Data)平台」等課題。
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也提出「創造因應氣候變化、能源新產業方案」,篩選6大新產業實業典範(電力需求管理產業、整合性能源管理服務產業、獨立型Microgrid產業、太陽光租賃產業、電動汽車相關服務及充電產業、活用火力發電溫排水熱能產業),將透過積極推動6大新產業典範,至2017年創造1萬多個工作機會。
韓國公布「第2次南北韓關係發展計劃」
據首爾經濟新聞8月20日報導,韓國政府於8月18日公布「第2次南北韓關係發展計劃」。該發展計劃將以「環境允許時」為前提,具體呈現南北韓經濟合作方案。其中,連接開城與平壤之高速公路及連接開城與新義州之鐵路維修計劃,將能引起中國大陸及俄羅斯等對北韓鐵路事業有興趣之周邊國家支持,其實現可能性較大。而且,其鐵路維修計劃與韓國總統朴槿惠推動之「歐亞計劃Eurasia Initiative」有相關性,亦能引起俄羅斯與周邊國家之支持。
韓國海洋水產部在此計劃書上提出支援北韓水產產業方案及活絡南北韓間海運方案,以因應南北韓統一,產業通商資源部則提出輕工業及開發地下資源合作方案。另外,為實現總統朴槿惠之「德勒斯登構想」(朴槿惠今年3月訪問德國德勒斯登工業大學(Dresd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發表演說時就曾表示,未來將透過國際組織向朝鮮婦幼提供一系列的援助,當時外界稱此為「德勒斯登構想」),透過常設兩國政府高層人士間對話平台、建立南北韓協議履行監督團等措施,提升南北韓間溝通能力。並且為恢復民族同質性,推動各項社會、文化交流,構想對北韓民眾之人道性支援方案。
依據該發展計劃,韓國政府決定考慮再啟動南北韓經濟合作及許可對北韓投資,顯示韓國政府在解除2010年5月24日制裁措施之可能性下,推動對北韓政策。
日本政府提高最低基本薪資
據日本經濟新聞7月30日報導,日本政府7月29日決定,2014年度各企業給予勞工的最低基本時薪全國平均將為780日圓,較上年度提高16日圓,創過去20年來調漲幅度第2高紀錄,預定將於今(2014)年10月起實施。
有鑑於日本消費稅自今年4月起由5%提高至8%,生活費負擔增加,因此厚生勞動省決定調升各地區最低時薪,以協助提高非正規及中小企業勞工薪資所得,俾維持景氣平穩。
本次最低薪資調漲幅度,依全日本各地區物價及薪資水準,分為A至D等4個區域,東京、大阪等A區調漲19日圓,琦玉、京都、廣島等B區調漲15日圓,北海道、福岡等C區調漲14日圓,福島、長崎等D區則調漲13日圓。
日本大企業及中堅企業為維持人才需求,薪資調漲已逐步進行,根據厚生勞動省調查,2014年大企業薪資漲幅約達2.19%,比去年成長0.39%,為15年來最大,故中大型企業對本次調漲,咸認無影響。但是約有7%的中小企業或工廠勞工等非正規勞動者,無法獲得薪資調整之機會,因此日本政府本次全面檢討各地區薪資水準,並加大調整幅度,以協助依靠最低基本薪資維生之勞工提升所得。
新加坡重奪全球創新指數亞洲桂冠
據中國經濟網7月21日報導,在2014年「全球創新指數」前10名排行榜上,亞洲地區僅香港和新加坡入選,其中新加坡的創新指數重奪亞洲桂冠。在2014年的評比中,中國大陸和俄羅斯大幅進步,中國大陸上升了6個名次至第29位,而俄羅斯則跨越了13個名次至第49位。
2014年「全球創新指數」前10名之中,排名第1的經濟體仍然是瑞士,其他依次是英國、瑞典、芬蘭、荷蘭、美國、新加坡、丹麥、盧森堡和香港。參與評比的專家認為,2014年所有名列前茅的國家,都明顯在創新方面兼顧到「生態平衡」,無論是在商業氣候、商業複雜程度,以及創意與培養年輕一代等各方面,採納了創新的政策。
新加坡在該項評比中向來表現優異,2011年和2012年排在第3名的位置上,但2013年下滑至第8名,2014年又回升至第7名。2014年新加坡在創新方面的投入在世界上排名第1。其中在「商業複雜程度」方面排名第1;在「人力資本與研究」和「基礎設施」方面排名第2;在「市場複雜程度」方面排名第4;在「機構」方面則排名第6。
與此同時,新加坡在產出方面則明顯遜色,在世界排名第25位。其中「知識與科技產出」排名第13;創新產出則排名第33。由於投入和產出差距太大,所以新加坡在全世界的創新效率非常低,排名第110名。
此項排名是由英士國際商學院、聯合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及美國康乃爾大學,對於全球141個國家和地區經濟體在創新能力方面的表現進行綜合衡量和對比後做出評比。
馬來西亞2014上半年對外貿易出口成長12.5%
根據馬來西亞國際貿易暨工業部發布之統計資料顯示,馬國本(2014)年上半年之出口額達3,801.4億馬幣(約合1,189億美元),較去(2013)年同期成長12.5%;進口3,354.6億馬幣,成長7.1%;貿易順差446.8億馬幣,成長81.8%。
馬國經濟學者表示,上半年出口成長12.5%,主因對香港、台灣、澳大利亞、歐盟及印度之出口分別成長38.4%、36.8%、33.8%、17.1%及14.17%。對中國大陸、美國、日本及新加坡之出口亦分別成長9.3%、8.9%、8.7%及7.2%。產品方面,精煉石油產品、光學及科學儀器、液化天然氣、機械配備及零件、原油及電子與電器產品之出口分別成長22.37%、17.6%、15.6%、15.26%及12.8%;其他主要產品包括金屬製品及化學與化學產品出口亦成長11.9%及7.58%;橡膠製品之出口則下跌8.56%。
分析上半年出口內容,電子與電器產品仍為馬國主要出口項目,金額達1,233.87億馬幣,占該國總出口額之32.46%。其他主要出口產品有精煉石油產品、液化天然氣、化學與化學產品、棕油、原油、機械、配備及零件、金屬製品、光學及科學儀器及橡膠製品。主要出口市場分別為新加坡、中國大陸、日本、美國、泰國及香港。
馬國上半年主要進口產品項目有半產品(1,951.5億馬幣)、資本財貨及消費品。其前5個主要進口市場分別為中國大陸、新加坡、日本、美國及泰國。
根據前述統計資料,馬國本年上半年對我國貿易總額為297.35億馬幣,較去年同期成長30.6%;對我國出口金額為124.9億馬幣,我居馬國出口國第12位,成長36.8%;自我國進口金額為172.4億馬幣,我居馬國進口來源國第7位,則成長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