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2014台商產業轉型升級峰會活動紀實

專題報導


2014台商產業轉型升級峰會活動紀實


文/馮 昭



海基會林中森董事長5月29日出席在江蘇省南通市舉辦的「2014台商產業轉型升級峰會」致詞表示,目前是60多年來最佳的兩岸關係,兩岸是互利雙贏,兩岸服務業要加強合作。隨著大陸服務業發展,大陸不僅是全球最大工廠,也是最大市場,盼兩岸服務業在打造全球新標準、共建品牌、供應鏈的優勢互補等方面合作,以達到「強強聯手,共創雙贏」。


一如林中森在致詞時開宗明義點出兩岸服務業合作的重要性,這場由南通市政府與台灣同胞投資企業聯誼會(台企聯)主辦的「2014台商產業轉型升級峰會(南通論壇)」,兩岸專家在全天討論中,從宏觀面剖析兩岸服務業大環境和未來趨勢,也對兩岸企業,尤其是台商,提出具體建議。


宏觀面分析


林中森董事長指出,大陸消費成長快速,每年幾乎都超過兩位數,大陸去年服務業的GDP占比為46.1%,超過製造業3個百分點,儘管與台灣服務業GDP占比72%相比仍差很多,但顯示大陸服務業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商機很大。


林中森不諱言,隨著大陸調整經濟成長,台商這幾年積極轉進內銷,面臨許多問題,需要大陸提供更多協助。例如,台商原來的生產基地被迫轉移,他呼籲大陸,在土地動遷過程中,保障台商權益,讓台商共享土地增值的利益。台商轉型升級面臨缺工問題,朝服務業轉型期間可能面臨融資難及行政手續繁雜等問題,也需要大陸協助。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前主委尹啟銘表示,從各出口部門附加價值在全球出口的占比可以發現,服務業在全球出口比重雖然只有22%,附加價值卻達到46%;反觀占全球出口比重71%的製造業,附加價值只有43%。


尹啟銘指出,值得注意的是,大陸現代服務業占服務業比重,從1990年的9%,2010年已來到21.7%,比台灣占比(18.7%)高。意味大陸在現代服務業發展期潛力雄厚,商機深具潛力。台灣現代服務業成長速度慢,也說明台灣產業結構調整太慢。他說,兩岸都面臨產業轉型問題,但問題不同,大陸是如何二產(加工製造業)轉三產,台灣卻是傳統產業調結構的問題。


大陸海協會會長陳德銘表示,台灣服務業進出口量在全球排在第26,與實力不相稱,而且竟排在澳門的第24之後。這說明台灣服務業只要稍稍開放,會有巨大能量噴發的機會。


陳德銘表示,南通論壇已舉辦3年,兩岸企業家菁英在3年前已經看到升級轉型的重要性。但他也直言,要注意大陸寓言常說的,「醒得早、起得晚」,看到問題要及早行動,要認清形勢,要看到經濟全球化是人類發展的必有之路。

去年才卸下大陸商務部長職務的陳德銘指出,2013年全球貨品貿易下滑,但服務進出口仍以5%速度成長。他說,要把握機遇,人工智慧的新興工業革命浪潮正在興起。大陸每年有幾千萬人從農業人口往工業轉移,但大陸也要用機器代替工人,因為全球是這個趨勢,如果不這麼選擇,在全球工業化進程中會落伍,會被淘汰。


陳德銘指出,服務業是企業轉型升級的承載點。而大經濟體有更大優勢,因為市場大,可以使服務業更加細分、開放、社會化,提升水準。而兩岸和平發展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難得契機。


他舉例,大陸13億人口的醫療保健、2億人口的養老產業,會產生多少商機?歐美企業家告訴他,最大的優勢在台灣,因為生活性服務業與民族、文化、語言緊緊相關。語言文化是台灣最大優勢,台灣不僅可搶食大陸13億人口市場,大陸與100多個國家簽有經濟合作協定,台灣還可借道進軍全球70億多人口的市場。


更多專家建議


對於台商轉進大陸市場,經建會前主委尹啟銘建議,應做好3項準備工作:

一、針對研發、供應鏈、生產、租賃等提供整合型的營運模式;

二、針對品牌管理、市場區隔、差異化行銷及整體行銷,有精緻行銷策略;

三、針對大陸變化快速,隨時保持創新與時效的態度,以及運用台灣作為基地。

   

在兩岸產業都迫切需要轉型的關鍵時刻,要讓南通與台灣服務業合作有新突破,南通市長張國華提出4項建議:

一、搶抓製造業服務化機遇,在現代物流、服務外包、工業設計等領域合作上取得新突破;

二、搶抓城市資訊化機遇,在電子商務、資訊技術、大資料和雲計算等領域合作上取得新突破;

三、搶抓功能特色化機遇,在現代金融、平台經濟、文化創意等領域合作上取得新突破;

四、搶抓生活現代化的機遇,在現代商貿、旅遊休閒、醫療健康養老等領域合作上取得新突破。


台企聯總會長郭山輝建議台商做到以下幾點:

一、依託地方政府,暢通轉型升級管道;

二、轉變生產方式,加強自主創新能力;

三、拓展內銷市場,創新行銷模式;

四、引進高素質專業人才,加快轉型步伐;

五、發展優勢產業集群,增加加工貿易植根性。

郭山輝表示,廣大台資企業只要抓住兩岸和平發展的契機和大陸實施「十二五」、「十三五」規劃的歷史機遇,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就能達成二產轉三產、傳統第三產業經營模式再升級的目標。


對於如何讓兩岸文創攜手、再創品牌新價值,台北市前副市長、台灣文化創業產業聯盟協會榮譽理事長李永萍建議:

一、引入台灣體驗概念的複合式文創產業園區。不是在園區找品牌,而是創造「品牌型文創」。例如台北「松山」就是一個品牌,才能跨界組織起各種零碎的產業;

二、引入台灣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化創新的經驗,例如霹靂布袋戲;大陸各地旅遊景區的伴手禮和城鎮化社區,也都可以採用台灣經驗。

而最關鍵的,李永萍說:「人才、人才、還是人才」,現在應該鼓勵台灣人才到大陸做品牌,但不是像製造業只找1、2個台幹到大陸,因為文創要氛圍、團隊,所以要「混合式編組」,讓大陸員工派去台灣受訓,年輕人混合編組,在文創思維中感受發想,才能成功。


對於大陸當前政策扶持對象中小企業,兩岸也有合作空間。中華開發工業銀行直接投資事業群執行長周大任指出,大陸希望擴大營運規模的中小型民營企業,需要純熟的企業管理技術協助發展,台灣經驗可輔導。


國泰綜合證券董事長朱士廷建議,陸企和在陸台商可到台灣上市募資。儘管到大陸、香港、美國、德國上市都是選項,但就像去百貨公司,不一定要買最貴的衣服,而是買最適合的。台灣股市本益比不錯、流動性好,外資參與度高,且「再籌資」能力強,可提供中小型公司更充沛的市場動能。


(本文作者為中央社記者)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