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專訪海南椰子大王吳東泰

大陸投資經驗


專訪海南椰子大王吳東泰


文/林安妮



有海南椰子大王之稱的海南台商協會副會長吳東泰,自小在台北市長大,25年前他高中畢業剛退伍時,就「奉命」到海南掌管家族投資事業。他笑說,剛到海南時,沒水沒電沒路,連衛生紙也沒有,彷彿進入童話書裡的原始情境。如今時間一晃眼就過去,他的夢想是推動「萬綠椰園」,打造翻版夏威夷。


吳東泰回憶,當年一到海南,猶如進入一個全新的世界,雖然那時的生活條件不佳,偶爾還會碰上當地質樸的農民喝完酒、看完「國共內戰」電視劇,就跑來找他「興師問罪」,不過,在海南每天像是打陀螺似的忙碌生活,讓他從當年的城市大男孩,變成有夢想的企業家。


他最常掛在口邊的一句話是,「現在做生意,不能再走回以前破壞環境、資源的老路子了,現在要想的是怎樣資源共享,讓事業夥伴都得利。」面對台灣新燃起的青年創業風,他也鼓勵每位「台灣之光」努力發光發熱,秉持台灣人苦幹實幹精神,開創自己的新事業。


從養魚養蝦 看見萬綠椰園


吳東泰約莫是在1990年到海南,當時家族交辦給他的事業,就是做水產養殖與進出口買賣,「當時我們挖塘養魚、養蝦,也從海外引進新的魚苗、蝦苗給海南養殖戶,等到魚蝦養大後,再幫忙銷售海外。」


他形容,當時市場需求頗大,他的銷售腹地,除了大陸本地以外,也包括了台灣、香港、日本與東南亞。隨著業務一路拓展,在1998、1999年時,他打算再向當地政府要地,擴建2,500畝的魚塘、蝦塘,不過,正當他準備拓展事業時,他面臨了一個「兩難」。


當時的大陸,隨著經濟發展,環保意識慢慢抬頭。吳東泰尋思,他新拿到的地,一旦開挖下去,很可能要一併剷除原址的海防林、紅樹林等特殊生態,「挖塘就得砍樹,我非得要做這種零和生意嗎?沒有其他折衷之道嗎?」他不斷在內心反問自己。


吳東泰抱持著疑問,等待有一天可以豁然開朗。果不其然,他沒多久就想到,夏威夷最令人心神嚮往之處,就在於藍天、椰林、沙灘還有陽光,「如果海南當地的農業能與休閒服務業相結合,椰子樹下可以種些花卉,並提供一些木屋、別墅等旅遊接待設施,那麼就可以與環境共生了。」


有了這樣的想法後,吳東泰開啟了自己的萬綠椰園想法,期盼在當地發展出可兼顧環保的生態經濟。不過,椰子樹要從樹苗長成大樹,得花十多年的時間,要推動如此龐大的椰林工程,還得想出可行的商業模式。一路做、一路想,他慢慢地捨棄魚塘、蝦塘,轉入現代化的休閒農業領域去了。


不搶資源 強調資源共享


「挖魚塘、蝦塘,不可避免地會破壞環境,作為一個投資者,多數人想的可能都是怎樣搶資源,但是萬綠椰林的出發點,是要保護資源,且與夥伴利益共享,」由此也可讓當地的農民、養殖戶,可以跟著富起來。


他說,椰子樹長成要十年工夫,這十年之間,可以在椰子樹下,栽種其他經濟作物,還可慢慢規劃興建其他休閒設施,「這條路雖然漫長,卻是可以永續、共生,可以走得比較長遠。」


吳東泰的概念形成後,也盼萬綠椰林的概念,可以不斷複製,一些不適合種植的荒地,也可以考慮種植椰子樹,「椰子產業在國外很流行,談的不只是賣一顆椰子這樣簡單,椰子從頭到尾都是寶,不僅可以深加工,做椰子油、椰奶、椰棕,甚至是發展出活性碳來,或是把椰棕製成藝術品。」


他認為,海南要發展休閒農業,先天條件非常好,把椰林、沙灘、陽光、海水等元素結合起來,就是一幅很美麗的觀光圖像。如果能做到如國際般的旅遊及農業水準,那麼海南要成為國際旅遊島、生態島,根本不是夢。


目前吳東泰旗下有42個農場,他還在當地註冊了「萬綠椰園生態產業聯盟」,期許自己作為資源整合者,以資源共享的概念,盼能逐步整合出海南十到二十家的中大型休閒農莊,以及三百家具特色的主題農場。


椰子大王 樂分享不藏私


他笑說,資源共享的概念,就是以自己為平台,把所有的人當成可能的事業夥伴,像是國外有類似發展休閒農業或具管理長才的人,有機緣就可以一起合作,「畢竟我們農場多,唯有不吝嗇資源共享,才能為產業注入新的生命力,同時引進更多的管理菁英。」


不過,他坦言,這條路一路走來並不平坦,主要是早年政策較為刻板,農業、林業限制較多,要取得休閒農業用地沒那樣容易,更何況,當年,休閒農業還是時髦新鮮物,一直等到這幾年,當地政府眼見休閒農業的確可以當成一門好生意,才讓投入者可以慢慢施展拳腳。


吳東泰說,這幾年的摸索,讓他發現,休閒農業對於提高農民收入,有莫大幫助;休閒農業也像是農業版的改革開放,只要尊重市場機制,就有機會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


他認為,現在的農民不同以往,家家戶戶都有電腦,也善於運用資訊化的環境,他期盼,當地政府能尊重民間智慧,他相信,在導入更多市場與效率概念後,海南島的發展前景,不會輸給任何一個國家,「海南島有豐沛的天然資源與環境,還有十幾億人口作為後盾,它的未來發展情景,不是其他國家可比擬。」


鼓勵創業 年輕人勇敢闖


吳東泰從小在台北市長大,高中畢業當完兵就到海南工作。他說他對農業的熱情,其實也是出於對一輩子務農爺爺、奶奶的孺慕之思。他笑說,當年21歲就到海南,對於工作與人生沒有太多想法,「當年的工作地非常偏僻,沒有水電、沒有路,也沒有衛生紙,對我來說,反而很新奇,感覺像是進入童話書裡的原始情境。」


當時的生活,事實上也讓吳東泰無暇多想,他每天忙著的事,就是怎樣管理這樣大的土地,跟這麼多的人。他笑說,他早年工作經驗學到一個很寶貴的收穫,就是學會付出。


他提及,農村問題,一直是大陸政府相當重視的議題,「現在的人口結構,讓農村既出現老人安養問題,也發生小孩照顧問題,」「農村的年輕人出外打拚,就把小孩丟給農村年長的父母,」這些都讓他更深刻體會到,唯有農村經濟發達了,才能讓人才回鄉,解決農村的社會問題。


他也鼓勵,志在創業的年輕人,可以多觀察這個社會需要什麼,看能不能發想出一條整合資源的道路,既成功創業,又解決社會需求。他強調,今日流行的企業經營之道,不在掠奪資源,而在整合資源、創造共享、共贏。


不過,他也說,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創業,也不是所有想創業的人,一開始就應該趕著創業去,「一些有意創業的年輕人,不妨可以先找個好公司、有發展性的產業與企業,先觀察一些人家的成功之道。」


他表示,良禽擇木而居,第一份工作對於人生有著深遠的影響,年輕人在其中,不僅要想著如何讓自己成長,也要想著可以怎樣付出、貢獻,成為公司與同事的好幫手,再從中發現自己的與眾不同之處。


他強調,年輕人不要只是想著自己怎麼贏,而是要想怎樣共贏、共享,「做企業的人,要有一顆關懷的心,」「我自己也年輕過,走過這條路子,我知道年輕人多半很有想法,不是這麼不堪一擊。」


吳東泰提及,台灣人肯吃苦耐勞、毅力超強,這是台灣人普遍都有的台灣印記。他這一代的台灣人,一開始都是以個體戶,或中小企業之姿,到世界各地開疆拓土,現在本土的台灣青年也可以是台灣之光,「台灣年輕人的資訊能力超強,對新鮮事物也有很好的接收能力,處理事情的能耐都在這一代之上,只要給他們正確的方向指引,台灣年輕人會做得更好。」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