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大陸經改與台商的轉型

  • 更新日期:109-09-06

專題報導


大陸經改與台商的轉型


文/黃仁德



大陸在2013年的十二五規劃(第12個5年規劃)提出「調結構、穩成長」的經濟政策主軸。2014年,大陸兩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確定大陸未來的經濟發展方向,將以「打造內需市場」、「發展服務業」、及「發展經濟與保護生態雙軌併行」等三方面為主。台商在大陸的經營與大陸經濟政策息息相關,因此,在大陸總體經濟政策的改變下,台商的經營勢必會隨之調整變化。


一、兩會後的大陸經濟走向


面對大陸經濟成長可能趨緩的狀況,大陸政府在2013年的十二五規劃提出「調結構、穩成長」的經濟發展政策,更於2014年兩會後宣布將以「打造內需市場」、「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城鎮升級」、及「發展服務業」作為大陸政府主要的施政方向,大陸未來的經濟將可能出現下列變化:


(一) 城鎮化是擴大大陸內需的引擎。城鎮化水準的提升將促進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更有利於居民消費結構升級,成為擴大內需的引擎。此外,隨著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城鎮吸納就業的能力不斷增強,居民的所得一旦成長,亦將進一步刺激消費。可以預期的是,大陸在其經濟政策不斷以創造內需為主,城鎮升級的政策推動下,未來勢必將吸引數億人口轉向城鎮,進而為大陸的服務業發展創造巨大空間。


(二) 第三產業將成為大陸經濟成長的新生力量。事實上,大陸國家統計局2013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大陸服務業2013年佔整體經濟規模的比重達到47.8%,已超越製造業的45.9%;大陸第二產業產值在2013年增加了250,000億元人民幣,較2012年增長7.8%,第三產業產值增加超過260,000億元人民幣,較2012年增長8.3%。大陸國家統計局認為,大陸的第三產業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的原因,主要是大陸政府對產業結構調整的積極推動,進而使得產業結構優化、需求結構改善、及區域協調性增強。可以預見的是,隨著經濟的發展,第三產業佔經濟規模的比重將會愈來愈高。例如,美國、日本、及歐洲的比重已超過70%。因此,隨著大陸服務業佔經濟規模的比重增加,顯示大陸的經濟發展已開始與世界經濟發展規律出現一致性。


二、台商對大陸的投資現況


政府於1990年正式開放廠商赴大陸投資後,台商對大陸的投資也隨著兩岸經貿關係的轉變而不斷變化,以下為台商近年來赴大陸投資的歷程與現況。


(一) 台商赴大陸投資歷程


1979年元旦,大陸全國人大常委會發布《告台灣同胞書》,首度呼籲兩岸應當發展貿易,互通有無,進行經濟交流。1980年6月,大陸國務院商務部頒布《購買台灣產品的補充規定》,包括優先購買台灣產品、免關稅、及台灣購買大陸產品給予八折優待等措施《朱延智,2004》。1988年7月,國務院更頒布《鼓勵台灣同胞投資規定》。儘管大陸在這一時期頻頻推出經貿惠台措施,但由於兩岸互信基礎不足,台灣政府始終維持「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


1985年7月,台灣政府公布《轉口貿易三原則》──不直接通商、不得接觸中共人員、及不干涉轉口貿易,為兩岸三地的轉口貿易「除罪化」,1989年6月正式開放標示大陸產製的貨品間接輸入台灣,1990年8月再開放台商貨物間接輸往大陸 (同意出口報單上標示大陸為目的地)。台灣開始積極看待兩岸經貿的交流後,大陸於1991年7月推出「兩岸經貿交流五原則」,宣示直接雙向、互利互惠、形式多樣、長期穩定、及重義守約等五項原則。1993年,大陸總理李鵬在年度工作報告中提出《台灣同胞投資保護法》,宣示保障台商在大陸的投資權益。


1998至2007年,海基會與海協會因兩岸政治氣氛不佳而中止聯繫,馬英九總統於2008年上台後,隨即進行兩岸經貿鬆綁的規劃,例如,開放兩岸直航、開放大陸觀光客不需經第三地來台旅遊、開放陸資來台投資、擴大小三通、及修改企業赴大陸投資上限。由於兩岸政治緊張氣氛在二次政黨輪替後大幅降低,原來停擺近9年(自1999年7月起)的兩會對話管道再度啟動,作為兩岸議題協商的平台。


2010年,兩岸簽訂《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簡稱ECFA),為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樹立新的里程碑,使兩岸可在ECFA架構下,陸續就貨品貿易、服務貿易、及投資等方面進行協商與合作。2012年8月,兩岸除簽訂《海峽兩岸投資保障和促進協議》,也簽訂了《兩岸貨幣清算機制備忘錄》,此機制有助於兩岸金融市場開放,更可將降低民眾和企業匯兌成本,深化擴大兩岸經濟合作。2013年1月1日,ECFA早期收穫產品全部降為零關稅,雙方貿易額、減免關稅、及核發原產地證書數量持續增加。2013年1月,大陸中國人民銀行與中國銀行台北分行簽署業務清算協議,後者成為在台灣的人民幣清算銀行。2013年6月,兩岸簽署ECFA後續協商四大協議中的服務貿易協議更對台灣服務業之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 台商赴大陸投資的現況


經濟部投資審議會2013年核准對大陸投資件數為440件,較2012年減少3.1%,2013年累計核准投(增)資金額為86.8億美元,較2012年減少20.5%。1991至2013年,累計核准台商對大陸投資總額為1,336.8億美元。(表1)。


事實上,在大陸政府宣布「調結構」的十二五規劃後,台商投資中國大陸的區域與產業布局逐漸改變。由於大陸政府重視內需市場發展,服務業佔台商投資中國大陸的重要性愈發提升,台商在大陸製造業的投資則不論在金額或比重上都有所下滑。


(三) 台商投資區域的移轉


觀察台商對大陸投資累計金額,至2011年達到1,117億美元,其中長三角的累計投資金額比重為54.9%、珠三角為21.7%、福建省為6.9%、及京津冀地區4.2%,長三角為台商在大陸投資最重要的地區。然而,台商近年來在大陸的投資地區已經開始轉變,例如,台商在長三角的投資比重由2007年的51% 減少為2011年的60%(表2),對珠三角投資也呈現下降趨勢。事實上,台商於大陸的投資區域已開始移轉至中西部地區、東北地區。


(四) 台商產業布局的轉變


進一步觀察台商在大陸投資各業別的變化。台商在中國大陸的投資產業以製造業為主,但近年來受到大陸政府打造內需市場、推動服務業發展政策影響,台商的投資布局開始轉變。就累計金額而言,台商在大陸電子零組件製造業的比重為19.67%,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的比重為13.81%,兩者合計比重(33.48%)仍居台商投資大陸之冠。此外,台商在中國大陸服務業投資布局開始增加,批發及零售業累計投資比重在2012年達到5.58%(排名第4)、金融及保險業累計投資比重為3.49%(排名第10)。


整體來說,與2011年相比,台商2012年對中國大陸投資的產業比重及排名出現較大變化。例如,電子零組件製造業由2011年的24.12%減少為2012年的15.23%。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製造業2012年的投資比重雖較2011年略為上升,卻被金融及保險業取代,排名下降至第3(表3)。整體而言,台商對中國大陸投資的產業仍以電子零組件製造業、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製造業為主。


台商赴中國大陸投資的服務業,主要有金融及保險業、不動產業、批發及零售業,2012年上述三項產業已分佔台商對大陸投資金額的第2、4、及5名,比重合計達33.89%。金融及保險業由於ECFA兩岸金融領域開放,因此不論在金額、比重、及排名皆持續上升,不動產業的投資排名也回升至第4。由此可知,台商對中國大陸投資的產業布局開始出現轉變。


三、台商轉型之契機


在中國大陸強調「調結構」的經濟發展方向後,大陸的經濟發展開始以「打造內需消費市場」、「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服務業的發展」為主要目標。事實上,自改革開放後,大陸的城鎮化水準、第三產業、及能源結構等方面的發展已略有成果,也將是台商未來轉型的契機所在。


1.城鎮化水準不斷提高。1978至2012年,城鎮化水準由17.9%上升到52.6%;城鎮總人口年平均增加1,586萬人,鄉村總人口年平均減少435萬人;城鎮就業人員佔全大陸的就業比重從23.7%增加為48.4%,鄉村就業人員所佔比重由76.3%下降至51.6%。大陸的城鎮化率已由1978年的17.9%上升至2011年的51.4%。


2.第三產業不斷發展。在不斷的政策措施推動下,1979至2012年大陸服務業的年平均成長率為10.8%,其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平均年成長率9.5%,批發和零售業平均年成長率10.5%。除此之外,金融、房地產、電腦服務、及軟體業等服務業也不斷壯大。金融業產值由1978年的68億元人民幣增加到2012年的28,723億元人民幣,年平均成長率為12.8%;房地產業產值由80億元人民幣增加到2012年的29,006億元,年平均成長率為11.3%。


3.能源結構的改變。大陸在水電、核電、風電、及可再生能源生產量佔能源生產總量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3.1%提高到2012年的10.3%。


城鎮化水準愈高代表大陸的內需力量將愈來愈強。城鎮化水準的提升代表農民開始大量轉變為城市居民,也代表他們的收入將有所提升,這將刺激大陸批發零售業、住宿、及餐飲業等消費性服務業的發展,台商未來的投資將可朝這些產業佈局。


事實上,大陸自十二五規劃後,一直強調發展內需市場是未來推動大陸經濟持續成長的引擎,服務業更為十二五規劃的重點之一。可以預期,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立法通過後,將有助於台商在大陸由製造領域延伸至批發零售、物流、金融保險、及醫療等領域,進一步利用大陸市場擴大經營,進而成為台商進軍國際之跳板。大陸能源結構改變也將帶來商機。習近平、李克強執政後,提出「美麗中國」、「第三次工業革命」,這代表大陸推動綠能產業的決心。十二五規劃強調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及生物科技等策略性產業,這些均是台商未來投資大陸進行轉型的產業選擇方向。


(本文作者為開南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教授兼商學院院長)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