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氣象監測合作協議 共築兩岸天然災害防護網

氣象監測合作協議 共築兩岸天然災害防護網


文/李宗祐



海峽兩岸氣象交流合作在今年屆滿廿周年,陸委會與交通部中央氣象局也在2013年12月10日公開證實,預定在兩岸兩會第十次會談,協商簽署兩岸氣象監測合作協議,互相交換即時觀測資料及天氣預報資訊,在對等及互惠的原則下進行交流合作,加強保障兩岸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大陸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隨後也在2014年元月15日例行記者會表示,希望兩岸兩會第十次會談可以在農曆春節過後舉行,就兩岸氣象監測合作協議等議題進行協商。從兩岸政府官員近來談話內容,都透露出攸關兩岸防災減災,與民生福祉息息相關的氣象監測合作協議,在兩岸兩會第十次會談完成協商簽署,似乎有水到渠成的跡象。

其實,在海基會與海協會決定促成兩岸氣象局進行氣象監測合作之前,雙方學術界早在1994年就展開密切的合作交流,輪流舉辦「海峽兩岸天氣與氣候學術研討會」,並根據兩岸每年發生的天然災害實例,逐漸把議題擴大到颱風暴雨、梅雨季豪雨、乾旱與災變天氣等異常氣候。除了兩岸學者往返頻繁以外,氣象局歷年局長從謝信良、辛江霖到現任的辛在勤,曾先後以中華民國氣象學會理事長或顧問的身分「登陸」;大陸氣象局歷任局長和副局長也曾多次訪台,參加學術研討會,也先後造訪過中央氣象局,實地了解我方氣象預報作業。

為加強合作共同面對因全球暖化引發的極端天氣災害,國科會也在2009年與大陸自然科學基金會合作推動「豪雨與颱風研究計畫」,選擇登陸颱風、梅雨季豪雨,以及氣候變化對豪雨颱風的影響,做為兩岸民生科技優先合作議題。但這項3年期計畫,雖然開創兩岸官方科技部會首度正式合作先例,實際執行者還是以兩岸學者為主體,而且跟1994年展開的「海峽兩岸天氣與氣候學術研討會」一樣,合作範圍都局限在學術研究,從未觸及即時觀測資料及天氣預報資訊交換,直接與防災減災有關的氣象預報實務合作。

然而,兩岸雖然有台灣海峽阻隔,但無論是梅雨季豪雨或颱風暴雨,甚至是寒流與冬春之交的大陸沙塵暴等災害性天氣,卻在兩岸天空暢行無阻。以去年12月起到今年元月中旬接二連三侵襲台灣的的冷氣團及寒流為例,都是從大陸跨越台灣海峽長驅直入。去年9月侵襲大陸廣東,造成近千萬人受災,30人死亡,250萬畝農田受損的強烈颱風天兔,則是從巴士海峽通過,暴風圈橫掃台灣東部和中南部陸地,造成豪雨災情,12人受傷後,再直撲廣東。

就如同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陳泰然在2012年「海峽兩岸氣象科學合作研究成果發表會」所言,即時觀測資料及天氣預報資訊的交換,對兩岸氣象災害防災減災非常重要。以颱風為例,大多是從西北太平洋穿越台灣本島或附近海域,再侵襲大陸東南沿海的福建和廣東等地區;每年5、6月間的梅雨季暴雨,則是從大陸華南地區往台灣移動。台灣如果可以直接颱風觀測及預報資料提供大陸;或大陸可以直接把梅雨鋒面觀測資料提供給台灣,對於提升兩岸氣象局對災害性天氣預報準確率,進而減少災情,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都會有相當大的幫助。

再從氣候變遷的觀點來看,根據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研究發現,過去50年,侵台颱風降雨強度至少增加一倍,並預測隨著全球氣候持續暖化,本世紀末侵台颱風降雨強度至少會再增加2.8倍。但侵台颱風降雨強度對台灣構成嚴重危害,乾旱氣候對台灣的威脅卻未因此消失。隨著全球暖化,台灣地區過去半個世紀少雨天數明顯減少一半,全球暖化如果再繼續下去,台灣旱災會越來越嚴重,每年春季恐怕都會有缺水危機。

然而,氣象局雖然在過去二、三十年與國內學者密切合作,並在國科會支持下,不斷提升梅雨季及颱風暴雨等災害性天氣預報技術及準確率,但面對全球氣候遷的議題,卻因台灣本島及各離島涵蓋幅員有限,觀測區域及資料都明顯不足,受到先天條件的限制,對氣候變遷的研究及趨勢預測,無論是人力或物力始終力有未逮。相對於大陸幅員遼闊,也投入大量人及物力在氣候變遷的宏觀研究上,相對於台灣擅長區域性微觀天氣預報技術,兩岸正好可以截長補短。

此外,從兩岸海陸交通頻繁的觀點而言,即時觀測資料與天氣預報資訊交流,不但有助於保障兩岸直航的空中航班及海上交通安全,對於在台灣海峽及周圍海域航行作業漁民更多一分安全保障。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所院士黃榮輝曾以大陸每年因颱風造成數百億人民幣損失為例,強調西北太平洋颱風暴風在兩岸造成的嚴重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是兩岸共同關心的議題,認同兩岸應更密切交流,加強颱風暴風和梅雨季豪雨等災害性天氣預報合作。但學術界、甚至是官方氣象預報作業單位,過去幾年雖然殷切期待兩岸氣象合作交流,可以從氣象科技研究邁向氣象預報作業,共築兩岸天然災害觀測及預報防護網,卻礙於政治敏感議題遲遲未有突破性發展。

儘管從三國時代,諸葛孔明「草船借箭」及「火燒連環船」的歷史故事,突顯氣象即時觀測資訊確實攸關國安問題,但在兩岸人民往返密切,政治局勢持續和緩發展的趨勢下,兩岸政府都應從防災減災,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以民生福祉為優先考量,正向面對兩岸簽署氣象監測合作協議的議題。尤其是台灣到目前為止,還無法加入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僅能透過美國和日本取得全球即時氣象觀測資料,若能透過氣象監測合作協議,進一步營造兩岸和諧關係,或許有助於我國加入世界氣象組織與相關國際組織。大陸當局也應藉此此釋出更多善意,對我國參與各種國際氣象組織抱持樂觀其成的態度。

(本文作者李宗祐為國語日報數位應用中心電子報總編輯兼編輯部採訪組組長)

(本文不代表本會立場)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