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經貿消息輯要
- 更新日期:109-09-05
大陸經貿消息輯要
整理/李 文
去年GDP7.7% 14年新低
據中時電子報1月20日報導,大陸去年經濟成長率7.7%,是14年以來新低。大陸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形容,大陸去年經濟發展「穩、進、好」。
大陸國家統計局1月20日公布大陸2013年國內生產毛額(GDP)達人民幣56兆8845億元,GDP年增率7.7%,超過原先官方設定7.5%的目標。
報導指出,這是大陸14年來最低的GDP年增率數據。1999年,大陸GDP年增率為7.6%,初步核算,2013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56兆884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7%。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長7.7%,二季度增長7.5%,三季度增長7.8%,四季度增長7.7%。
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5兆6957億元,增長4.0%;第二產業增加值24兆9684億元,增長7.8%;第三產業增加值26兆2204億元,增長8.3%。
馬建堂指出2013年是不平凡的一年,面對內外壓力,大陸能交出這樣的成績單,他以「穩、進、好」三字概括去年發展。「穩」包括經濟成長及物價穩固,大陸去年GDP年增7.7%,高於預期;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是2.6%,低於目標,這兩個數字的搭配非常不容易,在世界各國中不多見。
至於「進」,他說,大陸經濟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大陸服務業占GDP的比重,去年首次超過製造業」;「好」則體現在效益推升、品質好轉、民生改善。
展望2014年形勢,馬建堂指出,面臨4大挑戰,包括:穩固經濟止穩回升的基礎、培育經濟成長內生動力、加強防範地方債風險、淘加大力度汰落後產能。
海關總署:兩岸貿易總額成長16.7%
據經濟日報1月11日報導,大陸海關總署公布,2013年兩岸雙邊貿易總額為1,972.8億美元,成長16.7%。
大陸海關總署指出,2013年大陸對台灣出口金額為406.4億美元,成長10.5%,自台灣進口成長18.5%至1,566.4億美元。兩岸2013年貿易成長幅度16.7%,高於大陸外貿總體7.6%的增幅,台灣對大陸貿易順差也擴至1,160億美元,成長21.6%。
海關總署發言人鄭躍聲指出,ECFA讓兩岸貿易得到快速發展,2013年元旦後,ECFA早收清單商品降至零關稅,大陸自台灣進口ECFA項下受惠商品貨值113億美元(約人民幣684億元),關稅總優惠人民幣49.1億元。
去年大陸對外非金融類投資增長16.8%
據香港文匯報1月17日報導,大陸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1月16日表示,大陸對外投資規模將很快超過外商投資大陸的規模。數據顯示,2013年大陸境內投資者累計對外實現非金融類直接投資901.7億美元,較2012年成長16.8%。其中,對俄羅斯及美國投資成倍數成長,對日本投資則縮減逾兩成;吸收外資平穩回升,實現11個月連續成長,實際使用外資達1,175.86億美元。
2013年,大陸對香港、東協、歐盟、澳洲、美國、俄羅斯、日本7個主要經濟體的投資達654.5億美元,占同期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72.6%,較2012年成長9.1%。除對香港、歐盟和日本的投資分別下降6%、13.6%和23.5%外,對俄羅斯、美國、澳洲、東協的投資額分別為40.8億美元、42.3億美元、39.4億美元和57.4億美元,分別實現518.2%、125%、82.4%、29.9%的高速成長。
從區域來看,大陸企業對外直接投資329.7億美元,與去年相比成長16.9%,占36.6%,廣東、山東、江蘇3省位列前3名。從行業結構看,九成投資流向商務服務業、採礦業、批發和零售業、製造業、建築業和交通運輸業。建築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則是投資增速最快的領域,分別成長129.1%和102.2%。
大陸吸收外資平穩回升,自2013年2月份起連續11個月單月吸收外資維持正成長,呈現穩定的發展態勢。全年外商投資新設立企業22,773家,較2012年同期下降8.63%;實際使用外資(FDI)金額1,175.86億美元,成長5.25%。
大陸與韓國舉行自由貿易協議第9輪談判
據大陸商務部1月10日報導,大陸與韓國自由貿易區第9輪談判於1月6日至10日在西安舉行。本輪談判中,雙方繼續進行貨品貿易全面出要價談判,並就服務貿易、投資、原產地規則、海關程序和貿易便利化、智慧產權、競爭政策等十幾個領域進行協議文本的談判。
大陸與韓國自由貿易區談判於2012年5月正式啟動。雙方約定,先進行模式談判,再進行全面出要價及協議文本談判。2013年9月,雙方歷經7輪談判,就各領域的模式文件內容達成一致,順利結束模式談判,並從第8輪開始進入全面出要價和協議文本談判。根據雙方談判計畫安排,大陸與韓國自由貿易區第10輪談判將於3月在韓國舉行。
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多項外資審批改備案制
據香港商報1月7日報導,大陸國務院1月6日發布決定,暫時調整上海自由貿易區內有關行政法規和國務院文件規定的行政審批或准入特別管理措施,改革外商投資管理模式,將多項外商外企行政審批事項改為備案制,並擴大娛樂場所、演出經紀、增值電信、教育、遊戲設備等服務業對外開放。
報導指出,大陸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於在大陸(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內暫時調整有關行政法規和國務院文件規定的行政審批或者准入特別管理措施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該「決定」改革外商投資管理模式、對大陸規定實施准入特別管理措施之外的外商投資、暫時調整「外資企業法實施細則」等規定的有關行政審批。如在負面清單之外的領域將暫停實施外商投資項目核准、外企設立、外企註冊資本增減、外企經營期限的行政審批,改為備案管理。
該「決定」擴大服務業開放,暫時調整「船舶登記條例」、「國際海運條例」、「徵信業管理條例」、「營業性演出管理條例」、「娛樂場所管理條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外商投資電信企業管理規定」、「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文化部等部門關於展開電子遊戲經營場所專項治理意見的通知」規定有關行政審批及有關資格要求、持股比例限制、經營範圍限制等准入特別管理措施。
擴大服務業的開放措施包括:放寬中外合資、中外合作國際船舶運輸企業的外資股比限制;允許設立外商獨資國際船舶管理企業;允許設立外商投資資信調查公司;取消外資演出經紀機構的持股比例限制;允許設立外商獨資演出經紀機構,為上海市提供服務;允許設立外商獨資的娛樂場所,在試驗區內提供服務;在保障網路資訊安全的前提下,允許外資企業經營特定形式的部分增值電信業務;允許舉辦中外合作的經營性教育培訓機構和經營性職業技能培訓機構;允許外資企業從事遊戲遊藝設備的生產和銷售,透過文化主管部門內容審查的遊戲遊藝設備可面向大陸境內市場銷售等。
有關進一步對外開放增值電信業務中資訊服務業務、存儲轉發類業務,呼叫中心業務、大陸境內多方通信服務業務、互聯網接入服務業務等多項業務外資持股比例可超過50%,在線數據處理與交易處理業務(經營類電子商務)外資持股比例從不超過50%放寬到不超過55%,值得注意的是除互聯網接入服務業務的服務範圍限定在試驗區內,其他業務的服務範圍可以擴及全大陸。
修正實施新「差旅費管理辦法」
據聯合報1月8日報導,大陸財政部1月7日發布新修訂的「中央和國家機關差旅費管理辦法」,自今年1月1日起大陸司局級幹部出差,只能坐經濟艙,每天住宿費只有300人民幣(約1,500元台幣)。這種住宿標準,在大陸的一般大城市裡,大概只能住得起經濟型快捷酒店。
報導指出,此一新規,是貫徹落實大陸中央8項規定,推進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另一項重要措施,旨在加強和規範官員差旅費的管理,堵住制度漏洞。根據辦法,新規適用於大陸中央和國家機關,以及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事業單位。
廣州日報報導,新辦法要求大陸中央單位應建立健全公務出差審批制度,從嚴控制出差人數和天數;嚴禁無實質內容、無明確公務目的的差旅活動,嚴禁以任何名義和方式變相旅遊,嚴禁異地部門間無實質內容的學習交流和考察調研。
出差改變原先全大陸統一的差旅費標準,明確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財政廳(局)按照分地區、分級別、分項目的原則制定,並根據經濟發展水準、市場價格及消費水準變動情況適時調整。現行差旅費管理辦法規定出差住宿費為副部級幹部每人每天600元人民幣(約3,000元台幣),司局級300元,處級及以下幹部150元。
新辦法強調,住宿費、機票支出等按規定用公務卡結算。出差人員應嚴格按規定開支差旅費,費用由所在單位承擔,不得向下級單位、企業或其他單位轉嫁;不得向接待單位提出公務活動以外的要求;不得在出差期間接受用公款支付的宴請、遊覽和非工作需要的參觀;不得接受禮品、禮金和土特產品等。
有關飲食部分,要求出差人員應自行用餐,凡由接待單位安排用餐的應向接待單位繳納伙食費;交通工具部分,每人每天80元人民幣(400元台幣)。
去年26省最低工資標準平均增加18%
據大陸新華網1月15日報導,2013年大陸26省份調整最低工資標準,每月最低工資標準平均增18%。機構分析表示,收入成長更集中於中等及低收入人群,受其影響,大陸在人力成本上的優勢正進一步削弱,將使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及產業結構調整。
大陸統計資料顯示,截至2013年12月31日,計有北京、浙江、河南、貴州、陜西、山東、江西、廣西、甘肅、寧夏、天津、山西、上海、廣東、雲南、新疆、四川、江蘇、吉林、遼寧、安徽、福建、內蒙古、湖南、海南、陜西等26個省(區、市)和深圳市調整最低工資標準。目前,大陸每月最低工資標準最高的是上海市,標準為1,620元(人民幣,下同);小時最低工資標準最高的是北京及新疆,均為15.2元。
上述26個省份最低工資平均調整增幅度近18%,增幅基本維持於2012年水準,但明顯低於2011年平均22%的增幅。該數據與大陸企業整體薪酬成長趨勢吻合。
報導指出,大量適齡勞動力和較低勞動力價格所創造的人口紅利,為大陸經濟帶來過去幾十年的高速成長,不過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不斷上升,廉價工資已很難吸引更多的勞動力供給。大陸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研究員張茉楠認為,已無法再靠勞動力低價格實現經濟高速成長。當務之急是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勞動者素質,從人口紅利轉向人力資本紅利。
大陸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秘書長魏建國表示,即使大陸勞動力成本上升,但與歐美、日韓等國相較,大陸仍具有較大的競爭力。目前大陸勞動力成本的上升有助於大陸經濟結構調整,對大陸產品價格上升、出口商品競爭力降低等問題提出預警,需認真考慮如何將出口產品從勞動密集型轉向技術密集型。
上海等地調降GDP成長目標
據中央社1月20日報導,大陸各地最近紛紛召開兩會(人大、政協),不少地方政府調降今年各地生產毛額(GDP)成長目標。專家認為,今年是大陸全面深化改革元年,短期難免陣痛,各方應有充分心裡準備。
新華網今天報導,大陸各地紛紛召開地方兩會,其中上海市市長楊雄19日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表示,上海去年全市GDP年增率為7.7%,今年預計為7.5%。這個數據比去年下調0.2個百分點。
此外,甘肅省省長劉偉平在地方兩會上表示,甘肅去年GDP預計年增12.2%,今年預期為11%,比去年下調1.2個百分點。 福建、河北兩省,最近也分別調降今年GDP的成長目標約0.5個百分點。
報導表示,一些外資機構對大陸改革帶來的長期紅利和短期陣痛則出現分歧。報導說,偏向紅利的一方認為,大陸今年GDP增速將達8.6%;偏向陣痛的一方認為,大陸今年GDP增速只有7%。
開放遊戲機生產與銷售
據香港文匯報1月8日報導,大陸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通知,調整上海自由貿易區內行政法規,其中明確允許外資企業從事遊戲遊藝設備的生產和銷售。透過文化主管部門內容審查的遊戲遊藝設備,將可在大陸境內市場銷售,大陸長達13年的遊戲機禁售規定正式解除。
13年前,為防止青少年沉迷遊戲,大陸國務院辦公廳曾發文規定在大陸的電子遊戲設備及其零組件生產、銷售即時停止。任何企業、個人不得再從事在大陸的電子遊戲設備及其零組件的生產、銷售活動,使得大陸遊戲機市場大門關閉。
大陸國務院於2013年9月發布的上海自由貿易區總體方案中,雖然提及允許外資企業從事遊戲遊藝設備的生產和銷售,但並未撤銷原有的遊戲機禁令。此次最新調整中,宣布暫時停止實施相關規定內容,由大陸國務院文化主管部門制定相關管理辦法。意味著外資將可以在法律法規的政策允許下生產遊戲機和遊戲產品,並經文化部門審查後,可以銷往大陸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