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2014兩岸經貿關係展望

2014兩岸經貿關係展望


文/林祖嘉、譚瑾瑜



自2008年兩岸兩會復談後,兩岸經貿關係獲致長足進展,不但兩岸兩會已完成兩岸三通直航、擴大陸客來台觀光、金融合作、農產品檢疫檢驗、標準計量檢驗認證、智慧財產權保護、醫藥衛生合作、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投保協議與服貿協議等19項協議,均對兩岸經濟發展產生深遠影響,也為雙方進一步深化經濟合作奠定堅實基礎。

2013年兩岸經貿關係仍持續向前邁進。除了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早收清單三階段已完全開放,對台灣經濟效益已逐漸顯現,2013年6月亦於第九次兩岸兩會會談中,完成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之簽署,至2013年底為止,ECFA後續協議已完成海峽兩岸投資保障和促進協議、兩岸海關合作協議及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等協議。

面對當前全球金融風暴及歐債危機持續對全球帶來的衝擊,中國大陸正積極推動經濟轉型,希望透過經濟結構調整,帶動新一波的經濟成長,而台灣方面也推動自由經濟示範區,推動新一波的自由化進程,希望推升台灣經濟。展望未來,在全球經濟自由化的趨勢下,兩岸經貿仍有許多可以拓展的雙贏空間,值得兩岸持續深化經濟合作。以下先就2014年兩岸經濟前景做一概述,並就2014年兩岸經貿政策進行分析,最後考量全球經濟自由化趨勢之後,提出對於深化兩岸經濟合作的期許與建言。


一、2014年兩岸經濟前景

展望2014年,全球經濟成長逐漸走向復甦之路。以國際貨幣基金(IMF)於2013年10月公布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為例,全球經濟成長率預估為3.6%,較2013年2.9%為高,而已開發經濟體復甦力道微幅轉強,新興經濟體經濟成長動能則面臨稍微趨緩態勢。德國Ifo經濟研究院在2013年第4季的調查報告亦顯示出,全球經濟正逐漸邁向復甦的方向,全球經濟氣候指數上升至98.6,受訪專家對當前經濟現況與六個月後經濟預期均明顯樂觀許多。其中,亞洲經濟氣候指數明顯上升至98.2,其中主因即為對中國大陸經濟恢復信心所致,而IMF亦預估2014年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率為7.3%,雖不若前兩年高速成長,然而仍可看出中國大陸仍為亞洲及全球經濟復甦中之重要成長動能之一。

若從2013年中國大陸總體數據觀察,可以看出中國大陸經濟成長動能已由出口及外資帶動成長模式,逐漸轉為以內需的消費成長帶動經濟揚升的模式。外需部分自2013年5月起,中國大陸出口已由以往十位數高速成長減弱至個位數成長,而在投資部分,1至11月全中國大陸不含農戶固定資產投資雖然較去年同期成長19.9%,然較1至10月持續回落0.2個百分點。若再觀察施工和新開工專案投資,可發現同樣的走勢,而同期間到位資金成長20.2%,然而利用外資部分卻衰退5.2%,顯示外資進駐投資意願下降。另在內需部分,2013年1至11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較去年成長13%,消費呈現逐月穩定成長態勢,可以預期消費將成為中國大陸2014年另一波成長動能。

台灣對於國際經濟情勢變化的衝擊較中國大陸為大,因此主計處下調2013年經濟成長率為1.74%,展望明年,雖然經建會新聞稿中提到Ifo調查的台灣受訪專家認為對於台灣2013年第四季整體經濟、資本支出、民間消費表現仍屬欠佳,然而對於6個月後預期,多數受訪專家均認為可望轉好,持正面看法之人數亦比上一季調查時增加,主計處預估我國2014年經濟成長2.59%。


二、2014年兩岸經濟政策走向

中國大陸當前經濟改革及發展政策規劃,主要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十二五規劃」)、設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上海自貿區)及十八屆三中全會的經濟社會改革方案等為主要輪廓,上述三者均提出中國大陸經濟轉型的必要性,亦為未來中國大陸經濟政策的重要方向。以2013年11月三中全會所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為例,未來大陸涉及帶動經濟結構調整之重點領域包括建構推動城鎮化的有利環境、發展節能產業、國有企業改革、經濟自由化、財稅改革、改善政府職能與效率,以及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等。

此外,繼上海成立自由貿易區之後,第二批自由貿易區會簽審核於2013年12月進行,預計2014年5月至6月將正式推動。依據報載大陸第二批自由貿易區將批准1至2個,除了天津濱海新區之外,粵港澳自由貿易園區亦已於2013年12月中旬上報大陸國務院,另浙江舟山、重慶兩江、河北曹妃甸、福建平潭等地區均提出自由貿易區方案,且已在商務部備案。第二批各地自由貿易區方案發展重點各有特色,以天津濱海新區為例,發展重點放在跨境租賃、離岸金融,以及製造業、高科技領域的投資,而粵港澳自由貿易園區,則將打造國際製造、國際物流、國際貿易、國際維修、國際研發和國際結算等六大中心,另重慶兩江自由貿易區則強調以重慶自由貿易區帶動邊貿和內陸開放等。若由上海自由貿易區管委會統計觀察,截至2013年11月底,工商部門已辦新設企業共計1,733家,其中外資新設企業58家,內資1,675家,內資註冊資本額近400億元,平均每家註冊資本超過2,300萬元人民幣,可看出上海自貿區吸引投資入駐的熱度,也因此引起其他地區對於成立自由貿易區的興趣。

由此可知,中國大陸經濟改革與轉型方向,將特別有助於內需產業、節能產業和乾淨能源產業、金融產業、文化產業、服務產業、教育產業及醫療產業之發展,其改革重心均在於強化市場導向機制、改變既有發展模式、注重增長品質、實施結構性改革、克服城鄉差距和抑制收入不平等、加強社會保障等,以及透過城鎮化與區域均衡發展提振內需消費,優化投資結構而有利於調整產業結構。

此外,中國大陸以自由貿易區試點做為進一步經貿自由化的準備工作。藉由自由貿易區各試點所進行的開放措施,以鬆綁法規方式吸引民間資金及外資進駐投資,不但達成促進投資之目的,亦符合全球經貿自由化下積極洽談的區域貿易協定自由化要求。

台灣則針對振興經濟,採取大力推動土地活化、都市更新、擴大公共與創業投資等政策提升民間投資意願,並推動自由經濟示範區,規劃包括蘇澳港、基隆港、台北港、台中港、高雄港及安平港在內的六大港口,以及桃園航空城的六海一空,再以台灣產業轉型及發展的角度,篩選出國際醫療、智慧運籌、農業加值及教育創新等產業,做為推動重點產業,希望以更國際化、自由化、具前瞻性的自由經濟示範區,吸引外資進駐台灣投資設廠,為台灣經濟注入強勁的成長動能。

另在全球積極洽談區域貿易協定推動經貿自由化之際,除了積極完成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之生效及推動ECFA後續協議之外,台灣亦希望積極加入跨太平洋經濟夥伴協議(TPP)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議(RCEP),以融入亞太區域經濟整合中,拓展台灣國際經貿空間。


三、2014年兩岸經貿關係之期許

展望2014年,台灣仍無法忽視中國大陸潛在的廣大內需市場,值此中國大陸進行經濟轉型、產業結構調整之際,台灣應掌握並運用大陸近年來積極推動經濟改革與轉型之方案,推動兩岸持續深化經濟合作,為台灣產業升級、轉型與發展,營造更有利的局面。

首先,在上海自貿區已成立之際,為了能儘速與上海自貿區進行合作,我國應加速自由經濟示範區的相關法制規劃與立法,儘速完成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之三讀工作,儘速推動第二階段自由經濟示範區。此外,推動以台灣自由經濟示範區與與上海自貿區做為促進兩岸產業合作的關鍵及優先重要試點,諸如考慮推動台灣成為第二個人民幣離岸中心之可能性,推動兩岸資本市場的交流與合作,將台灣成為全球人民幣離岸中心之關鍵一員,儘速落實區對區合作的具體內容。

其次,台灣應掌握大陸城鎮化發展趨勢,加強兩岸之間在節能、環保、淨水、乾淨能源乃至建築、建材、交通等產業之合作,為兩岸企業開闢更寬闊的合作發展空間。台灣可以透過強化兩岸城市對城市合作機制,以及強化兩岸搭橋專案功能,深化兩岸產業跨業別及技術合作,協助台商掌握大陸城鎮化商機,並進而建立品牌。

除了應持續推動兩岸經濟合作之外,台灣應當儘速完成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之生效。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尚未完成生效之際,亞太區域經濟整合仍然持續如火如荼地展開,除了跨太平洋經濟夥伴協議(TPP)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議(RCEP)之外,韓國積極與中國大陸積極簽署中韓自由貿易協定,並預計於2014年完成。台灣應把握與中國大陸已經完成的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並加快ECFA後續談判腳步,儘速完成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之生效及海峽兩岸貨品貿易協議之簽署,降低台灣經濟受到中韓自由貿易協定的負面衝擊,並侵蝕ECFA早收清單及兩岸兩會會談的成果。

最後,有鑑於台灣為小型經濟體,在貿易自由化對台灣經濟有利之下,台灣應當持續推動經貿自由化,與各國簽署區域貿易協定。除了關注全球經貿組織最新發展,各區域進行之區域經貿組織應積極表達參與意願,特別是亞太地區的跨太平洋經濟夥伴協議(TPP)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議(RCEP)等。由於跨太平洋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PP)為新型態高標準的區域貿易協定,台灣應繼續研議,並將重點放在藉由檢視TPP各會員國相關自由貿易協定(FTA)自由化的程度,做為進一步鬆綁台灣經貿法規的標準,做好開放市場的準備。此外,為提高台灣儘早加入TPP之機率,台灣應積極掌握大陸加入TPP之意願及相關因應措施。

除了TPP之外,有鑑於RCEP為東亞地區重要的區域貿易協定,且 RCEP會員體均為台灣重要貿易夥伴,不加入將衍生新一波邊緣化危機,台灣亦應儘速於2015年RCEP完成談判前,推動台灣加入RCEP。並掌握2015年RCEP談判完成後之外圍經濟夥伴參與條款之發展,推動以外圍經濟夥伴方式直接加入RCEP多邊談判為最短路徑為目標。

兩岸深化經濟合作有利兩岸拓展國際經貿市場,提升兩岸產業競爭力,因此,2014年兩岸應持續促進兩岸經貿正常化與自由化,並利用兩岸經濟合作,進一步尋求共同融入全球及東亞區域經濟整合的途徑,擴大國際經貿空間。

(本文作者林祖嘉係政治大學經濟系特聘教授;譚瑾瑜係國政基金會科技經濟組副研究員)

(本文不代表本會立場)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