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2013台灣WEF全球競爭力排名評析

2013台灣WEF全球競爭力排名評析


文/譚瑾瑜


世界經濟論壇(WEF)9月初公布2013年全球競爭力評比報告,台灣競爭力總排名連續4年進步,今年在148個受評國家中,排名全球第12名,顯示台灣雖然身處全球金融風暴及歐債危機的衝擊之下,仍然致力於提升台灣在全球的競爭動能。


國際比較

在148個受評國家中,台灣總排名第12名,前3名依序為瑞士、新加坡及芬蘭,與去年排名相同,顯示上述3個國家競爭力強勁。前10名國家中,除美國第5名之外,6個為歐洲國家,依排名依序包括瑞士、芬蘭、德國、瑞典、荷蘭等,東亞國家則包括新加坡、香港、日本等。

若與東亞國家比較,台灣僅次於第2名的新加坡、第7名的香港及第9名的日本,同屬東亞四小龍的韓國則為第25名,而中國大陸為第29名。東南亞國家中,則以馬來西亞表現最好,總排名為第25名,其次依序為汶萊第26名、泰國第37名、印尼第38名、菲律賓第59名、越南第70名等。整體而言,台灣在亞洲國家仍然保有強勁國際競爭力,可以繼續進一步瞭解新加坡、香港、日本等國排名較台灣為前的主要原因,並進一步參酌後做為提升台灣競爭力之參考。

若從歷年名次觀察,台灣2007年為第14名,2008年因全球金融風暴下滑至17名之後,迅速回升至以往國際競爭力水準,2009年升至第12名,2010年至2012年維持在第13名,2013年進一步提升至第12名。事實上,瑞士洛桑(IMD)世界競爭力排名亦可看出此一趨勢,台灣2007年為第13名,2008年下滑至第23名之後,2010年迅速跳升至全球第8名,2011年更進一步升至全球第6名,為1997年以來最好的名次,2012年及2013年則略下調至第7名及第11名。由兩個全球競爭力指標都可以看出,台灣雖然遭遇全球金融風暴及歐債危機等衝擊,這幾年仍維持一定的國際競爭力。

若將東亞各國2007年排名及2013年排名做一比較,可以發現在歷經風暴後,除了台灣仍然維持競爭優勢之外,新加坡(由第7名上升至第2名)、香港(由第12名上升至第7名)、中國大陸(由第34名上升至第29名)、印尼(由第54名上升至第38名)、菲律賓(由第71名上升至第59名)等東亞國家亦呈現總排名提升的趨勢,顯示台灣雖然國際競爭力持續提升,在東亞國家均積極提升全球競爭力之際,仍須繼續保持國際競爭力(見表一),以便能在新一波經濟復甦時拔得頭籌。


大項、中項指標比較

若仔細觀察WEF全球競爭力的大項及中項指標,WEF大項指標中,台灣在基本需要大項指標排名第16名,較去年上升1名;效率增強指標排名第15名,較去年退步3名;創新及成熟因素指標則排名第9名,較去年進步5名,是三項大指標中排名最佳且進步最多的項目,創新及成熟因素指標包含企業成熟度及創新兩大中項指標,顯示台灣在全球競爭力優勢上,仍以企業的創新與活力為主要優勢。

若進一步觀察歷年大項指標變化可以發現,台灣三大項指標均呈現上升趨勢,若與2007年相比,台灣基本需要大項指標從2007年的第19名上升至2013年的16名,效率增強大項指標從2007年的第17名上升至2013年的15名,創新及成熟因素大項指標從2007年的第10名上升至2013年的9名(見表二)。若同步比較瑞士洛桑(IMD)世界競爭力大項排名亦可以看出台灣近年來競爭力提升的趨勢,IMD四大項指標亦呈現上升走勢,政府效能大項指標從2007年的第20名升至2013年的第8名,企業效能大項指標從2007年的第17名升至2013年的第10名,基礎建設大項指標從2007年的第21名升至2013年的第16名,而經濟表現大項指標2007年與2013年均維持第16名。

中項指標中,基本需要大項指標中的基礎建設及健康與初等教育兩大中項指標依序較去年排名提升3名及4名,為第14名、第11名。依據經建會新聞稿之說明,係因為我國道路品質佳、航空運輸的基礎設施品質獲得改善、台灣小學就學率增加、15至49歲人口之人類免疫不全症(HIV)獲得改善所致。而總體經濟環境指標,則從去年第28名退步至今年的32名,顯示台灣經濟仍未顯現復甦動能,在各總體經濟細項指標上亦需持續改進,包括財政赤字、債務等落後於其他國家的指標。事實上,從歷年排名變化觀察時亦可發現,總體經濟環境中項指標有惡化趨勢,顯示台灣總體經濟環境應當進一步就其細項指標進一步具體落實檢討並提出改進之道。

效率增強大項指標中,較去年進步的指標包括金融市場發展及商品市場效率等2項中項指標。在貿易障礙大幅改善、市場競爭強勁、企業活動未被壟斷等細項指標競爭力強勁下,台灣商品市場效率達全球第7名。然而,勞動市場效率中項指標較去年退步11名,技術準備度中項指標較去年退步6名,高等教育與訓練中項指標則較去年退步2名,其中又以勞動市場效率中項指標較為落後,為全球第33名,退步11名,主要原因在於決定工資的彈性低、解僱成本大幅落後所致。若從歷年中項指標排名變化觀察,在效率增強大項指標中的勞動市場效率、技術準備度兩大指標有下滑趨勢,應就其細項指標再進一步檢討。

創新及成熟因素大項指標中的創新中項指標,從去年第14名進步6名,為第8名,而企業成熟度中項指標較去年退步2名,為第15名。若從歷年中項指標變化觀察,可以看出台灣在創新及成熟因素大項指標中長期保有一定優勢,主要是因為民間企業動能昌旺,若政府持續維持良好的總體及投資環境,應可持續維持台灣創新及成熟因素大項指標之競爭力。

事實上,若觀察美國商業環境風險評估公司(BERI)之排名,台灣投資環境評比一直都維持在前段班,其中政治風險指標中項指標更從2007年第15名提升至2013年的第8名,營運風險指標及匯兌風險指標則為全球第2名,在政治風險指標迅速進步下,使得台灣投資環境評比進一步從2007年的第6名提升至2013年的第3名,顯示台灣政經環境穩定之下,企業可以充分運用本身良好的創新及企業能力,創造自身競爭力,進而與政府共同推升國家競爭力。


結語

台灣自2007年以來,雖然遭逢全球金融風暴及歐債風暴之衝擊,仍積極維繫全球競爭力,並獲致佳績,WEF亦稱台灣:「過去5年表現十分穩定,且持續強勁。」事實上,台灣競爭力排名持續超韓趕日,不但排名已連續5年超越韓國,且擴大超越幅度,不但在總排名擴大領先,三大項指標亦比韓國為優,此歸因於政府持續落實「國際評比改善小組」運作機制,持續針對台灣競爭弱勢及退步原因進行改進,始可獲得此成就。期許政府在全球經濟尚未全面復甦之際,仍能持續尋求提升國家競爭力的方法與途徑,為台灣營造更為優質的總體環境。

(本文作者為國政基金會科技經濟組副研究員)

(本文不代表本會立場)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