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服務貿易相關產業業者心聲

服務貿易相關產業業者心聲


文/林安妮


兩岸服務貿易簽署後,為台灣服務業打開大陸廣大的市場,本期特專訪相關產業─「龍巖股份有限公司」及「布萊特數碼科技公司」,談談他們對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看法。


龍巖股份有限公司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簽署,外界擔憂政府准許陸資來台投資殯葬業,恐對我殯葬業造成衝擊。國內第一家殯葬產業上櫃公司龍巖總經理劉偉龍卻說「免驚啦」,國人要對自己有信心,同時還要有企圖心前進大陸拓展市場,自由競爭永遠能讓資源形成最好配置、激發企業活力。


服貿上路 產業免驚啦

劉偉龍表示,以當今國際間自由化的腳步,幾乎沒有一個國家可採行鎖國政策,「只要一國的政策是開放的,任何產業、行業就能自動找尋最佳出路」,以過去數十年台灣經濟發展情況來看,民間企業的發展,向來都是走在政府政策、規劃之前,鬆綁、自由化,才是政府、企業與民眾,應該追求的道路。

兩岸洽簽服務貿易協議後,國內業者將可以獨資、合資任何形式,在大陸經營火葬場以外殯葬業務,包括投資殯儀館、納骨塔與墓園等。劉偉隆說,過去大陸對於台資准入殯葬業,限制很多,例如僅准合資、不准獨資,且投資範圍、內容及審查方式等,都未細說分明。這回服貿把遊戲規則講清楚,業者更可有所本前進大陸,政府猶如為業者開啟了一道機會大門。

龍巖估算,大陸一年往生人口約有950萬人,比起台灣每年往生人口約15萬人,足足有70倍之多。針對外界擔憂,大陸開放國內殯葬業者登陸,台灣也同等開放陸資准入,恐對我本土業者形成衝擊,劉偉龍則說,不必擔心。

他表示,國人要對自己要有信心,目前台灣服務業占國內生產毛額(GDP)比重將近7成,國內的服務業者都應該努力提升服務業品質,為消費者創造價值。「只要國內業者的品質、專業能不斷提升,就不須擔憂競爭,有競爭,才會有進步。」

話鋒一轉,他也提及,這幾年國內殯葬產業碰上一些發展瓶頸,舉凡政府雖准許業者可申設民營殯儀館,不過,通過環評難度大,加上政府從嚴要求業者的興建、營運、收費與管理方式。他呼籲,政府的自由化腳步與法令鬆綁都還要快一點,才能激發民間企業活力。


雙十計畫 登陸搶商機

龍巖是國內第一家殯葬業上櫃公司,成立時間長達20年。早前龍巖已宣布將在溫州投資殯葬禮儀與墓園等項目,投資金額初估約人民幣20億元。近期,龍巖也啟動了「雙十計畫」,積極問津大陸市場。

雙十計畫指得是,未來10年,龍巖要在大陸十省設立據點。目前龍巖已獲得經濟部投審會核准赴大陸投資,很快就能以溫州為起點,再以幅射散開方式,擴展至10個省,如能順利達陣,也不排除要在海外掛牌上市。

劉偉龍說,近年大陸中央民政部對於民政改革開放極其重視,目前已定調要讓溫州作為全大陸的民政綜合改革試驗區,區內有不少項目可以先行先試。他認為,有了兩岸服貿協議,更可讓國內業者放心搶攻大陸市場商機。

他指出,龍巖目前是全球第二大殯葬產業業者,透過積極在大陸市場布局,未來三至五年內,龍巖應有相當高的機會,能夠成為世界第一,「殯葬產業本土概念相當濃厚,龍巖比多數外資更了解華人文化,也比大陸更多業者具備新進的服務品質與信念,正好形成最大利基。」

他也說,龍巖不只是放眼大陸市場,未來也要積極將市場投資目光望向東南亞,「立足台灣,積極走向國際,才是國內業者做大版圖的不二法門。」


扭轉形象 龍巖厚實競爭力

畢業季來臨,今年龍巖一共收到上千封大學畢業生求職信,令劉偉龍相當喜悅,他直言龍巖花了近20年時間扭轉外界對殯葬產業的刻板印象,如今算是有些成效了。

他表示,殯葬產業可以是陽光、開放、溫馨的,產業有年輕人願意投入,就像是注入活水,「22K的迷思對國內年輕人並不公平,只要企業願意給舞台,年輕人就能綻放自信、證明能力。」以龍巖為例,碩士畢業生在龍巖工作3年,平均薪資可達7萬多元;大學畢業生薪資也約有5萬多元。

他認為,政府做多,企業、產業可向上提升,員工也能領到合理薪水,這才是打破當前台灣悶經濟之道。



布萊特數碼科技公司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簽署以來,這陣子布萊特數碼科技董事長殷慶璋也經常趕場參加包括經濟部在內作為主辦方的說明會。他想瞭解的一個重點是,如何去大陸搶佔商機、政府又能提供何種協助。對於服貿協議准許大陸印刷業者來台灣,他則沒那麼擔心衝擊。

殷慶璋曾在1993年前往大陸投石問路,最後在北京設立印刷廠,但是1998年時因為一些因素將股份轉售給其他台商。不過,這幾年國內印刷業市場持續不景氣,對他而言,前進滿布荊棘的大陸市場開拓新商機,或許能得到幾分勝算。

布萊特的秘密武器就是不同於傳統印刷技術的網路印刷,殷慶璋認為,台灣業者要在大陸市場勝出,除了要有好技術、規模,也要有好的管理,「台灣就是得靠技術財與管理財,才有機會」。


進退之間 印刷業勇敢拼

殷慶璋說,兩岸服貿協議簽署後,國內的各種聲音開始泛政治化,但是平心而論,以台灣印刷業如此艱難產業,去大陸,未必百分百能得勝;而大陸業者來台灣,可能也遭遇到市場太小、毛利不夠高的困境,未必有想來的念頭。

舉例來說,這回大陸對台灣開放項目,雖不包括書面印刷,但是可在包裝印刷、標籤印刷領域,採獨資方式進行。他認為,台灣業者登陸,若是由幾個人組成、採小規模方式,恐怕沒有太高勝算,「要登陸賺錢,就得做到規模經濟,有好的管理跟技術」。

此外,印刷業是相當本土的市場,雖兩岸同文同種,不過,台灣人在大陸印刷業中,還是不免會被視為外國人,基於行業內的一些潛規則,台灣人若是不能取得一定的關係與信任,就算印得再好、再便宜,依舊是不容易取得訂單。

反過來看台灣市場,這幾年台灣印刷業不景氣,台灣的印刷價格明顯比大陸印刷價格便宜許多,台灣一年整體的印刷營業額是新台幣700多億元;大陸一年營業額則是人民幣8,000多億元,兩者一差就是58~60倍,更何況陸資來,限制不少,也只能在舊廠參股,這對大陸業者來講,未必看得到商機。


台灣市場不景氣 需外部連結

這幾年,殷慶璋一直都在想辦法將本土印刷事業延伸到大陸去,儘管他已預期到,此去大陸恐怕艱險萬分、困難重重。不過,眼見台灣的市況,要存活、做大,仍必須向外開拓腹地,大陸就是其中一個選擇。

他分析,這幾年台灣印刷業不景氣的原因有幾個,一是大環境影響,「這幾年網際網路發達,大家閱讀習慣開始電子化,不一定要看紙本書籍」,此外,景氣不好,一般企業的印刷需求也開始從簡,讓印刷業者苦嘆生意難做。

第三個最大影響因素,也在於國內的產業外移,包裝印刷需求陡降。殷慶璋說,10年、20年前,台灣還有不少鞋子、玩具工廠,包裝印刷的需求仍高,不過,隨產業外移,市場明顯萎縮。再者,國內的電子業多以代工型態為主,「代工業者產品多為半成品,自然不需要精美的包裝印刷」。

大環境不振、產業外移,國內的部分印刷業者只好想出「合版印刷」的方式求生存,沒想到意外擠壓不少小印刷廠生計。合版印刷指得是,業者為求訂單,靠著量大給予消費者便宜折扣,例如一般在印刷廠印1千張的A4文宣,通常要花上2,000多元,不過,來到合版印刷廠,只要300多元。

目前全台約有4~5家的合版印刷廠,最大的一家廠商,一年可以做到高達25億元的營業額,都比其他台灣的上市櫃印刷公司的一年營業額還高。


登大陸拓商機 政府要多給力

對於國內印刷業者來說,留在台灣市場經營是苦撐,前進大陸市場則是煎熬。不過,對於利基型、規模型台商來說,如果能夠獲得政府大力協助,舉凡協助抵擋大陸一些不當競爭,或者協助台商「組團」發揮團結力量大的效能,以台商善於拼搏的精神,依舊有勝算、有空間。

殷慶璋說,大陸對於印刷業管理,多要求要事先取得准印證,例如印書刊要有書刊准印證,印帳單要有秘密載體准印證,印標籤也要標籤准印證,一家有規模的印刷廠至少得取得20多張准印證才行,「面對大陸市場,業者除了自己要很拼之外,政府若能從旁協助,將有助開拓、分享大陸商機」。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