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專訪瀋陽台商協會會長蔡百彥

專訪瀋陽台商協會會長蔡百彥

文/林安妮


在童話「愛麗絲夢遊仙境」裡,紅皇后對愛麗絲說,「在我的國度內,妳必須拚命跑,才能維持在同一個位置;如果你想前進,就必須跑得比現在快兩倍才行」。在現實生活裡,瀋陽台商協會會長蔡百彥就是靠著勤奔跑,在大陸闖出一番事業來。

「在大陸做服務業,永遠都要跑在前頭,腳步一放慢,對手就追上來了」。蔡百彥分享他「蹲點」大陸19年的生意經。蔡百彥是年輕的「六年級生」,在台灣,與他年紀相仿的人,多半還在職場辛苦掙扎,不過,因為他入行早,且長期處身高度激烈環境,他比同齡年輕人,多了更多成熟與穩重。

蔡百彥退伍後,就隨著家人到福州做生意,那年是1995年。蔡百彥說,當時家人在福州開工廠做工藝品再回銷台灣,可是沒幾年光景,大陸本地企業群雄並起,讓蔡家人早早萌生要轉入服務業的念頭,這一轉,就轉入了影視行業,還成了福建第一家量販式KTV業者。

蔡百彥笑說,做第一隻領頭羊真得很辛苦,因為後頭永遠有一群等著抄襲的追趕者,「隨著大陸經濟轉型,誕生不少本地富豪,這些人只要錢輕輕一砸,就足以瓜分掉不少市場版圖,這是台商的無奈,我們只好不停歇地一直往前跑」。

勤奔跑的台商蔡百彥,他旗下的「歡唱KTV」目前在全大陸展店31家,未來還要繼續擴張事業版圖。他說,1998年創立歡唱KTV時,就是希望大陸消費者,不分男女老少都能唱得開心、唱得開懷,這也是蔡家人與事業夥伴將公司取名為「歡唱」的由來。


1995年登陸 年輕的資深台商

19年前,蔡百彥隨家人在福州經商,過沒幾年,當蔡家人決心從製造業轉入服務業時,他們想到了要開風氣之先,率先引進福建第一家量販式KTV。不過,當時市場的氛圍是「酒店裡才有KTV」,要怎麼創造一個清新又嶄新的商業模式,讓蔡家人煞費苦心。

蔡百彥笑說,當時的想法就是要走清新、健康路線,堅決沒有陪侍,「這點在眾多台商聚集的廈門,深獲認同,歡唱的知名度以及市場很快就打開了」,不過,在台商較少的福州,開店過程走得卻很艱辛,「當時很多本地人的疑問是,怎麼把KTV搞得跟超市一樣,每樣服務都要『單點』,最後再一次結算?」

他表示,歡唱堅持走清新風的原因是,希望讓消費者也能把KTV當成是家庭聚會、公司聚會,甚至是學生聯誼的地方,「如果形象不夠清新,家長怎麼敢讓小孩子到這裡來?」

先行者的路,注定不好走。不過,蔡家人從1998年起經營歡唱KTV,一路走來就是要堅持理念。蔡百彥這位年輕的資深台商說,量販式KTV市場大開是在2000年以後,隨著愈來愈多台資與本地業者相互競逐,市場的餅瞬間變大了。

目前歡唱KTV在大陸擁有31家分店,總部位於上海,根據地之一的廈門,一共開出7家分店。蔡百彥愈做愈穩後,他的投資戰略也愈來愈清晰,隨著總部設定後,歡唱也開始四面八方在華中、華北、華南等分區同時發展。


2008年前進東北 經商靠奔跑

蔡百彥是在2008年到瀋陽開拓疆土,他表示,在大陸投資,各地的消費習性都不同,舉例來說,北方人豪氣,而且個個人高馬大,唱歌的包廂要大而有氣勢,且必須還必須有獨立的出口,方便上下車。

蔡百彥說,他也是花了兩年多的時間,才摸熟「東北口味」。2008年,歡唱到瀋陽時,當地已有不少量販式KTV業者了。不過,多數業者的店面、包廂都較為老舊,點唱方式也如同台灣早期一般,高度仰賴人力播放,歡唱進駐瀋陽後,新穎、大器,以及走在流行尖端的經營方式,也迅速打開市場。

他指出,與本地企業相比,台商在金融融資上,較欠缺資源,唯一能勝出的關鍵就是靠管理、靠研發,「直到今天,我滿腦子想的都還是,怎樣讓自家店面的設計風格能打動市場、一新耳目;同時怎麼結合科技,讓消費者感覺來到歡唱唱歌,就是一種時尚」。

「在大陸經營內需市場,一定要做到差異化」,蔡百彥說。這些年,歡唱KTV不停地升級換代,想方設法融入各種新元素,舉凡融入年輕人喜愛的酒吧元素,開發各類餐飲美食,同時還不停地提高E化程度,讓年輕人拿著手機就可點歌。

蔡百彥將歡唱KTV定調為一個集合K歌、餐飲、聚會三合一的健康高檔服務娛樂品牌,同時做到「新」、「快」、「全」,不僅標榜能與台灣一線時尚金曲同步流行,還隨時提供包括港澳台、日韓及英文的最新流行歌曲資訊,時時抓住消費者的心。

他苦笑,大陸本地業者複製能力超強,而且個個不乏雄厚資本,台商要能生存,就是得不停地跑。

近年,歡唱KTV的展店步伐,多朝二線城市走。蔡百彥解釋,一級戰區競爭過於激烈,欠缺雄厚資本的台商不容易立足,不如轉戰「明日市場」,「別看不起這些二級城市,這些二級城市往往有驚人的消費力,只要用心經營,不怕市場不開」。


瀋陽台協小而美 愛心不落人後

年輕的蔡百彥是在去年10月接下瀋陽台商協會。目前瀋陽台協約有120家企業會員,遍及製造業、婚紗業以及百貨零售業等。蔡百彥出任第八屆會長後,除了協助本地台商爭取更好的投資環境外,也積極投入公益活動,盼能讓當地民眾更加認同台商。

他指出,企業家除了把事業經營好,也要懂得回饋鄉土,正所謂,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今年,瀋陽台協一共認養了70名孤兒,每月提供他們人民幣300-500元不等的助學金。

長期以來,瀋陽台協與海基會有著良好互動。蔡百彥也希望「娘家」海基會能夠常常到瀋陽走走,一來協助台商解決問題,二來也讓台商與家鄉能保持密切聯繫。他指出,在兩岸直航後,瀋陽、台灣之間一周有10個航班,讓台商返鄉之路更為便捷,而在兩岸投保協議簽署後,也讓不少台商投資大陸更為放心。

他也提及,目前有不少瀋陽台商希望不要在兩岸兩地都重覆繳交勞保、社保費用,「對台商來說,重複投保,未必保障加成,多數台商很願意加入大陸本地的醫保體系,但是希望只要在大陸或台灣一邊投保勞保、社保即可」。


過來人建言 差異化是關鍵

蔡百彥1995年就到大陸經商,對大陸風土人情有著深入觀察。不過,即便屬於「資深台商」級數,不過,他對開拓市場,卻是謹慎再謹慎,「大陸幅員遼闊,即便普通話都可以通,但卻有存在不少地方差異」,「花一兩年的時間,通曉當地市場特色後再做投資,是必要的」。

他指出,很多人誤以為連鎖店很好開,只要有了「勝利方程式」就可套用在各個省份、各地地方,「抱持這樣想法的人,很容易踢到鐵板」。成功經驗可以累積,但是未必複製在大陸各個地方都會成功,特別是對一些打算由製造業轉入服務業的人來說,更要小心體察各個地方的差異,同時千萬不要偏聽、固執,一定要找到專業性夠強、也可信賴的人,作為了解當地風俗民情的嚮導。

「了解各地方差異後,也要懂得與當地業者錯開經營策略」,蔡百彥說,了解差異,同時做到差異化經營,才能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台商靈活,也就是靈活在此,永遠懂得變通,才能在瞬息萬變的時代存活下來」。

此外,區域管理與行銷上,蔡百彥也建議,要盡量融入當地,配合當地的消費結構與需求,「在大陸做內需服務業,愈深入社會底部,愈能了解消費者到底在想什麼,甚至能早一步引領、型塑消費者需求」。

這幾年隨著大陸投資環境惡化,加上本地業者人才輩出,不少台商面臨一番經營苦戰,最後甚至得謝幕淡出。蔡百彥奔跑、求新求變的精神,正是百萬台商中一個用心、努力的縮影。在這個景氣不佳的年代,也唯有隨時蹲低姿態,認真學習,才是奠定成功的不二法門。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