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台商經營與活動

台商經營與活動



兩岸投保協議生效 28件台商申訴案掛號

據經濟日報、旺報2月1日報導,「海峽兩岸投資保障和促進協議」2月1日起生效,協議生效後,雙方將依協議循兩會正式管道交換相關文件、機構及窗口聯繫名單,並正式啟動協議下的工作機制,包括投資爭端解決、投資諮詢及聯繫等機制。另外,兩岸也會透過經合會下的投資工作小組將定期檢討投保協議執行情況。而雙方業者若對於兩岸投資法律及規定有任何疑慮,亦可透過投保協議下的投資諮詢機制進行諮詢。

自2012年8月9日江陳會談簽署協議後至今,已有28件台商申訴案。其中3案涉及人身安全及遭邊境控管已獲致解決,其餘投資糾紛案件,官員表示,多為土地徵收補償案,以及台商獲法院判決勝訴,但法院卻不執行情況,其中包括富士康與比亞迪侵權爭議、SOGO遭調漲租金、北京三元賓館的拆遷補償案件等案,因涉及層面較複雜,還有待處理。官員進一步解釋,在投保協議生效前,經濟部投資業務處下「台商聯合服務中心」已開始受理P-G(民間對政府)投資爭議的申訴;投保協議對於P-G爭端解決,提供了投資人協商、協調、協處、調解、以及行政或司法救濟等5種途徑。其中,協商、協調係由台商自行處理,協處和調解則是由兩岸對口單位處理,協議生效後,才能正式啟動協處和調解機制。   

對於「海峽兩岸投資保障和促進協議」的內容,大多數台商仍以人身自由與安全保障、透明合理的徵收及補償、多元爭端解決管道等項目最為關心。特別的是,這項協議溯及既往,過去的案例在尚未定案前,都可以透過此協議來進行處理。對增進台商保護而言,是一個關鍵里程碑。

長沙台協會榮譽會長鄭聰俊表示,現在台商在大陸有很多歷史性遺留問題,以後要透過投保協議解決的爭端,肯定不在少數。廈門台協榮譽會長曾欽照強調,投保協議提供了制度化的保障機制,以沿海台商為例,目前以工廠土地拆遷補償的爭端問題最多,以往都是「地方政府說了算」,台商沒有對抗能力,現在有了投保協議,對台商來說當然是好事。台企聯總會長郭山輝表示,大陸對執法的貫徹度、屆時仲裁的結果是否具有強制力,將成為後續觀察的重點。上海台協會會長葉惠德也認為,投保協議生效固然重要,但仍貴在執行。



大陸反避稅查核 衝擊7類台商

據工商時報2月7日報導,安永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洪吉豐表示,反避稅已成為大陸稅務查緝重點,不僅成立反避稅中心、相關法規完備,工作制度規範、關聯企業間股權轉讓及行業與集團聯查等也漸趨成熟,利用第三地轉投資避稅的台商要留意。

安永董事長王金來表示,出口貿易長年以來是許多台灣企業的主要經營模式,同時輔以整合、分配各地區最具經濟效益的資源達成營運目標。然而,如果欠缺完整的移轉訂價策略,不只可能面臨重複課稅的問題,審查過程中所需耗費的時間與資源更可能影響營運績效,是所有台資企業必須慎加思考與關注的重要環節。

以台灣為例,自2011年起各區國稅局已呼籲移轉訂價申報規定重要性,移轉訂價儼然已成為國稅局主要查核重點;包括有形資產移轉價格合理性、無形資產使用、服務提供與資金使用。安永會計師周釧培提醒,舉凡申報虧損或營業淨利率明顯低於同業、海外關係企業個體多且轉投資收益百分比明顯高於營業淨利率、免稅天堂個體之交易重大等3大類企業均是專案查核的選查對象,不僅需費時1~3年,資訊要求也相對詳細與繁瑣,調整金額多較重大,台商企業不可不慎。

洪吉豐提醒台資企業,隨相關配套完備,大陸自2011年起全年反避稅查核立案件數大為增加。關聯交易數額較大或類型較多、長期虧損、微利或跳躍性盈利、低於同行業利潤水準、利潤水準與其所承擔功能風險明顯不相匹配、與避稅港發生業務往來、未按規定進行關聯性申報或準備同期資料與其他明顯違背獨立交易原則的7大類企業,將會是移轉訂價調查重點對象。



台北經營管理研究院公布「2012大陸台商投資環境調查報告」

據台灣新生報2月23日報導,台北經營管理研究院公布「2012大陸台商投資環境調查報告」,調查福建、廣東、上海、江蘇、浙江等地共177家台商。有超過70%台商對後續大陸投資態度持正面,但也有19%台商對後續投資悲觀。

據調查,2012年受訪台商最缺的是「人、訂單、通路」,其中缺人才與缺工佔68%、缺單27%、缺通路24%;但受訪台商普遍認為,2013年缺工情形將會更嚴重。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缺工問題嚴重,但多數台商不傾向往大陸內陸城市遷廠,相較2011年有9%台商將工廠內移,台商在2012年只有3%內移,態度轉為觀望。多數台商表示,大環境看不透,內移不一定是好對策。另一方面,台商在大陸經營也較趨保守。受訪台商有55%將保持現狀,不再加碼投資,有29%願加碼;但也有合計16%的台商,將減資、轉地經營或撤資回台。

報告顯示,台商認為有助於2012年投資經營環境的因素,分別是兩岸關係發展、大陸實施十二五規劃(2011-2015年)、大陸政府政策、當地社會關係、環保節能要求、研發創新能力、管理效率改善等。至於影響投資經營環境的因素則是外商優惠政策、匯率變化及升值、大陸租稅改革、總體經濟環境、行業景氣、同業競爭、市場需求改變、原物料供應、資金調度、能源供應、產業經營環境、勞動關係、接單價格、營運風險等。總體來看,2012年台商的個體環境較為惡劣,產業環境居中,總體環境相對則較穩定。

多數受訪台商認為未來大陸投資環境將趨於改善,環境改善的原因中,內需市場擴大(53%)、政府協助轉型(30%)、人力素質(29%)提高居前3名,另外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的助益居第4名(28%)。對於未來大陸投資評估多數台商仍持正面態度,有17%受訪台商認為未來大陸投資充滿機會、64%台商認為要努力才有機會;但也有13%台商認為大陸投資環境惡化難以投資,有6%則稱不會再赴大陸投資。



台商搶攻大陸頂級農產品牌商機

據鉅亨網2月25日報導,近幾年不少台商到大陸投資農業,與10多年前隻身帶著種苗就到大陸圈地種田的台灣農民不同,這批新台農大多數原先不是農民,他們有資金、有技術,最重要的是擁有行銷知識,並在低價品充斥的中國大陸農產品市場打出一片天。

縱觀全球,目前以第一人口大國─中國大陸的糧食需求最為可觀,近年來糧食進口量成倍數增加,消費與工業的成長推動對大豆和玉米的需求,在2011年首次超過美國成為農產品最大進口國。官方專家認為,大陸農業發展增長趕不上需求增長,城市化也使得水與土地資源短缺,刺激農作物價格上升,目前存在6億畝農作物播種面積(約20%)的缺口,可見其巨大糧食商機。因此,許多台商紛紛投入農業發展。

對於這些到大陸投資的台商來說,看重的並非「誰來餵飽大陸」,而是「誰來餵好大陸」。舉例說,大陸各大城市流行吃西式麵包,必須進口外國的優質小麥;各大超市裡,架上都是進口或是本地的高價小包裝米,當市售散裝米1斤只要人民幣2~3元時,超市的進口或本地高價米卻能賣到1斤30元以上。有機蔬菜、特色水果、安全肉品、進階海鮮等食品,當地民眾也普遍願意花大錢購買,這塊金字塔頂端農產品市場的商機,是台商到大陸投資農業的最大誘因,而大陸民眾風靡台灣農產品,也推升了台商「從農」的風潮。

農委會表示,受惠於兩岸開放直航、簽署農產品檢疫檢驗合作協議及ECFA等政策利多,中國大陸已成為台灣農產品外銷第2大市場。根據農委會數據,2011年,台灣農漁產品出口大陸金額6.7億美元,比2010年成長26%,特別是18項早收清單產品2011年外銷大陸出口量及出口值分別為20,315公噸及1.2億美元,較2010年成長88%及127%。2012年1~11月,這18項早收清單產品出口中國大陸金額為1.46億美元,又比前年同期成長36.5%。然而,台商想要前進大陸搶攻農業商機,並非易事,除了既有的優良種苗,當地的土地政策、科學化耕種及行銷方式等,都是決定能否成功的關鍵。



珠三角台商 升級轉型為首要

據聯合報2月17日報導,珠三角是大陸經濟最早起飛的地方,但隨著景氣變遷,也面臨強烈壓力。協助廠商轉型升級的企管顧問,成為當地最熱門的新行業。光是來自台灣、經過認證的輔導機構,數量就達14家。

珠三角台商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成本不斷升高。東莞喬鴻鞋業董事長郭正興說,1994年設廠時,工人每月成本是500元人民幣,3年前漲到2,500元,目前更達3,000元。大陸年輕人喜歡服務業,不想留在工廠,導致普遍缺工。日前廣東省又宣布調漲最低工資2成,都引發下一波漲價潮。除了薪資上升,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從過去的1比8以上,升值到6.2左右。對於以出口為主的台商,更是衝擊。

台商1990年代到珠三角設廠時,當地往往祭出大批免稅等優惠,如今時過境遷,新稅、費愈來愈多。梅州台協會長曾元生也在東莞投資家具廠,他估計從2008年以來,新稅費所增加的成本,在部分傳統產業甚至高達15%。擔任陸委會台商張老師、海基會台商財經法律顧問的袁明仁指出,許多台商早年獲利豐厚,但如果10多年來在管理與技術上沒有進步,等到優惠、利多政策不再,可能會被淘汰。

袁明仁也指出,大陸實施勞動合同法之後,如今是「老闆看員工臉色」,業者必須調整管理模式學習「帶心」。相較不少陸企已實施獲利提撥等制度,台資企業在這方面反而落後。他表示,大陸勞工普遍離鄉背井、年齡又在20歲上下,其實還是需要關愛的大孩子。企業如果能贏取向心力,就能夠維持競爭力。



第17屆台交會 4月份廈門登場

據經濟日報2月14日報導,由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參與主辦,第17屆海峽兩岸機械電子商品交易會暨廈門對台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台交會)將於4月12至15日在廈門國際會展中心開展。

因應攤位不足現象,2013年將啟用第3期展館,展覽面積擴增至75,000平方公尺,可容納4,000個國際標準展位,本展規劃設置機床設備,橡塑機械,工模具、泵閥及材料,儀器儀錶暨工控,節能照明,安防設備,食品加工機械及印刷包裝設備,工業清洗及清潔設備,工程機械等9個專業展區。目前已確定將近800家企業參與展出,總體展位規模將突破3,700個攤位,其中來自台灣地區及台資企業的攤位近300個,總展出規模預計將比上屆多出3成。電電公會副秘書長羅懷家表示,此展為切入大陸市場最為有效管道,台商應好好把握。

展會期間也將舉辦2013海峽兩岸經貿論壇,這是由台交會組委會與海峽兩岸經貿交流協會、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廈門大學台灣研究中心等機構共同主辦,自2006年以來已連續成功舉辦了7屆,受到兩岸廣大業界和學界的讚譽,為兩岸經貿交流與合作的重要平台之一,論壇將力邀兩岸產業精英針對當前兩岸經貿之重點議題展開交流和研討。



大陸7省市調漲基本工資 衝擊台商

據中國時報2月8日報導,大陸7省市紛紛調漲基本工資,包括深圳、北京、廣東與浙江等地;其中深圳月人均由1,500百元(人民幣,下同)提高到1,600元,居大陸之冠。

7省市調高基本工資後,現今月人均最高的是深圳,基本時薪最高的則是北京15.2元。據了解,因在十二五規畫中,工資上漲一倍的目標再過2年就要驗收,所以將會有更多省市調高基本工資,東莞台協榮譽會長葉春榮認為,調升基本工資是大陸官方既定政策,加上通膨嚴重,不提高真的不行,對此台商只能各顯神通。葉春榮說,許多台企的自動化都已做到極致,就以他自己工廠為例,6年前開始精簡,至今員工少一半,但人事費用占總成本仍在上升。

大陸設廠的各項成本都在漲,特別是人事費用。葉春榮分析,去年東莞不少台商都撐不下去,倒閉企業比搬遷的還多,基本工資再提高,只會讓這種現象雪上加霜,大陸製造業面臨另一場大洗牌。

7省市中,連地處內陸的河南,其一類行政區的月基本工資也已提升到1,240元;在與沿海省市距離拉近情況下,不少台商表示,選擇遷移內陸,不如直接宣告倒閉。

此外,根據大陸國務院頒布的「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意見」提出,到2015年大陸絕大多數地區最低工資,將要達城鎮從業人員平均工資40%以上。在此壓力下,去年25省分的最低工資平均增幅就高達20.2%。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