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亞太經貿消息輯要

亞太經貿消息輯要

整理/黃翔



大陸中國社科院發布亞太藍皮書

綜合2012年12月26日中新網及人民網報導,大陸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院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在北京聯合舉辦《亞太地區發展報告(2013)》新聞發佈暨中國周邊環境與戰略學術研討會,會議正式發佈《亞太地區發展報告(2013)》。該書共分六大主題,分別為2012-2013年亞太形勢分析與展望、大國的亞太戰略、區域經濟合作、地區熱點問題以及中國與地區大國關係等。藍皮書認為,大陸和平崛起的進程正在加速,中國大陸與外部世界的關係也在發生重大變化。換言之,無論是區域內國家還是區域外國家,對中國大陸的實力與國際地位都在做重新評判,進而對中國大陸的政策與行為給予新的解讀。

「目前的這些變化標誌著中國的周邊環境正在進入一個特殊的轉型期。這是中國大陸和平崛起必然要經歷的一個階段。」藍皮書指出,在這個轉型期內,各國關係重組與格局不確定性將是基本特徵。具體為:

──為應對中國大陸的崛起,大國紛紛調整其亞洲戰略,中國大陸周邊已成為大國之間的競技場。藍皮書分析,儘管這種調整尚未完成,但從意義上來說,大國亞洲戰略的調整實際上是對華戰略的調整。

──伴隨區域外大國介入亞洲事務,周邊國家實施騎牆戰略將成為一種潮流。

藍皮書指出,面對中國大陸經濟的高速增長,經濟規模、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如果區域外大國擔心的主要是崛起後的中國大陸會不會對現行的國際秩序與規則提出挑戰,那麼周邊國家對中國大陸崛起的心態則是雙重的。一方面寄希望於中國大陸經濟的持續增長,繼續推動亞洲經濟的繁榮,另一方面則擔心對中國大陸經濟的依賴程度過高,會導致非經濟領域的依賴加強。

因而,在周邊國家,基於分散風險的考慮,無論是大國還是小國都趨向於採納騎牆戰略:在中美之間搞平衡。需說明的是,周邊國家在中美之間的騎牆戰略並不完全是在經濟(中國)與安全(美國)之間的選擇。即使在經濟領域,這些國家也在中國市場與美國市場之間尋求平衡。

──小國之間、大國與小國之間的結盟趨勢都在增強。

藍皮書分析,大國亞洲戰略的調整必然會改變現行的亞洲格局,而小國在這種變化格局中的地位面臨著高度的不確定性。因此,強化已有的同盟關係,尋求新的同盟關係已成為區域內國家戰略選擇的潮流。

──中日關係的未來面臨重新定位。

藍皮書指出,因「釣魚台國有化」所引發的釣魚台爭端看似是一個偶發事件,實際上是中日關係重新定位的一個必然結果。中國大陸經濟規模超越日本是導致日本重新評估中日關係的根本原因。

藍皮書總結指出,在中國大陸周邊環境的特殊轉型期內,各種不確定因素的走向既取決於大國之間的博弈,也取決於小國心態的變化。中國大陸本身就是這場博弈的主角之一,因而中國大陸的應對之策對於塑造良好的周邊環境至關重要。



大陸與東協建構海上互聯互通網絡

據廣西日報1月10日報導,去(2012)年12月初,中國─東盟(台灣稱「東協」)海上互聯互通戰略研討會在廣西欽州舉行。來自中國大陸及越南、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等東協國家政要、學者齊聚一堂,討論海上互聯互通合作事宜,其中不僅包括交通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還包括相互開放市場的政策和機制及產業對接、人文交流等。

與會者認為,實現中國─東協的互聯互通,對縮小地區發展差距具有重要意義。中國大陸擁有漫長的大陸海岸線,東協國家中有許多是中國大陸的海上「鄰居」,中國─東協開展海上合作得天獨厚。雙方可在推動海上互聯互通,建立港口城市合作機制,促進海上旅客和貨物運輸便利化,加強海洋經濟等領域展開合作。

不僅是航空和陸路聯繫緊密,港口和海運也成為中國大陸與東協交流的重要通道。目前,廣西、廣東、海南等地的多家港口物流企業與新加坡、柬埔寨、泰國等國的港口已相互開通集裝箱、散貨航運班線並締結友好港口。統計顯示,在2011年中國大陸與東協的貿易往來中,有近65%是通過港口物流實現的。2012年1-10月,中國大陸與東協進出口總額3,239億美元,同比增長9.4%。

2012年9月,中國大陸領導人在南寧出席第九屆「中國─東盟博覽會」時提出「要更大力度推進互聯互通建設」。而隨後的第15次「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也就互聯互通提出了若干重大新倡議,包括建立「中國─東盟海洋合作夥伴關係」、建立互聯互通委員會對話機制、制訂「中國─東盟互聯互通總體規劃」以及再次對中國─東盟合作基金增資等。

《東盟互聯互通總體規劃》中明確提出,要致力於全面改善海洋和港口基礎設施建設,形成“有競爭力的東協海運”,包括47個東協國家主要港口,內容涉及加強海陸相連的物流體系建設、碼頭和港口管理能力建設等。這是推動東協經濟共同體建設,促進中國大陸與東協深度合作的重要推手。



日本推出20萬億日元經濟刺激計劃

據中評社1月11日報導,日本政府決定推出總額20.2萬億日元(約合2262億美元)的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以克服通縮、刺激經濟增長。據日本政府推算,該計劃將使日本實際國內總產值(GDP)增加約2%,並創造60萬個就業崗位。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表示,通過大規模公共支出克服長期通縮和日元升值對日本經濟復興至關重要。此外,日本政府還要求央行引入更高通脹目標並實施更為積極的貨幣政策。

為了給經濟刺激計劃融資,日本政府將追加發行大約5.2萬億日元(582億美元)國債,這使得日本2013財年新發國債規模將達到50萬億日元(5600億美元)左右,大幅超過了此前民主黨政府設定的「44萬億日元(4928億美元)」新發國債上限。

日本媒體指出,安倍政府此舉帶有一定功利性,即爭取在今年夏季參議院選舉前通過刺激經濟取得「政績」。但是,擴大公共支出意味著日本政府將增加負債,最終可能影響到日本的財政信用。



日本大型製造業企業景氣動向指數大幅惡化

綜合2012年12月14日《日本朝日新聞》及12月17日《日本經濟新聞》報導,日本央行公布12月企業短期經濟觀測調查顯示,製造業中大型企業景氣動向指數為-12,比前次調查(9月)大幅惡化9個點,連續2個季度惡化,為33個月來最低水準。汽車行業受中日關係和國內環保車補助制度結束影響,惡化幅度達28個點,為全部行業中下降幅度最大。分析認為,導致企業景氣指數下降的主因是,世界經濟減速,加上中日關係惡化,中國市場的日本產品出現滯銷,日本國內的汽車出口和生產陷入低迷。

對3個月後企業景氣動向指數預測顯示,大型製造業企業為-10,回升2個點;大型非製造業企業為3,下滑1個點。大型製造業企業景氣度好轉的原因來自於對美國、中國等海外經濟恢復的期待,智慧手機相關產品需求旺盛將拉動電子機械行業情況改善。但汽車行業受中日關係影響餘波仍未平息,3個月後的行業景氣預測仍為繼續惡化7個點,達-16。



韓國貿易額連續兩年突破1萬億美元大關

據2012年12月11日《朝鮮日報》報導:韓國知識經濟部發布消息,去(2012)年截至12月10日韓國實現出口5,128.18億美元,進口4871.82億美元,貿易總額超過1萬億美元,順差256.36億美元,繼美國、中國大陸、德國、日本、法國、荷蘭、英國以後,首次成為世界第8大貿易國。韓國知識經濟部部長洪錫禹說:「雖然受外部環境惡化的影響,今年的出口情況不太好,但從10月起重新恢復增長,相對好於其他競爭國家。」洪錫禹還表示,今年韓國的經濟形勢困難,希望出口可以對經濟復甦起到帶頭作用。

韓國知識經濟部分析,今年受全球經濟放緩的影響,全世界的出口與貿易規模都出現縮減趨勢。儘管如此,與德國、台灣等主要競爭國家或地區相比,韓國的情況仍相對較好。



泰國2013年出口增長目標鎖定8-9%

根據2012年12月18日泰國世界日報報導,泰國商業部預測,2013年泰國出口將增長8-9%,總值達到2,504.1億美元。泰國商業部長汶嵩表示,多個出口市場都可望實現良好增長,包括東協、中國大陸、印度、南非及中東市場。特別是東協市場的出口增長率估達15%以上,中國大陸出口市場估成長8%以上。相比之下,泰國的重要出口市場歐盟及美國卻不樂觀,歐盟國家仍受到歐債問題的影響,導致該地區經濟可能出現零增長,而美國也遭受國內經濟問題。為推動2013年出口增長率實現預估值,泰國當局將積極確保新興市場出口增長率達到既定目標。

泰國商業部評估,2013年出口增長率可望達到5-15%的產業包括汽車及零配件、電器、橡膠製品、建材、水產罐頭及加工品、冷凍鮮雞加加工品產業。出口前景趨向與2012年持平的產業為電子、珠寶及首飾、紡織、塑膠粒及塑膠製品、傢俱及零配件產業。2013年出口可能呈現負增長超過10%的產業為冷凍鮮蝦及加工品,而罐裝蔬果估衰退5%。



全球經濟自由度排行 香港蟬聯第一

根據1月11日中評社報導,美國傳統基金會及《華爾街日報》10日聯合公布「2013年經濟自由度指數」,香港連續第19年蟬聯榜首,但得分僅為89.3,為自2000年以來最低,較去年下跌0.6分。排第二的新加坡得分為88.0,升0.5分,進一步拉近與香港差距。同時香港在「法律規則」項目的評分,在排名前五的經濟體中最低。該基金會警告稱,港府不斷增加福利開支以及去年推出的多項監管措施,有違「小政府」原則,導致經濟自由度出現下滑趨勢,長遠或會失去「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的寶座。

香港署理財政司司長陳家強表示,港府繼續致力維持香港在經濟自由方面的強項,這亦是香港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及繁榮的基石。他說,香港政府會繼續提供有利的營商環境,令企業能在良好公平環境下蓬勃發展。同時,政府亦建立恰當的規管制度,以確保自由市場能夠保持公正和順暢運作,並致力為企業進入新市場消除障礙。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