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台商經營與活動

台商經營與活動

整理/玹 聿

海基會辦理第四階段「大陸台商管理講座」

為服務台商,海基會今年度規劃舉辦4個階段「大陸台商管理講座」,其中,第一階段於3月19日至23日赴重慶、西安及成都等地辦理;第二階段於7月10日至14日赴廣東珠海、茂名及湛江等地辦理;第三階段於9月17日至26日赴南昌、宜春、株州及長沙等地辦理。


第四階段則安排於10月29日至11月3日前往蘇北地區,包含鹽城、淮安、連雲港及徐州等地,邀請海基會財經法律顧問史芳銘先生及袁明仁先生分別就「影響台商的兩岸最新稅務規定」、「台商建立大陸內銷通路及品牌操作實務」進行解說。總計今年度海基會於大陸14個城市辦理28場次,深獲各地台商好評與熱烈迴響。


海基會除了規劃每年分階段實地前往大陸各地區辦理「大陸台商管理講座」外,每月定期在台北、台中、台南及高雄辦理兩岸經貿講座,主要係針對大陸法規政策、台商經營等不同議題,進行解析並提供現場諮詢輔導。


貿協於青島舉辦台灣名品博覽會

據旺報10月15日報導,外貿協會舉辦「山東青島台灣名品博覽會」4天展期總共吸引36萬人次造訪,創造4.5億美元商機。外貿協會指出,這場東北地區最盛大的台灣商品綜合展會計有580家台灣參展商、1,500個攤位、超過3萬項台灣商品。且許多參展廠商已找到或正與代理商、經銷商洽談。下一檔由11月底登場的北京名品展接棒,繼續把台灣名品推廣到京津冀地區。


台灣名品展首次登陸青島舉辦,山東省長姜大明、副省長孫紹聘及夏耕也都蒞臨展館參觀,更獲得當地各大媒體的熱烈迴響。參展台商也藉此了解青島地區的消費能力及需求目標。素有「鶯歌故宮」美稱的台華窯,展覽現場零售額及所接獲的訂單滿載,並與青島當地的德化古彩禮瓷研究所及青島通盛達建築工程等2家公司達成合作經銷意向。


台灣老字號香腸品牌的黑橋牌,4天展期賣出1萬5千支香腸,更有20多家通路商前來接洽,為已在台灣近半世紀的黑橋牌,打開大陸市場。另外還有專賣無膠式壁貼的威漢公司,開展首日已吸引海星集團等8家代理商接洽;而來自彰化的台灣柔冠,所生產的「微米毛巾」已取得多國專利,儘管單價雖遠高於一般毛巾數10倍,但仍深受青島民眾喜愛,並與山東省濟南市大型通路商談妥,將於展後赴濟南簽約,第一批訂單預計有1萬條微米毛巾。透過台灣名品博覽會平台,遠東、新光及王府井百貨也已成功進駐成都、北京、上海等城市,接下來也將在青島成功建立經銷據點。


目前除鴻海、旺旺、聯電、統一及日月光等台灣知名企業已在山東投資,國泰世華銀行也剛簽約將在山東設立分行及山東總部;另外,海爾、青啤等山東企業也已在台灣設分支機構。


台博會 明年推進大陸內陸省份

據經濟日報10月13日報導,為進一步協助台灣產品進軍大陸市場,外貿協會董事長王志剛表示,明年起將陸續在「沿黃9省」辦理台灣名品博覽會,將台灣名品,由沿海地區推進內陸市場。


他指出,沿黃9省除了山東省外,還包括河南、山西、陝西、寧夏、甘肅、新疆、青海等省份,及內蒙古自治區;其中山東已經辦展,明年將首度挺進陝西、甘肅等地區。

王志剛表示,山東省貿促會書記馬嘯率「沿黃9省聯誼會」向貿協提出希望繼今年10月份在山東舉辦台灣名品展後,貿協能組團到沿黃9省辦展;王志剛說,將持續評估為台商推進到大陸內陸。


貿協表示,明年台博會將循例辦9場,除了北京、天津、南京重複辦展,包括浙江、河北、甘肅、貴州、安徽、陝西等省份都是首航,且都是對方省級領導親自邀請辦展,規格高、資源多,有助台商產品拓產新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明年台博會除了多個省份首次辦展外,加入了不少「內陸」省份是一大特色。主要包括貴州、安徽、陝西、河北等地,都是台灣產品以往較少深入的地區。 


上海舉行第6屆台商廟會

據經濟日報10月4日報導,「2012台商廟會-第6屆台商產品展覽會暨兩岸文化產業博覽會」10月3日在上海汽車會展中心開幕,現場有逾1千個台灣品牌攤位參展,創下歷屆新高;首日即湧入超過2萬名大陸民眾,主辦單位表示,活動期間遇上大陸十一長假,吸引超過15萬的長假遊客。


此次台商廟會與過去相比規模更大,展出面積超過3萬平方公尺,比去年增加3分之2;展覽攤位超過1,200個,增幅高達5成。展場最吸引人的區域,就屬「舌尖上的台灣」為主題的美食區,士林、基隆等6大夜市齊聚一堂,販售台灣700多種原汁原味夜市美食,蚵仔煎、章魚小丸子、虱目魚丸等台灣美食,甚至打出「台灣大師親自料理」招牌,吸引眾多參觀者排隊嘗鮮。


除了台灣美食和特產,本屆台商廟會還安排台灣電音三太子和金光布袋戲等台灣傳統表演節目;上海商協會會長李茂盛表示,台商廟會參展內容豐富,從小吃、農產品、蔬菜水果、日用品、LED燈等科技品牌一應俱全,另外還設有精品展。富士康、HTC、華碩、廣達、日月光等台灣知名科技產業也首次在上海台商廟會上擺攤,台商廟會儼然成為大陸民眾了解台灣的一扇窗。  


李茂盛會長指出,許多台商在大陸投資超過15年,原本以製造業、外銷產業為主,後因經濟、成本增加等因素,亟需轉型。而兩岸簽署ECFA後,降低產品關稅,許多台商有機會轉做內銷,對轉型升級幫助大。


上海台商廟會為期6天,此前5屆,上海台商廟會共吸引台灣8縣市組團、逾2,800多家台商參展,先後吸引60多萬人參觀採購。


10家台資企業 取得廈門著名商標

據經濟日報10月30日報導,廈門10家台灣企業首度打破大陸著名商標對公司註冊地的限制,成功取得15件著名商標,形同拿到申請中國馳名商標的「入場券」,預估未來將有更多台灣企業也可望跟進。這10家企業包括新東陽、南亞、耐斯、大同、美吾髮、宜蘭食品、梵輔路、穗瑩美美、鄭福星與漁拓。


商總智慧財產委員會主委、海基會財經法律顧問賴文平表示,廈門認定台灣企業商標為著名商標,「是大陸商標規定的一大突破」。根據大陸規定,各省級或直轄市的著名商標申請資格限定為當地成立的企業,而很多台灣品牌在大陸只有產品銷售而沒有據點,讓台灣品牌取得著名商標有一定難度。


據了解,廈門在去年5月出台「台灣地區商標註冊人申報廈門市著名商標暫行辦法」,開放台灣企業申請,並於去年8月通過15項著名商標,近日由廈門工商行政管理局正式頒發證書。


根據該暫行辦法,在台灣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只要能證明其商標在廈門實際使用滿3年,為廈門公眾知曉且有良好商譽,就符合申請資格。比起當地企業申請還要繳交財稅報告等資料,對台商放寬許多。


廈門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長陳海疆表示,台商取得著名商標後,除在產品包裝、裝潢等受到保護外,還可以申請財政獎勵。同時當地政府也會鼓勵這些企業向大陸中央申請中國馳名商標認定。陳海疆也強調,「商品是否在廈門流通」將是商標被認定與否的一大關鍵。有實體產品銷售的公司,可能比靠店面經營的服務業,更有機會在廈門取得著名商標。


台資企業商標遭搶註 可善用大陸商標法

據經濟日報10月10日報導,兩岸在2010年第5次江陳會上簽署「兩岸智慧財產權保護合作協議」,迄今已屆滿2周年。截至今年9月底,台灣共有包括微星、台銀、台鹽等231個案件透過該機制尋求救濟,其中47件經我方通報後完成協處,98件通報後尚未完成,另有86件僅予以法律協助,而大陸2年來則未提出一項請求。   


台商商標在大陸遭到搶註後,最常面臨的難題就是證明自己的商標已有知名度與一定影響。尤其部分企業並未實際登陸,無法證明其商標已被大陸公眾知曉。然而,大陸商標法第10條第1項第8款號稱是商標法的「帝王條款」,若能善用,就可望為台企商標戰增加籌碼。


智慧財產局商標權組高級審查官兼科長高秀美建議,企業若要證明台灣商標知名度已傳遞到大陸,要儘量蒐集並創造其產品或服務已為大陸人所知的證據。例如,在台灣有門市的企業,可以統計大陸觀光客到門市的人數;或是架設商品網站,統計來自大陸的網頁點擊量與實際訂購數量;在兩岸通航的機場或港口設專櫃或燈箱廣告,或是在大陸有發行的雜誌刊登廣告或相關市占率報導。


高秀美也坦言,台商要證明在大陸有「一定影響」不易,截至目前,也僅有金門高粱酒憑該理由成功註銷他人搶註商標,她建議企業可善用大陸商標法第10條第1項第8款的「帝王條款」。該條款規定牽涉範圍極廣,只要「有害社會主義道德風尚或有其他不良影響」的標誌,皆不能註冊商標。


實務上,所謂的「不良影響」泛指對大陸政治、經濟等社會公序良俗產生消極或負面影響者。目前大陸商標評審委員會與法院的見解仍不一致,但也代表台商有機會引用勝出。


經濟部台商服務團 赴福州、漳州訪視台商

據中央社、台灣新生報10月27日報導,經濟部台商聯合服務中心於10月28日再度籌組台商服務團,由經濟部投資業務處邱一徹處長率領專家團前往福州、漳州,協助台商解決有關經營管理、產業升級、創新研發、市場拓銷等問題,希望經由訪團之到訪,可增進台商對於政府輔導資源的瞭解,有助台商提升競爭力,達到企業轉型升級目的。


本次服務團依兩地台商所關切之議題,除投資處外,另邀集包括中國生產力中心、工研院、商研院、陸委會、農委會、國泰世華銀行、台灣銀行、外貿協會、證交所、櫃買中心等單位參團,希望透過與台商面對面座談方式,直接瞭解台商在當地投資時所面臨的相關議題,並提供協助。


投資處指出,福州當地台商多數從事勞力密集產業,面對生產成本提高,亟需轉型自動化;並從加工外銷型態轉為拓展大陸內需市場;漳州則是大陸農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台商在當地投資各項農特產品,此地區之台商希望能建立創新自主品牌並拓展大陸內銷通路,以期在未來的競爭中占得先機。

台商應加速自動化 降低用工需求

據工商時報10月26日報導,隨著大陸員工維權意識崛起,近年台資企業面臨的勞資糾紛也愈加棘手。上海台商協會榮譽會長、台企聯常務副會長兼發言人葉惠德認為,大陸薪資逐年增長勢不可擋,台商只能增加自動化規模,逐步降低用工需求。


葉惠德指出,大陸為提振內需消費,降低城鄉收入差距,訂出「十二五」(2011~2015年)期間,基本薪資上調幅度至少在7%,也就是到2015年,工資水準將比2011年翻長一倍,台資企業的成本負擔將更加沈重。不過葉惠德認為「危機就是轉機」,台商若能趁此機會,加快廠區自動化水準,辦公室提高E化效率,都能降低用工人數,長期來看可節省不少成本。葉惠德也說,薪資的提升儘管是趨勢,但最麻煩的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屆時引發的勞資糾紛更難處理。


成都台商會長高錦樂則指出,內陸城市的薪資正在加快趕上沿海城市標準,「便宜勞動力」將成為過去式。且現在80後、90後的大陸員工,除了薪資之外,更加注重工作環境,包括工作中的成就感、升遷制度,甚至是學習環境等,若只停留在過去高壓且單一的管理方式,必然無法滿足員工。


葉惠德指出,台灣中小企業在大陸勞資關係的處理上,相較這些千人、萬人台商大廠更為靈活。主要是中小企業台商老闆都是「親力親為」,能在第一時間瞭解員工的心聲,也降低員工醞釀罷工的情緒。而台資大廠往往透過層層管理,高層台幹對於基層員工需求未必清楚,即便推出調整方案,也需由總公司層層把關,耗時較長,才導致近來罷工事件頻生。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