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專訪銳宗集團總經理張新政

哈佛小子化身大陸花生大王~

專訪銳宗集團總經理張新政

文/林安妮


那年他26歲,正在美國哈佛大學唸書,年華正盛的他,因為父親來了一通電話告訴他,「兒子,山東老家的投資需要你,你必須回來」,讓他忍痛輟學,飛往山東協助年邁的父親打理投資事業。這位未完成學業的哈佛小子,就是青島台商協會常務副會長、銳宗集團總經理張新政。

張新政說,「父親對家鄉的熱情,讓人沒法想像,也看不懂,」張新政的父母都來自山東,父親是萊陽人,母親是青島人。父親當年到台灣,先是在基隆賣麵點,後來在台北開店賣起清真牛肉,好不容易攢了些錢財,就想回到山東投資、行善。張新政父親在台北開設的牛肉店,即是台北市相當知名的老字號:國際牛肉店。

他笑說,父親對於山東老家的投資,相當執著,父親在電話裡告訴他,不回來幫忙,就當張家沒他這個兒子,逼得他只得放棄令人稱羨的哈佛生涯。在山東創業數饅頭的日子異常艱辛,不過,他靠著台灣人的「憨膽」及堅強意志力,在近20年的時間,躋身大陸排名前三大的花生出口大王。

過去10年,張新政也靠著旗下明星商品「魔力果」,打開大陸內需市場。張新政給所有有意轉進大陸內需市場台商的第一個忠告是,「有錢不一定能打通市場」,他認為,大陸內需市場充斥各類潛規則,「沒有好的經銷商、人脈以及廣告行銷策略,產品肯定賣不動。」

父親領進門 修行在個人

張新政自幼在台灣出生、長大,高中畢業時,原本想與朋友共同創業,不料,遭父親反對,硬是把他趕到美國唸書,「我父親是傳統的山東大漢,說一是一,誰也反抗不得,」張新政雖是想起父親的嚴厲,但眼神裡卻流露出無限慈愛。

他說,1992年,事業有成的父親返回山東老家探親,看到村里人日子過得辛苦,屢屢掏腰包修馬路、修自來水廠、蓋養老院,做了不少好事,卻仍遭鄉親貼大字報,上頭就寫著「張先生為家鄉做了不少事情,但為何不乾脆把錢財拿出來分給鄉親,還更實際。」家鄉人的這番話雖讓張新政父親相當難過,但卻也澆不熄,張家打算以投資造福鄉里的心願。

張新政回憶,起初父親在山東的投資都不順利,接連想要投資的蔬菜加工廠、飲料廠、牧場養殖,最後都未能開花結果,最後反而是在朋友的建議下,前進青島市底下的萊西,才想到不妨利用當地盛產的花生,投資花生加工廠。

他表示,父親當時在萊西的投資是與當地政府合資,前3年,都是請中方的經理人來主政,不過,後來出了一些問題,父親決定收回經營權,於是電召他到萊西幫忙。1994年他初次造訪山東,雖是哈佛高材生,不過,也難免「五穀不分」地問起當地人,「這花生是長在樹上吧?」

張新政說,當年鬧過的笑話不少,不過,苦日子也熬了好一段時間,「為了熟悉業務,我自己跑海關、跑進出口、跑商檢局,逐一搞懂當地法令,只要公司那裡有了狀況,我就自己去跑、去解決。」這段苦日子日後在張新政想來,是段培養基本功的菜鳥歲月,所幸,在這段難熬的歲月,他碰上了貴人,也就是他現在的太太。

他打趣說,他太太當時在一家國營的外貿公司上班,這家外貿公司買了不少他公司的花生再出口,「每次碰到實務問題,找她幫忙準沒錯,若是沒有她,我都不知道能否活到今天。」

年輕老總拚業績  廣交會搶單

張新政熟悉了公司運作,卻也面臨另一場迫在眉睫的危機,那就是公司在他接手的前3年,都是做老客戶訂單,未曾向外開拓新客戶。這位30歲不到的老總,眼前最大考驗就是如何對外開拓新訂單,挽救公司營收日益下滑的命運。

正當張新政發愁遍尋不到新客戶時,他的朋友靈機一動,要他去看看南方即將登場的廣交會。他聽了朋友建議,索性帶上一箱花生,想辦法到廣交會上參展,張新政單純想著,「廣交會人來人往,總會碰上有人要買花生吧。」簡單的想法,讓他成為當年廣交會上罕見的台資面孔,他笑說,「當時參展的同行,都是國營事業,就我一家具台資背景的三資企業。」

張新政剛到大陸的頭幾年,大陸仍針對花生實施配額出口制,意即大陸花生基本上限制出口,只有取得配額的外貿公司,才准出口。當時,張新政為了出口花生,得向國營的外貿公司買配額,買到了配額,才能把花生賣給海外的客戶。這項限制出口令,一直到1998年才解除。

他表示,當年在廣交會上,因緣際會碰上一位來自馬來西亞的買家,這位買家聽說他是從台灣來的,立刻多攀談了幾句,一聊才知道,這位馬來西亞買主的父執輩長年與台灣進行農產品買賣,對台灣人的誠信相當激賞。後來因為大陸也出口同類型產品,因為價格便宜,才改向大陸貿易公司下單。

這位買家與張新政同樣是年輕接班,很能瞭解彼此的想法,於是就試驗性地下單,後來還協助張新政的公司提升花生生產品質,一直到今天,這位馬來西亞的買主,都還是張新政的老主顧,只要是馬來西亞點名的產品,舉凡大蒜、馬鈴薯、蘋果、辣椒乾等當地盛產的農產品,張新政都會想辦法滿足客戶需求。

配額解禁 業績一飛沖天

1998年,花生配額取消,當時不少國營外貿公司老總、經理也趕緊「下海」成立民營貿易公司。配額一解禁,對張新政來說,等於是進入自由貿易市場,只要自家產品夠好,業務開拓能力夠強,就不怕有訂單、沒配額。對張新政來說,他的勝利方程式就是:品質+人脈+通路+銷售+行銷。

他說,銳宗成立的前10年,主要投入外銷,為了將產品外銷到美國、日本、歐盟等食品安全相當嚴格的國家,銳宗幾乎是不惜成本投資機器、設備與品管,只為做出高標準的花生來,「歐盟對於黃麴毒素、保質期與添加劑均有嚴格規定,日本更要求農藥殘留量如果超標就得銷毀,為了滿足這些規定,銳宗可說是花足了時間和心力。」

去年,銳宗公司外銷金額高達9,000萬美元,比照外銷嚴格工法的內需,也有高達人民幣7,000萬元的進帳。張新政笑說,銳宗並不是因為外銷做不好,才轉做內銷,而是做了內銷,能讓公司營收更漂亮,「轉做內需也不是個簡單的事,從前作外銷,不必管通路、行銷,現在得要一一著墨。」

為了開拓大陸內需市場,張新政啟動了他的三步策略,一是專做大陸企業用戶的供貨中心,舉凡為麵包、餅乾等食品業者提供生產所需的原料。二是與具實力的經銷商、通路商組成策略聯盟,合推自有品牌「魔力果」。三是為大陸其他品牌代工生產。其中,第一與第三步策略,能有效降低推出自有品牌的風險,也能為企業創造一些新利潤。

「找到對的人,非常重要,」張新政說,「你的經銷商人品如何,會不會努力幫你賣東西?你的業務員操守如何,會不會與經銷商勾結,虧空公司?這些都得靠獎賞分明的制度來維繫,遇到不好的人,就當做過客,重要的是找到對的人來賣對的產品。」

他也說,大陸通路市場存在各類潛規則,有時明明談定好產品上架費,但一到賣場,卻找不到自家產品,「有時產品可能還壓在倉庫裡,要等一個月才拿出來賣,有時候是產品放在架上的位置太高或太低,這些眉眉角角往往得要靠與店長搏感情,才有辦法讓自家產品趕緊讓消費者買走。」

對於一些台商來說,大賣場的上架成本太高,光是上架費、條碼費等費用加總,怎麼算都不划算。張新政坦言,對於不少品牌業者來說,進入賣場銷售只能當成是砸廣告費,的確賺不了多少利潤,真正能賺錢的一環,就是靠農村、鄉鎮的經銷商鋪貨,賣多少賺多少,「千萬別小看農村的消費力,聚沙可成塔。」

目前張新政主要深耕江蘇、浙江兩地的內需市場,明年起還要擴張到河北、河南、安徽與江西,他說,大陸市場太大了,除非本錢異常雄厚,才能一下子全區經營。

問他,父親可否滿意他今日表現,他微笑說,父親在6年前先一步走了,但在之前,父親曾對他說,「兒子,我這是放心了」。至於他當年未能拿到哈佛學位,張新政在這幾年也相繼在北京清華大學與北京大學完成學業,仍舊風光從名校畢業。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