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回台投資案例報導之六

台商回台投資  共創經濟高峰─

回台投資案例報導之六

整理/編輯部

◎南僑集團寶萊納餐廳

一杯啤酒揚四海 凱旋回台建佳績

「寶萊納餐廳」始於1997年南僑集團與德國寶萊納集團合作跨入飲食市場,合作模式主要由雙方運用各自核心優勢,共同創造經營。德國慕尼黑Paulaner啤酒廠主要提供製酒技術與商標授權,南僑則運用其多年累積的經營管理經驗,賦予「寶萊納」在亞洲地區的嶄新生命及內涵。

寶萊納餐廳的董事長,亦為現任南僑關係企業陳飛龍會長,秉持以人為本、突破重圍、應變求變的企業家精神,積極佈局多角化策略,帶領南僑走向多角化與國際化,寶萊納餐廳即為其多角化的成果,亦為成功回台投資代表作。

掌握消費趨勢與市場定位  搶占上海市場

在陳會長的領導下,寶萊納擁有南僑集團各項支援,包含南僑在食用油脂事業,高科技冷凍麵糰、急凍熟麵等食品製造技術的研發,此外,更進一步複製集團的關鍵成功因素,導入餐飲事業的經營。

獨具慧眼的陳會長看準上海的國際性與未來的發展,決定以上海為寶萊納第一個發軔地。陳會長表示,寶萊納創立之初,便透過明確的策略定位進行市場區隔,以建立國際級餐飲享受為目標,並以提供異國文化氣氛的聚會地點為宗旨。餐廳的目標客群主要鎖定在金字塔頂端的消費族群,而產品組合則以強調精緻化路線,並提供現釀新鮮啤酒,與同業區隔。陳會長亦特別強調,一個能吸引頂級消費者的餐廳,在品質、產品定位、價格策略上都要相互配合,雖然首家上海寶萊納在開幕之前,上海已有六、七家啤酒餐廳,然而因寶萊納的市場策略成功,後來居上,成功獲得消費者青睞,並建立在上海市場的地位。

啤酒與文藝 關渡平原奏鳴曲

隨著台灣開放啤酒產製政策,寶萊納不以在上海的成功為滿足並積極籌備寶萊納餐廳的返鄉計畫。儘管景氣低迷,陳會長仍堅持回台投資,並期透過複製上海成功的經驗,回台灣創造「有風景」的台北啤酒文化,希望藉此提供台灣消費者全新的餐飲享受。

寶萊納餐廳回台灣的第一家店,選擇在滿溢文藝氣息的關渡台北藝術大學電影研究所旁。陳會長非常關心消費者需求,為提供台灣消費者最新鮮的啤酒滋味,寶萊納除選擇在桃園龜山工業區內自行成立啤酒釀造廠外,更從德國進口與上海寶萊納相同的設備及啤酒花、麥芽、酵母等原料,另特別聘請德國啤酒技師長駐台灣,使消費者無論何時來,都能享用最新鮮絕佳的啤酒。餐廳的規畫,則以提供消費與上海寶萊納同等的氛圍,並結合關渡地緣關係所成立電影咖啡館兩區。現場並有由台北藝術大學學生提供之音樂歌曲表演,使藝術結合餐飲文化,相得益彰。目前到寶萊納消費的族群,許多是從外縣市專程到關渡品味寶萊納的氣氛,台灣寶萊納,儼然已有上海寶萊納成功經營的雛型。

招商國際化 加速回台投資

寶萊納的成功回台,不僅代表具指標性的台商企業陸續回台投資貢獻鄉土,也對台灣未來長期經濟策略的發展亦具有正面的效益。在國際化的經營趨勢下,陳會長建議,政府未來在積極招商的同時,應以企業經營國際化的角度,更積極擬訂台商回台投資的策略,提供更多的配套性措施,以降低台商回台投資之不便,加速其投資計畫之落實。

◎亞德客國際集團

加碼投資台灣  再創成長高峰

亞德客國際集團在1989年起源於新北市三重區,早期以生產電磁閥為主,之後發展為各項氣動控制、執行元件、氣源處理與輔助元件產品製造商。著眼於中國大陸龐大的內需市場,於2001年起陸續於大陸寧波、廣州等地設廠生產,其產品廣泛運用於汽車、機械製造、冶金、電子技術、紡織、醫療器械、食品包裝等自動化工業領域,以「AirTAC」自有品牌行銷於台灣、中國大陸、東南亞、歐美等國家,目前已發展為全球前三大的氣動元件供應商。

發展企業內部優勢  創造競爭力

亞德客國際集團王世忠董事長認為優質的員工是公司最大的資產,因此建構了以人為本、利潤共享的企業文化,不但有定期的員工旅遊,生產與銷售體系也都有明確的獎勵制度,使得亞德客員工年流動率遠低於同業水準,進而降低公司的人力轉換成本。王董事長表示,企業若單以降低人事成本為主要目標,成長空間較為有限,更積極的作法應該是發展企業內部優勢,來創造營收。亞德客近年亦全力推動產業鏈垂直整合與製程改善,創造出毛利率超過50%的傲人成績。

技術紮根  善用台灣優勢

王董事長從創業以來,持續以發展自有品牌為首要目標,長期深耕大中華區市場,是少數氣動元件規格制定者之一,形成了競爭者的高進入障礙。目前中國大陸營收佔全集團營收之九成,其他區域約為一成。為了再創成長高峰,亞德客決定善用台灣優勢進軍國際。台灣擁有優質的研發人才與高品質的生產加工技術,再加上近年來台灣經營環境明顯改善,因此集團計畫進行兩岸分工、全球布局,除在台灣土城工業區已投資完成的廠辦倉儲大樓外,配合集團成長策略亦規畫回台成立研發與營運中心,從事先進機器自動化設備之研發以提高企業技術水準與獲利,創造更多的利基產品。

響應政府號召  回台上市

王董事長強調,當時將生產重心從台灣移到中國大陸,主要原因為貼近市場,中國大陸因經濟持續成長,在氣動元件的需求排名位居全球第四。但是,台灣畢竟是他的故鄉,且是公司的發源地,秉持著衣錦還鄉、回饋故里的精神,原本計畫在香港上市,最後集團決定回台擴大投資並因應未來全球布局所需的龐大資金需求,回台申請上市,一方面響應政府號召,另一方面評估台灣資本市場在亞太地區具有獨特的優勢。未來將在台灣深耕研發,持續開發新產品擴大全球市佔率。

目前亞德客國際集團是中國大陸第二大的氣動元件供應商,王董事長表示,集團在台上市後,將依兩岸各自之生產領域進行產品整合,帶動公司成長。集團未來重心,也會逐漸向國際市場擴大發展。王董事長期望透過兩岸分工、布局全球之策略,未來朝向全球第一大氣動元件供應商之目標邁進。

◎加來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傳統產業以創新活力開創未來 

楊成義董事長於1983年在台中創立「加來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的經營業務為各種鞋類製品之設計與製造加工,產品外銷歐美市場。1980年代是台灣製鞋產業的鼎盛時期,至1990年代,面對在台經營成本上漲、大陸經濟貿易開放等環境變化,加來實業於1993年前往大陸廣州地區設廠經營。

楊董事長在兩岸製鞋產業累積了二十餘年的深厚經驗,近年來,研發創新上的成果逐漸成熟,適逢政府提供技術升級轉型等優惠措施,因此公司決定於2009年回台進行技術升級轉型,結合台灣法人研發能力,繼續在台灣研發其創新的模組化製鞋技術,並計劃進一步設廠投資。

投入模組化研發 使傳產製鞋科技化

從事製鞋業多年,加來實業楊董事長有感於傳統製鞋過程受限於勞力密集、製程長、原料種類多且生產過程可能衍生環境污染等議題,對企業未來發展造成種種限制,十年前,楊董事長即開始構思如何在傳統產業中以創新另闢蹊徑,偶然地,從家人組裝電腦的簡單動作當中,得到改良製鞋方法的靈感,從此楊董事長便全心投入模組化製鞋的研發中。

由於傳統的製鞋產業製程繁雜,從前幫、腰幫、擦膠、貼皮、壓皮等層層環節均需投入大量勞力,且人員需具備一定的製鞋技術能力,製鞋所使用的部分原料在製造過程中會產生環境污染,亦不符合全球日益重視的環保原則。因此,在研發模組化製鞋的過程中,必須不斷構思如何減少設備、電能、人力方面的成本,提升產量、成品品質及設計感,並降低製程中的污染。十年來從構思萌芽,到無數次的實驗、試作,再到模型初成,投入的研發金額累積高達上億,楊董事長的模組化製鞋技術目前終於成熟到可商品化及可進行量產的階段,新技術將可完全取代傳統製鞋製程,達到減少生產機具及操作人力、不使用膠水等可能製程中污染的原料,創造了新的「綠色製程」。

響應政府 回台技術升級

由於先前研發模組化製鞋技術過程不在台灣,楊董事長曾不慎將試作的失敗品流出市面,結果立刻遭其他競爭對手仿冒生產上市,令楊董事長心生警惕,市場對智慧財產權保護意識薄弱,極可能使他多年辛苦的研發成果隨時被掠奪。反觀台灣對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在法規制度上較為完善,且台灣在技術及研發上的能量豐沛,政府亦積極推動技術升級轉型,希望吸引台商回台投資,為了響應政府政策,同時也希望以新研發的技術帶動台灣製鞋產業的發展,因此楊董事長決心將相關研發成果帶回台灣,期望以高效率、效能且環保的製鞋技術回台設廠,為傳統的製鞋產業注入活水。

目前加來實業所研發的模組化製鞋技術已在台灣及全球20餘國取得相關專利,公司亦在工研院協助下,接受經濟部之台商回台投資技術升級轉型輔導計畫及小型企業創新研發計畫(SBIR)的輔導服務,楊董事長一方面在台透過政府資源積極提升技術深度、產品功能及衍生附加價值,另一方面因中小企業資源有限,楊董事長也積極接觸可能的外國(包括美國、巴西等)通路合作廠商、創投公司及銀行,尋找適合的合作夥伴及穩定資金來源,期望在不久的未來,能在台灣看到自己辛勤研發的產品終能開花結果。

創新升級 再創製鞋王國美譽

楊董事長認為,傳統的製鞋產業面臨大陸及其他成本更為低廉的國家的競爭,除非透過創新及技術升級,很難依循舊有的生產模式繼續經營下去。政府提供企業在創新上所需的技術升級轉型輔導及獎勵,並協助尋找資金來源,確切符合台商回台投資的實際需要,但更希望政府能複製過去在扶持高科技產業的成功經驗,針對傳統產業中具有創新及技術能力的部分,提供有系統的協助。

加來實業在技術創新上才剛邁出成功的一小步,未來也希望在經濟部相關技術升級輔導計畫的協助下,更進一步提升研發技術,帶領台灣重登過去的「製鞋王國」美譽。

(資料來源:經濟部投資業務處、投資台灣入口網http://investtaiwan.nat.gov.tw/index.html)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