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台商大陸內銷管理問題解析

台商大陸內銷管理問題解析

文/林永法

前言

台商內銷的產品,一般分為工業產品與消費產品兩大類。近來眾多台商在大陸內銷所急欲突破者,則為消費品,亦即是為了公司或個人消費上的滿足用的終端產品,因此本文探討範圍限於有形商品的內銷通路問題,不含餐飲業、勞務服務業提供的無形商品或服務。

由於大陸經過20餘年的經濟發展,個人所得已經大幅提高。因此大陸內銷市場已是台商在轉型升級過程最為專注的話題。但是由於大陸台商長年從事代工外銷業務,對於建立大陸內需市場行銷管道、拓展內銷網絡以及品牌行銷等缺乏經驗。再者大陸幅員廣闊,各地發展不均,每個地區消費習慣也不同。台商若想在大陸內需市場取得成功,就必須定位精確,作好管理的基本功,以面對內銷市場的各項考驗與歷練。

進入內銷市場的型態選項

台商產品進入大陸內銷的方式型態,大致分為代理、經銷以及直營等方式。由於代理與經銷常容易混用,甚至也有代理經銷合併使用之情形,因此需要加以釐清,以免誤用而影響權益。

一、 了解代理與經銷的差異

代理,是指在銷售代理關係中,供貨商藉代理商之銷售專長將自己之商品銷售於市場,而代理商則藉以賺取報酬。,雙方透過契約約定而滿足彼此之需求,該契約於商務上慣稱為銷售代理契約。

經銷,是指在經銷契約中,經銷商持續地向供貨商購買商品,並將商品轉售於市場以賺取差額利益;在銷售代理契約中,代理商持續地為供貨商銷售商品於市場以賺取報酬。經銷商向供貨商購買商品,代理商未向供貨商購買商品。因此,基本上可從雙方當事人間是否具有買賣關係區分,經銷商與供貨商間有買賣關係,代理商與供貨商間無買賣關係。

二、 慎選代理商或經銷商

台商或台灣產品進入大陸市場,如果要自己建立行銷通路,所花成本較高,風險也比較大,因此一般初期比較可行的方式,可以採取代理或經銷方式建立通路。一般應掌握查證代理商或經銷商的項目如下:

(一)基礎條件查證:例如經營規模是否相當,有無分支機構,過去是否經營過相關產品的經驗,經營者商譽,是否遵守商業道德與社會信用,社會關係與評價,經營者家庭狀況,生活習慣,關聯性企業情況,目前經營情況等。

(二)資本投入實力:經銷商有無充足的資金能夠確保市場覆蓋率並持續進貨,註冊資本金額大小、組織形態,銀行往來借貸情況,目前財務狀況,提供擔保及(或)連帶保證情況。

(三)營運團隊:業務人員素質,培訓機制,市場拓銷能力,以及顧客關係維護情況、物流配送能力以及處理客訴態度、售後服務能力等。

(四)立地條件:經銷商開店的地理位置,商場入駐率,撤店率,交通方便性、停車場、客流量、客流動線、購買力分布、以及人潮情況等,均影響代理商或經銷商的成敗。

(五)配合度:配合鋪貨,配合促銷,互通市場資訊,遵守價格體系與政策等。

三、 確立拓展通路模式

消費品如果採經銷方式拓展通路,有些企業會認為經銷商對於本身企業形象的提升以及品牌的養成,仍嫌不足。尤其在拓展經銷體系的同時,也需要有直營店的搭配,以便利就近協助經銷商。同時為免管區業務重疊,形成爭搶客戶的情況,因此有些台商會同時運用專賣店以及經銷商模式進行布局,此即所謂「兩條腿走路」方式,例如在大陸各主要城市建立旗艦店和獨立店或店中店,在二、三線城市採用經銷商授權方式。盡量避免同一城市又是直營又是經銷。

內銷管理問題分析

台商在大陸開始轉變從事內銷時,其業務的思維是要去開疆闢土,攻城略地,直接到市場上與競爭對手搶終端消費者,搶經銷商,要靠廣大的網絡系統以及人脈團隊服務客戶,而非如外銷只要服務好,固定的大客戶訂單就可源源不絕。因此台商轉型內銷的真正難題,基本上是因為這種思維的大轉變衍生出問題。

因為台商在內銷市場上,如未作好管理功課,產品如定位不清楚,則連客戶在那裡都不清楚,如何能掌握內銷的成功要素?因此從管理面來看,台商進入內銷市場的管理問題如下:

一、 產品面

台商有兩種思維上的盲點,一為將外銷訂單被取消的庫存轉作內銷,二為根據工廠生產線可以生產的產品,交由業務部門內銷。也就是內銷的業務部門,是要根據公司既定生產的產品,行銷到內銷市場上。因此業務部門變成為生產部門的附屬,構成對內銷業務的綁手綁腳。此情況應該是眾多外銷轉內銷的台商所經常發生的問題,可以想見其結果是內銷推不動,而且造成虧損累累。

二、 組織和團隊面

傳統上生產型的組織,以管理廠房車間的材料、機器設備和生產作業人員為主,因此屬於小區域的管理,屬於靜態的管理。而且人員的屬性,以人配合機器設備協同工作,因此,工作性質比較制式的標準化作業,用腦筋解決問題的機會不多。但是一旦進入內銷市場,團隊的工作性質是動態的,面對的問題瞬息萬變,團隊成員個個都要隨時待命拓銷市場服務客戶,並且沒有固定的忙碌時段,因此,兩者的工作性質截然不同。尤其客人到訪後所遇到的問題,往往需要立即解決給滿意的答案,因此客人是不等公司的。由於內銷服務的機動性高,這是外銷型的組織所應付不來的,因此內銷團隊需要被授權以應付各種情境的變化,才能爭取到客戶。這是台商從事內銷應該有的思維。

三、 品牌與行銷問題

大陸由於幅員廣大,各地氣候條件以及消費習性多有不同,而且競爭的對手眾多,外有世界知名的品牌產品競爭,內有大陸本地企業的產品以及其他台商的產品競爭,因此消費者的選擇性高,為了讓消費者願意相信而購買產品,必須作品牌的經營或行銷活動,然而大陸的行銷活動如果靠電視台廣告,其成本預算偏高,而且不一定有效益,因此如何善用多種媒體作行銷促銷,逐步累積品牌價值,也是外銷型台商所要克服的難題。如果不作品牌與促銷活動,不僅消費者無意願購買,可能要找經銷商或代理商都有困難,要開直營店找賣場中好的地段都有困難。

四、 找點的立地條件問題

大陸因為內銷市場的崛起,商鋪的租金費用逐年墊高,形成企業不可承受的重。而且台商產品要走店中店,不僅A級位置難求,大多已經保留給長期配合的大陸企業,因此多只能求其次找BC級地點。因此形成雙殺,被租金壓垮,或者被冷清的生意壓垮。

五、 管理制度問題

生產型企業,車間生產人員以及管理人員可以朝八晚五,或者臨時申請加班,其工時固定,作息固定。因此可以設定標準化固定的管理制度,作出缺勤管理以及假期管理。然而內銷型的企業,業務人員可能在公司內,但多數要以客為尊,依客戶的所在而逐水草而居。因此,其管理制度很難採制式管理,因為可能經常碰不到頭看不到人,而須利用其他管理技巧取得管理功能,因此兩者的管理制度設計本就不同。台商從傳統外銷生產型管理制度,如果要走內銷市場,則通常會犯以生產型管理制度套用在內銷型管理制度上,因而難以施展績效。

六、 物流管理問題

內銷生意除了開店要有賣出去的本事外,如果屬於資本材的產品,例如冷氣機、家具等,還要有如期完整無缺交貨的本事,如期交貨就要靠物流管理。但是外銷型企業因為多數利用就近港口載運出口,在大陸公路運輸的距離里程尚不致於造成產品的損傷;然而內銷產品,如果不設各地物流中心,而要從生產總部發貨,則產品的運輸路徑長而耗時,而且交貨到消費者手上還有安裝問題以及修補問題,此與外銷型企業所遇問題顯然有別。

七、 薪資結構問題

外銷生產型企業,一般薪資結構分成基本工資、加班費以及福利等三塊,管理較上軌道的台商則可能切割出來績效獎金。因此,員工的基本收入來自於薪資。然而內銷型企業,其業務人員的收入,如果設計成以薪資為主要收入,則將陷入大鍋飯理論的漩渦,無法有效激勵業務人員的打拼精神。這也是外銷與內銷有別的例證,在實務上也是台商的直營店業績不如經銷商的原因之一。

八、 人才問題

由於台商20年來在大陸已經練就了外銷和生產管理人才,因此熟悉於外銷的運作。經過此波轉型內銷的過程中,才發覺招才不易,產生了人才斷層,尤其是台灣式的市場行銷人才,到了大陸需要轉型升級,配合大區域市場的作業方式才能產生效益。

九、 績效指標問題

生產型的管理指標不外乎產量與品質交期及成本降低等指標,但是銷售型的管理指標則是以業績及服務為導向,因此,特別強調客戶服務的觀念與做法,因此客戶的客訴都是自己的責任,此與外銷型企業燼量把責任往外推者不同。

十、 一店就可獲利的錯誤認知問題

新加入大陸內銷市場競爭的台灣業者,往往因為朋友或地方關係,被說服在大陸開店,開了一家店久久不能獲利,因而產生與招商者間的糾紛,以為開了一家店就可獲利,可是別忘了,一家店應負擔的固定成本以及往返兩岸的機票費用等太高,很難符合規模經濟。因此,新加入的台商,也應該有做好基本功來長期經營的打算,才能獲利。

十一、    管理失敗的藉口問題

台商拓展內銷,由於基本功修得不夠,因此發生鎩羽而歸時,通常會怪罪因為大陸經濟不景氣,影響購買意願,或大陸國民所得不高因此生意不好,但是有遠見的台商應該發現,大陸內需市場動輒數兆人民幣,台商自己分不到一杯羹,顯然是因為不用心,而非沒機會。另外有些會怪罪於大陸地方政府保護主義,銀行不願融資,陸企搶單,三角債問題,惡性競爭,仿冒嚴重,陸幹缺乏忠誠度,代理商經銷商缺乏忠誠度,政府法令不公平,稅費不公平,租金店面太貴等因素,其實都是似是而非,歸根究底都是台商的管理問題。

結論與建議

 由於台商在大陸從事內銷的轉型方興未艾,但也困難重重,因此建議台商要先做好內銷管理的準備,並充分認知內銷的管理制度心態和管理技巧,應該有別於外銷的生產導向。對於已經在大陸行之有年的台商,建議千萬不要把外銷當內銷,把外銷的思維帶進內銷,讓內銷歸內銷,作好內銷的各項管理工作,並且千萬要產銷分工,不要讓內銷跟著工廠走,而要反過來讓內銷領著工廠走,因為這些觀念和作法的突破,可避開上述內銷的管理盲點,大陸龐大的內銷市場,台商怎可能缺席。

(本文作者為三泰管理顧問公司董事長,海基會台商財經法律顧問)

(本文不代表本會立場)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