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專訪溫州台商協會許燦欣會長

  • 更新日期:109-09-03

專訪溫州台商協會許燦欣會長

文/林安妮


一提到溫州,不少人會立刻聯想到名噪一時的溫州炒房團,以及經商手腕甚高的溫州商人。在溫州一待就是10餘年的溫州台商協會會長許燦欣就形容,溫洲人敢拚、敢做、敢闖,做生意也特別認真,尤其懂得團結力量大,不時透過集資來為個人創造成倍的財富。他笑說,溫州人愛打拚的性格,其實和台灣人有些相似。

去年10月才剛接掌溫州台協的許燦欣,一直到現在,都還在為人生的第一份工作打拚:27歲那年,許燦欣在台南永康工業區創立了泰陽光學,1988年他首度前往印尼投資,1997年後再轉進浙江溫州。在他的眼中,比別人更努力工作,是事業成功的不二法門,也因此,他常說,「當人家在休息時,你可以想想,公司要怎樣經營,才能更有效率;當別人在睡午覺時,你也可以少睡個十分鐘,早點起來工作。」

鐵人般的紀律,造就許燦欣在大陸的眼鏡事業蒸蒸日上,過去專做歐美外銷生意的他,在歷經過去一整年的布局後,今年正式跨足大陸內需市場。今年4月,他成功與大陸知名童裝服飾品牌「紅黃藍」跨業合作,推出兒童專用的太陽眼鏡,一舉擴大事業版圖。

對他來說,大陸內需市場雖是商機龐大,卻像是山裡藏著黃金,想要順利挖掘,必須要有過人的耐力以及獨到的眼光,才能找到一條對的路徑,再造事業春天。他也說,在製造業台商升級轉型過程中,台協將發揮關鍵性的平台作用,「透過商會對商會的平台,有機會造就台商圈內以及與陸資企業的合作,這也是一種團結力量大。」

人生首份事業         工作認真唯一信條

大陸台商百百種,但鮮少有台商像許燦欣這般從一而終,這輩子他只做一件事,那就是把眼鏡做好。在入行前,許燦欣對眼鏡所知很單純、也很有限,他回憶,退伍前夕,他對人生有些徬徨,正當他苦思未來的生涯規劃時,他偶然從報上讀到「台灣是眼鏡王國」的報導,當時他想,既然台灣是眼鏡王國,想必這是一門相當有前景的生意,於是他沒多想,退伍後立即花了1個半月時間,到美國展跑透透,展開了他的請益之旅。

許燦欣說,美國行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作入行前的市場調查,不僅要熟悉供應鏈,還要徵詢同行的前輩、友人對他的入行建議。他表示,在美國跑了1個半月,讓他信心大振,他深覺「眼鏡」的確是一門可做的行業,在決定好創業領域後,他剩下要考慮的就是,該留在美國,還是返回台灣創業。

他指出,當年有不少台灣留學生在美國唸完書,就直接在當地創業販售台灣產品,他認為,直接在客戶端開門做生意,也是創業的可行之道。不過,仔細思量後,他尋思在台灣創業,同樣的投入成本,可以帶來更高的利潤回報,再加上台灣政府鼓勵年青人創業,對於一些沒有經濟基礎的年青人,均樂於提供就業貸款,於是堅定了他在台灣創業的想法。

許燦欣出身台南,他的「起家」公司,理所當然也就設在台南境內的永康工業區內,一直到今天,他的台灣公司與生產線都還持續運作。許燦欣創業的那一年正是1984、1985年間,那時台灣工資便宜,加上弱勢的新台幣匯率政策有助出口產業對外爭取訂單,許燦欣和他同一輩的不少年輕老闆,很快就靠著苦幹實幹,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1988年,台灣的投資成本開始水漲船高,為了擴大事業版圖,許燦欣毅然決然前往印尼開設分廠。直到1997年,印尼出現排華浪潮,加上當時亞洲正逢金融風暴肆虐,他的投資目光才望向中國大陸。許燦欣指出,早些年他也曾經到廣東做投資考察,可惜那時當地的產業供應鏈還不夠成熟,等到日後幾年,他又陸續看了廣州、廈門與溫州等地,並認為溫州的輕工業基礎甚佳,有助拓展他的眼鏡事業。

接掌溫州台協      大力推動兩岸交流

溫州位在浙江,一向就是以輕工業、五金行業發達而著稱,目前溫州台協約有1百多位會員,多是利用當地輕工業發達以及產業聚落完整等特色,進而發展出皮革、眼鏡、汽車零配件等相關事業。他也說,有別於大陸其他城市,在溫州還有一批專門做「三角貿易」的台商,這些台商不直接投入產品製造,而是以採購為主,再對外展銷。

溫州台協創立於2001年10月15日,許燦欣在去年10月接棒成為第6屆會長。許燦欣笑說,他上任後有三件大事要辦,一是加強服務台商,不論會員在當地遭遇經商或是生活上困難,台協均樂於提供服務;第二是加強推動台灣與溫州兩地交流,過去溫州台協成功推動阿里山與溫州雁蕩山結為姊妹山,目前溫州台協正大力推動第二屆兩岸琦君文學獎。(琦君女士是兩岸極具名望的散文家,她出生於溫州永嘉縣,知名作品包括了故鄉的桂花雨、橘子紅了等。)

第三件大事則是協助會員升級轉型,許燦欣表示,這幾年歐美等台商傳統出口地,都遭逢經濟不景氣,在買氣有限情況下,不少台商都有意轉做大陸內銷。他坦言,升級轉型做內銷不是一蹴可幾的事,為了減輕台商轉做內銷的壓力與急迫感,溫州台協近期已陸續邀請台灣專業的企管顧問公司前來為台商把脈。

維持兩地生產      不怕訂單被搶跑

許燦欣旗下的泰陽光學在兩岸均作投資布局,目前溫州廠約維持350多名人力,台南廠則有50多名員工。對當年不少因台灣投資成本高攀而外移的傳統製造業台商而言,不少人多半是結束在台灣的工廠,再整體外移到大陸去,不過,念舊的許燦欣迄今仍維持在台南的生產線,「我的員工,當年一路隨我創業,我在台南,他們就在台南,後來還隨我到印尼、溫州去,我對員工有道義責任。」

許燦欣坦言,台灣的人工貴,若是結束台灣生產線,對他來說,是最有利的,不過,人生在世,不能只顧及自己的利益,員工以及員工眷屬的福利,也要幫忙想,「台南廠有很多員工,都跟了我很久,像是台南廠的廠長,就一路從我創業跟到現在。」為了因應台灣較高工資,許燦欣也特意為台南廠添購不少自動化設備,以便節省人力。

在大陸經商,不少台商最擔憂員工遭挖角,或是員工帶著客戶名單與技術一同「叛逃」,但是在過去6、7年間,許燦欣卻主動協助了6名泰陽員工在外創業,每每只要有員工打算辭職,表明打算外出創業,許燦欣不僅不惱怒,還會主動問員工,「我能為你作點什麼?」過去幾年,許燦欣不僅提供創業資金,甚至連客戶訂單也可大方轉到員工廠底下,以協助員工創業工廠盡快穩定。

他解釋,有外出創業想法的員工,代表具備企圖心,這些有企圖心的員工在外創業,若是能結成合作夥伴,不僅能解決一部份因大陸缺工潮造成有訂單卻做不來的窘境,也代表本廠的枝繁葉茂。問他擔不擔心員工外出創業最終會搶走客戶訂單,他笑說,「如果訂單真得被搶走,那就表示我應該要好好檢討,為何我的訂單會被搶走,是不是我的成本管控還不夠?還是我的服務不夠好?」

搶攻大陸內銷          溫州台協樂做平台

泰陽光學創立迄今,主要承做歐美市場訂單,不過,這幾年歐美市況差,泰陽則將市場目光轉移到了大陸內需市場。今年4月,泰陽成功結合大陸知名童裝品牌「紅黃藍」,推出兒童專用的太陽眼鏡,為泰陽轉戰大陸內需市場跨出了一大步。

他指出,對不少出口型台商來說,做大陸內需市場生意有機會拉高產品單價,加上大陸頂級消費族群不斷擴大,「歐美客人買不起的東西,在大陸都消費得起。」舉例而言,不少歐美連鎖百貨在對外採購時,常會設定產品採購上限,太貴的產品往往就難以上架,不過,在大陸的百貨賣場,則經常存在「上不封頂」的無上限採購現象。

不過,對以往專做出口市場的台商來說,要轉做內需市場的最大挑戰,莫過於「通路」,他表示,「沒有通路,東西做得再好,也賣不出去。」此外,內外銷市場口味不同,如何對準大陸內需消費者的脾胃,也是一大挑戰,以太陽眼鏡來說,很多大陸消費者更能接受比歐美前衛的產品,這時就要特別針對本地需求,做到客製化。

他也認為,在協助台商升級轉型上,台協將可扮演絕佳的平台角色,絕對會比台商單打獨鬥好。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