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馬總統執政四週年兩岸關係發展成果

  • 更新日期:109-09-03

馬總統執政四週年兩岸關係發展成果

文/編輯部


5月20日是馬總統第一任期結束,第二任期開始,回顧馬總統執政這4年來,台灣遭遇了國際經濟情勢的劇烈變化,包括美國次級房貸風暴及歐洲債務危機,導致歐美的消費市場萎縮,連帶使亞洲各國出口歐美的金額銳減,經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在面對無法操之在我的外在環境變化,馬總統及政府相關單位一方面推出擴大內需方案以振興經濟,另一方面維護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讓台灣能善用大陸的經濟成長動能,成為自身經濟發展的助力。在政府與民間的共同努力下,台灣才能在全球經濟不景氣時,所受衝擊最小,並且復甦最快。

依據歷次媒體民意調查,這4年來馬政府最令國人肯定的莫過於兩岸關係發展,連美國歐巴馬總統都讚揚ECFA對於兩岸關係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以下為本刊編輯部整理馬總統執政四週年兩岸關係發展成果。

兩岸定位

依照陸委會歷次的民意調查結果,兩岸維持現狀為絕大多數台灣民眾的意願。馬總統執政4年來,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維持「不統、不獨、不武」的兩岸現狀,秉持「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的原則,積極改善兩岸關係,使台灣海峽從過去可能發生的軍事衝突,邁向現在的和平廣場,現在的兩岸關係是60年來最好的時刻。

兩岸恢復協商

馬總統於2008年5月20日就職後,5月26日提名江丙坤與高孔廉擔任海基會正副董事長,6月13日海基會就與大陸海協會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舉行第一次「江陳會談」,簽署週末包機與大陸居民赴台旅遊協議,為兩岸直航與大陸觀光客來台拉開序幕,迄今兩會已經舉行過7次會談,簽署16項協議。

兩岸協商成果

現在兩岸海空直航、大陸觀光客來台、食品安全、金融、郵政、司法互助、農產品檢驗檢疫、漁船勞務、標準計量檢驗認證、ECFA、智慧財產權保障、醫藥衛生合作、核電安全合作協議都已經相繼實施,開啟了兩岸關係的新紀元。

有關兩岸直航的效益,海基會副董事長高孔廉指出,兩岸直航自剛開始的每週36班次,到現在每週558班以上,成長非常迅速,為兩岸打造合適環境,方便雙方人流、物流、金流、資訊流、技術流,不但縮短兩岸人民的地理距離,也拉近兩岸人民的心理距離,同時也方便企業布局兩岸,有助於提升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有關大陸觀光客來台的效益,根據海基會江董事長表示,2011年來台觀光大陸旅客達128.6萬人次,比去年同期成長8.2%。若再加上其他專業交流來台人士共達172.7萬人次。自政府於2008年7月開放大陸人民直接來台觀光截至 2011年12月底止,粗估已為我觀光相關產業帶來超過50.59億美元的觀光收益,而觀光業的產業鏈非常長,包括航空、旅館、餐飲、交通、土特產等,帶來的商機更大。而台灣旅館業因為大陸觀光客來台而投入新建或更新改善觀光旅館的投資高達1,808億新台幣。

2010年6月28日大陸旅客來台自由行(大陸稱「個人遊」)正式啟動,初期僅限北京、上海、廈門3個試點城市。今年將新增10個試點城市,第一階段於4月28日開放天津、重慶、南京、廣州、杭州及成都等6個城市;第二階段再開放濟南、西安、福州、深圳等4個城市,相信將為台灣帶來更多的大陸觀光客。

有關ECFA的效益,2010年6月29日兩會簽署ECFA後,2011年1月1日ECFA早期收穫開始實施,在539項列入早期收會計畫產品中,有76項產品實施零關稅。至去年12月底止,台灣出口大陸適用優惠關稅的產品累計41.21億美元,節省關稅1.2億美元。2012年1月1日,零關稅項目擴增為509項,累計至今年3月,台灣出口大陸適用優惠關稅的產品58.9億美元,節省關稅2.3億美元。

除了關稅的減讓外,ECFA亦包含服務業的相互開放與相互准入,如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服務業的相互准入,會計審計、醫院、電影、電腦服務、專業設計、會議等服務業的市場開放,更使兩岸服務業的交流合作更上一層樓。

 兩岸協商展望

未來ECFA後續的「貨品貿易」、「服務貿易」、「投保」、「爭端解決」四大協議,以及「海關合作」、「產業合作」等「經濟合作」陸續協商完成後,為台灣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效益將會更大。

今年上半年在台灣舉行的第八次「江陳會談」,雙方積極爭取簽署「投保」與「海關合作」協議,這兩項協議若能完成簽署,將為台商投資權益提供制度性保障,也使兩岸海關能積極合作,杜絕走私犯罪,保障民眾權益。

兩岸產業合作

除了兩岸協議之外,雙方也積極進行產業合作, 2008年12月兩岸搭橋專案正式啟動,已辦理通訊等17項產業共計36場次兩岸交流會議,促成兩岸約1,500家企業進行交流合作。產業搭橋會議不僅提供業界有效率的溝通平台,也暢通兩岸的溝通管道,並且開創兩岸企業形成策略夥伴合作關係,共創商機。

2011年10月20日海基、海協兩會在天津舉行第七次會談。雙方就產業合作願景、目標及合作項目達成共同意見,選定LED照明、無線城市、低溫物流、TFT-LCD和電動汽車等5項產業作為先期合作項目,並將繼續優先在雙方的重點發展產業中選擇合作項目。兩岸產業若能優勢互補,分工合作、開創藍海,創新品牌,避免重複投資,共同進軍世界,必能提升雙方產業的競爭力。

陸資來台

政府於2009年6月30首次公告「大陸人民來台投資許可辦法」,准許大陸人民來台投資製造業64項、服務業28項(細項129項)、公共建設11項。2010年3月2日第二波再開放42項。2010年5月20日兩岸簽署金融合作協議後,再開放銀行、證券、期貨等12項。

2012年3月30日第三波再開放製造業115項、服務業23項、公共建設23項,合計共開放製造業204項(開放比例96.68%)、服務業161項(開放比例50.95%)、公共建設43項(開放比例66.78%)。截至2012年3月止,投審會共核准237件,金額2億7,929萬6千美元。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陸資來台可以為台灣經濟成長注入動能並僱用台灣勞工。舉例而言,截至2011年12月底止,陸資在台投資事業已僱用我國員工人數計約5,189人,顯示其提供許多台灣勞工就業機會。

兩岸和平紅利

兩岸關係改善後,我們看到台灣拓展國際活動空間,包括台北市主辦「國際花卉博覽會」與「聽障奧運會」、高雄市舉辦「世界運動會」等大型國際活動;成功參加了「世界衛生大會」(WHA),並加入「政府採購協定」(GPA);台灣在日本札幌、德國法蘭克福新設辦事處等。同時持中華民國護照得到全世界126個國家及地區免簽證待遇。

在提升對外經濟合作方面,2010年11月4日與義大利簽署智慧財產權瞭解備忘錄;同年12月24日與法國簽署避免所得稅雙重課稅及防杜逃稅協定;2011年8月1日與印度簽署「關務互助協定」;2011年9月22日與日本簽署「有關投資自由化、促進及保護合作協議」; 2011年9月24日與斯洛伐克簽署租稅協定;與新加坡展開經濟伙伴協議(ASTEP)之協商;與紐西蘭針對經濟合作協議(ECA)進行共同研究;2011年12月與瑞士簽署避免雙重課稅協定,這些都是台灣拓展國際經貿活動空間的實例。

2011年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發表「2011年世界競爭力」調查,台灣名列全球第6、亞洲第3,這是台灣參與評鑑17年以來表現最好的一次,其中台灣表現最亮眼的部份為「國內經濟」、「國際貿易」、「國際投資」與「就業」四項都與兩岸關係改善有關,這些都是兩岸關係改善後,所獲得的和平紅利。

東北亞黃金航圈實現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台北松山機場與韓國首爾金浦機場4月30日舉行首航典禮,加上2010年6月14日、同年10月31日松山機場與上海虹橋機場、日本羽田機場展開對飛,馬總統「東北亞黃金航圈」的政見,在第一任期即將結束前就已經實現,不但為松山機場的未來發展,也為台灣成為東亞航運樞紐,奠定堅實基礎。

兩岸關係展望

馬總統執政這4年,兩岸關係發展得到全球肯定,也為台灣拓展國際活動空間,更為台灣經濟發展注入源頭活水。在馬總統第一任期所打下的基礎上,第二任期的兩岸關係勢必更為和平穩定、雙方互信更加累積、兩岸已簽16項協議可以順利執行並更加充實,後續議題得以持續協商並更加廣泛,經濟合作更可邁向大步,發揮優勢互補效益,為兩岸人民創造安居樂業的生活。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