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從大陸「兩會」看兩岸商機

從大陸「兩會」看兩岸商機

文/李孟洲

2012年大陸全國人大、政協「兩會」,於3月上半月在北京舉行。筆者到現場作全程採訪,所高度關注的課題之一,是兩岸經貿發展導向,及其所帶動的兩岸商機。事後總的感覺是,兩岸經貿及商務交流合作事務,已因本次大陸兩會而加熱升溫。且相關的交流合作重點,亦已明朗化。

對台經貿 3個關鍵詞語

本次兩會在這方面的第一場重頭戲,是 3月5日上午,大陸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於人大開幕式之提出「政府工作報告」。該報告中論述兩岸關係發展的段落,雖只有 3百字左右,但重點很清晰,特別是在經貿方面,出現幾個關鍵詞語,其在該報告中出現的順序如下:

一、金融:該報告指出,要全面深化經濟「金融」合作。

二、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即 ECFA之大陸稱法):該報告表明,要推動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後續商談取得新進展。

三、海峽西岸經濟區:該報告說到,要加快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

該報告另外強調了,要增強兩岸關係發展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民意基礎,拓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唯無論如何,上述三大關鍵詞語,具體地展現了大陸方面規劃的兩岸經貿發展方向,頗值得人們深入探究。其中,金融一項最有新意。

綜看溫家寶在本次兩會中的兩岸論述,可以發現,兩岸金融合作事項在其中佔有非常高的份量。如他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先講經濟合作,且特別聯結到金融合作。如前所述。還有,在 3月14日,兩會閉幕時的記者會上,溫家寶再度特別深入地論述了兩岸金融合作。 他在這場記者會上說,兩岸的金融合作會有進一步的發展,包括推進銀行貨幣結算體系的合作,及鼓勵兩岸銀行互相參股,使金融發揮其支持經貿發展的作用。此乃本次兩會過程裡,溫家寶兩岸相關論述中說得最具體的事項。

金融交流是「新亮點」

由此看來,兩岸金融交流,將是今年大陸對台工作的「新亮點」。若雙方在這方面溝通良好,則今年兩岸金融交流事務,將突破瓶頸,而出現大步進展。這將給台資金融業帶來新的發展契機。

最重要的是,廣大大陸台商過去頗為困擾的「融資難」問題,可望因此而得以顯著緩解。更何況,大陸台商目前正在轉型升級,對融資的需求是空前之高,因而兩岸金融交流的

加速發展,對大陸台商之脫胎換骨、重新出發,可說是一場「及時雨」。而筆者在採訪兩會過程中,甚至從相關訊息聯想起,大陸台商團體亦可趁此熱潮,爭取集資設立金融機構,以擴大自身的金融資源。

唯仍讓人留下「懸念」的,是兩會會期中,中國人民銀行在記者會上,對洽簽中的「兩岸貨幣清算協議」之講法,似有些不確定。當時是台灣記者問起人民銀行對該協議的

態度,而人民銀行副行長胡曉煉的回答,是強調目前兩岸雙方已有方便的貨幣清算渠道,包括通過港澳清算、通過代理行清算等。她雖也說到,未來可以研究進一步密切兩岸貨幣清算關係,但她對兩岸貨幣清算協議之簽署,則未直接回應,也未置可否。顯示這件事還有待雙方金融當局,作積極的相互溝通和協調。但其暫不會影響今年兩岸金融業務交流之發展進程。

ECFA後續協議值得期待

金融之外,另一個很重要的兩岸經貿事項,是 ECFA後續協議的洽簽。所說的後續協議,主要是兩岸投資保障協議、兩岸貨品貿易協議、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等,已是眾所週知。關於這方面,從本次大陸兩會的論述方向看來,今年的進展頗能令人期待。如溫家寶所說「要推動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 ECFA)後續商談取得新進展」,其語氣頗為堅決和明確。且他在這次兩會結束時記者會上,還直接用英文字母說出「 ECFA」的名詞,而不是以慣常用的中文名詞來稱呼,這在台灣人耳中聽來,似乎較有「親切感」。因 ECFA是台灣方面的慣稱。若用中文稱法,則雙方尚有「架構協議」與「框架協議」用詞的差異。要是兩岸都慣稱 ECFA,那就沒差別了。

另外聯想起,今年是大陸本屆政府任期的最後一年,因而可以合理推估,大陸當局今年會積極促成兩岸 ECFA完成基本建構,使其這方面的「政績總結」,得以「劃下圓滿的句點」。相關的具體動態,起碼會促成兩岸投保協議的簽署,並對兩岸貿易貨品相互減免關稅,及對兩岸服務業相互開放進駐展業,達成一定程度的共識,而不會僅止於現有的「早期收穫清單」。這是台灣工商界的利多消息。更擴大來看, ECFA的深化(建構化),將帶動兩岸產業合作的全面開展。目前兩岸雙方已就此,選定冷鏈(新鮮食品之物流配送鏈)、無線城市、面板、 LED照明、電動汽車等類項,作為兩岸產業合作的第一波重點。而合作的取向,根據筆者這次在北京所訪問的大陸對台智庫人士之說法,是要推動一種新型的兩岸合作模式,包括研發創新與產銷模式創新,甚至要進一步導引到兩岸產業分工,及相應的雙邊相互投資。換言之,未來的兩岸產業合作,將超越傳統台商投資的「以資金技術投入來換取市場空間」的模式。此一動向,也將顯著改變兩岸經貿及商務往來的樣態。

至於「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課題,在本次兩會的對台論述中,份量也不小。除了溫家寶的政府工作報告有提到它之外,大陸國台辦副主任葉克冬,也向採訪兩會的台灣媒體宣布,今年國台辦組織的兩岸聯合採訪,主題將是海峽西岸經濟區(海西)。還有,福建省的地方領導,更在兩會場子上,大力宣傳海西對台交流「先試先行」舉措,包括平潭島對台大幅開放及招攬台灣人才等規劃。

從兩岸經貿的角度看,海西是這次兩會中,能見度最高的區塊。也顯示海西是今年大陸對台經貿發展布局的重心。但海西未來是否真能一馬當先,成為大陸各地對台經貿的「排頭兵」,還要看它的軟硬體建設發展,及其在兩岸總體經貿合作架構中的定位。

GDP「質變」下的兩岸合作

若把眼光放大到兩岸課題以外,則可發現本次兩會的宏觀經濟論述,也蘊含著諸多影響兩岸經貿發展的因素。其中最值得重視的,是大陸當局在本次兩會中宣布,今年大陸 GDP(國內生產總值)年增率,從往年的 8%降低為 7.5%。雖只有 0.5個百分點的落差,卻凸顯了大

陸當局不再千方百計力拼「保 8」的決策思維。

這也是大陸宏觀經濟政策的一種「質變」,表示大陸當局在面對國內外經濟新挑戰情況下,開始務實處理經濟增長問題,不再一昧「求快」,轉而以「求好」為重,也就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

因而未來大陸經濟的重頭戲,是轉型升級,而非高速增長。儘管今年 GDP的實際增長率,仍很有可能顯著超過 7.5%的預設目標,甚至高於 8%,但很難到達 2011年實際增長 9.2%的

水平,更遑論 2010年之實際增長 10.4%。在可見的未來,超過 10%的高速增長,重現於大陸的機率顯然偏低了。

對台灣方面來說,大陸 G D P增長率的降低,會帶來壓力,但也會衍生另類的機遇。所謂壓力,是指大陸總體經濟的「增量」少了,市場擴張力道也會跟著降低,而爭搶大陸內需

市場的中外廠商並未減少,這就會使當地市場競爭態勢,出現「三頭牛爭著吃只夠兩頭牛吃的草」之情況。競爭力較差的台灣產品,會趨於邊緣化。而台灣總體經濟增長率,也有相應下挫的傾向。

但若換另一個角度來看,情況會大大不同。即看到當前大陸,正面對著經濟增長率降低的考驗,可能會更加重視台灣的作用,而期 盼擴大引進台灣優質的產銷資源,來加速大陸產業的轉型升級,並增強大陸對抗內外經濟波動的能力。這樣會提升兩岸經貿發展的動能,也將給台灣工商界帶來新的發展機會。

兩岸聯手對抗國際經濟危機,乃是雙方提倡多年的概念,它在今年,會有很大的落實空

間。因兩岸已簽署了 ECFA,更有條件進行這方面的合作。也許在今年的 ECFA後續協議洽簽過程中,雙方會考量共同對抗國際經濟風暴的需要,而以新思維來安排雙邊貿易貨品的相互關稅減免,及對服務業的相互開放。如能因此而使台灣的優質產銷資源,包括物料、設備、技術、創意等,得以被大陸市場優先引用,則其將顯著助益大陸經濟的轉型升級,當然也會給台灣工商界帶來相當大的利益。

掌握消費內需擴大之契機

當前的新形勢下,還有一項商機是值得台灣工商界大力掌握的,就是大陸消費內需市場今年一定會加速發展。因為大陸當前的經濟結構調整,最重要的成效指標,是消費內需能否顯著地提振起來。消費內需若能起來,就能抵銷當前國際經濟波動所造成的「外需減緩」之衝擊。否則,外需不振了,內需又起不來,那今年大陸的 GDP增長率就會很「看衰」,可能連 7.5%都達不到。

而在內需之中,投資內需今年會比較保守,因為大陸當局已不願再過度動用擴大投資手段來拉拔 GDP增長率。相對上,消費內需之擴張,是目前最有發揮空間,也最無爭議的政策

手段。

此乃本次兩會的重量級議題。如溫家寶的政府工作報告,在談到 2012年主要任務時,一開頭就說,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是今年的工作重點。與會人士對此一方針,當然沒有疑問,而且對「如何擴大」的問題,紛紛出謀獻策。其中最「勁爆」的,是有位人大代表提案建議,當局拿出國企兩年的利潤,來向全民發放消費券,可發放金額合計 4兆元人民幣,給 13億人分,平均每人可得 3千元,合台幣接近 1萬5千元。

而大陸政府各部門,也在兩會期間提出一系列的擴大消費內需方針,包括減稅、擴大消費性金融等。其中,發改委主任張平用了一組簡單易懂的概念來表述,就是說政策上要讓老百姓「有錢消費,敢於消費,樂於消費,方便消費,放心消費」。這話讓人印象深刻。總的看來,今年會是大陸空前的「力挺消費」之年,台商一定要掌握契機,在大陸消費內需市場站穩腳跟,或擴大市場佔有率。必要時應採用突出的行銷手段,如消費貸款、高效物流、台灣旅遊抽獎、異業結盟等,以站上市場的制高點。而我政府今年亦應將此作為兩岸經貿政策的重點,以大力輔導台灣廠商及大陸台商搶攻大陸消費內需市場。此自不在話下。

(本文作者為投資中國信息網社長,海基會顧問)

(本文不代表本會立場)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