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2012年兩岸經貿關係:回顧與展望

  • 更新日期:109-09-03

2012年兩岸經貿關係:回顧與展望
文/高  長、張至輝

去(2011)年,在兩岸經貿政策持續鬆綁,以及過去3年兩岸簽署的16項協議逐漸落實的情況下,兩岸經濟關係持續穩定發展,唯受到歐洲部分國家爆發主權債務危機影響,以及美國政府在龐大債務壓力下經濟欲振乏力,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增加,國際市場景氣瀰漫悲觀氛圍,兩岸雙邊貿易在下半年呈現成長減緩趨勢。

依據財政部統計,2011年台灣對大陸(含香港)出口額為1,240.5億美元,較上年成長8.1%,佔台灣出口總額的40.2%,較上年度下降1.6個百分點,顯示台灣出口對大陸市場之依賴度降低。2011年自大陸進口額為452.8億美元,較上年成長20.5%,佔台灣進口總額的比重為16.1%。由於台灣對大陸出口成長速度低於台灣自大陸進口成長速度,使得台灣對大陸貿易盈餘只成長2.1%,貿易盈餘約787.7億美元。

雙邊貿易平穩發展

另外,根據大陸海關統計,台灣是大陸第3大進口來源地,去年大陸進口總值台灣佔有的比重為7.21%,較日本的11.2%、韓國的9.3%偏低,而且也較前年的佔有率8.39%降低1.18個百分點,顯示大陸自台灣進口的成長不如其進口總值的成長,可能的原因之一是台灣製品的競爭力相對下滑,也可能是因大陸台商企業在當地採購比例上升,減少從台灣採購。台灣是大陸第9大出口市場,去年大陸出口總值台灣佔有的比重為1.85%,較上年度減少0.03個百分點,大致持平。

大陸是台灣最大的外銷市場,出口產品主要是電機與設備及其零件如積體電路、二極體、電晶體、發光二極體、印刷電路等;光學照相儀器及器具如液晶裝置、光纖、輸纜等,以及化工原料等。大陸是台灣第二大進口來源,進口產品主要是電機與設備及其零件如積體電路、有線電話或電報器具、影像電話機、電音響或視覺信號器具等;機器及機械用具如自動資料處理機及其附屬單元、資訊產品零附件等,以及寬度600厘以上不銹鋼扁軋製品等。從進出口主要產品結構觀察比較,可以發現兩岸產業內貿易已相當普遍,顯示兩岸產業分工與合作極為緊密。

2011年,台商赴大陸投資繼續呈現成長趨勢。根據經濟部投審會統計顯示,去年1-11月共批准台商赴大陸投資530項,投資金額124.13億美元,分別較上年同期成長30.5%與22.1%,佔台灣對外投資總額的77.6%。不過根據大陸商務部統計,去年1-10月,台商赴大陸投資獲批准218件,實際投資金額17.7億美元,分別較前年同期減少10.5%和11%。兩岸官方統計落差相當大,究其原因可能是台灣已批准的投資案尚未執行,而大陸的統計未包括經過第三地間接到大陸投資的台商。

為確保台灣產業與經濟能永續發展,同時考量我國業者全球產業布局及產業競爭之立即需求,以及增加業界實務運作彈性,經濟部於去年9月開放TFT-LCD面板廠赴大陸投資,6代以上TFT-LCD面板廠以核准投資3座為上限,其技術應落後國內該公司已設面板廠有一個世代以上之差距,並須經關鍵技術小組審查。面板廠赴大陸地區進行併購或參股投資,世代別則不限。此項政策鬆綁,將強化國內之產業研發,並朝向系統整合發展與價值鏈帶動方向發展,對於台灣TFT-LCD產業整體發展將具特別意義。

兩岸相互投資不對稱成長

經濟部於2009年6月底開放陸資企業到台灣投資之後,打破了歷年來只有台商赴大陸單向投資的局面。初期政策採正面表列,第一階段先開放192項,翌年5月間再開放銀行、證券、期貨等12項,2011年1月配合兩岸簽署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服務業早收清單,開放其他運動服務業1項,累計開放205項,其中包括製造業64項、服務業130項、公共建設(非承攬)11項。

兩岸簽署ECFA後,為深化兩岸產業合作及擴大陸資來台投資效益,經濟部於2011年3月,修正「大陸地區人民來台投資業別項目」,新增開放製造業25項、服務業8項及公共建設9項;製造業新增項目屬有條件開放,限定陸資只能以參股方式投資,且不得對該投資事業具有控制能力,其中包括半導體與面板產業。迄目前,開放陸資來台投資正面表列項目總計247項;累計核准投資200件,投資金額約1.75億美元,主要行業包括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製造業(5,638.3萬美元,佔32.2%),批發及零售業(4,384萬美元,佔25%)及資訊軟體服務業(3,926.6萬美元,佔22.4%)。去年1-11月,共批准陸資企業對台投資項目98個,較上年同期增加29%;但投資金額4,279萬美元,較上年同期減少54.5%,平均投資規模只有40萬美元,可見陸資企業對台投資仍屬小額、試探性質的投資。

兩岸已簽署的16項協議,在去年進一步貫徹實施,促進兩岸經濟關係持續發展。以開放大陸居民入台觀光政策為例,自2008年下半年開始實施後,旅客人數逐年快速增加,至去年底累計已逾305萬人次。去年5、6月間,雖曾受到塑化劑、阿里山小火車意外事故等因素的影響,呈現負成長,不過入秋之後逐漸恢復正常,全年陸客入台觀光人數合計達123.4萬人次,平均每天約有3,382人次,較前年增加5.06%;全年度陸客入台觀光為台灣創造外匯收益約達新台幣620億元。除了觀光旅客,入境台灣的大陸人士還包括專業交流、社會交流、定居居留等。去年大陸地區人民核准入境總計達172萬人次,較前(2010)年增加8.85%,其中,專業交流23.1萬、社會交流7.7萬,定居居留7.8萬。去年6月底開放陸客來台自由行,第一階段只開放上海、北京、廈門等3個城市,迄去年底止累計入境人數已達28,496人次,平均每日為152人次,較每日限量500人偏低許多。

陸客的觀光效益顯著

兩岸空運直航自2008年7月開放以來,由週末包機擴大為平日包機,再進一步實施定期航班,迄目前已開放的航點,陸方有41個,我方有9個;定期客運容量班次去年6月間由每週370班增為每週558班(各方每週279班);貨運容量班次由每週48增為每週56班(各方每週28班)。另外,不定期旅遊包機部分,各方航空公司除可在每個日曆月20班額度內飛航花蓮、台東、台中、馬公、台南及高雄外,每年5月至10月期間,亦可在每個日曆月20班額度飛航澎湖馬公與福建通航點間之季節性旅遊包機。

截至去年11月底,兩岸直航客運部分累計已飛航87,474架次,載運旅客超過1,590萬人次,載運貨物(不含轉口)超過35萬噸。去年1-11月合計,共飛航37,055架次,客運部分共載運448萬人次,平均載客率約78%;貨運部分,同期間兩岸航線貨量約20萬噸(不含轉口貨量)。

直航政策對民眾往來於兩岸的效益,不僅在旅行時間縮短,同時亦反映於旅行成本的下降。對航空業者而言,兩岸直航後可完全參與兩岸直航市場之營運,藉以拓展其全球航網,對桃園航空城之發展亦相當有利。同時,兩岸直航後,除了免停經第三地轉機外,兩岸間共劃設三條兩岸直達航路供兩岸航班使用,有效縮短了飛行時間,營運成本因而減少許多。

兩岸金融合作在去年有較顯著的成果。在兩岸簽署《海峽兩岸金融合作協議》及兩岸銀行、證券期貨、保險業監理合作備忘錄後,兩岸金融監理合作機制基本上已建立。為因應開放兩岸金融市場雙向往來之管理需要,金管會於2010年3月16日修正發布兩岸金融業、證券及期貨業、保險業等三項業務往來及投資許可辦法,開放兩岸金融業參股投資、銀行業互設分支機構、證券期貨及保險業互設辦事處,並在辦法中訂有完備之事前審查、風險投資及事後追蹤管理機制。隨著兩岸金融往來愈趨頻繁,金管會復於2011年春修訂該三項金融法規,主要在於調整銀行進入大陸市場之主體及經營型態、強化風險控管機制,以及適度放寬兩岸金融業務範圍,鬆綁對大陸地區人民、法人辦理授信限制。

兩岸金融合作與交流有新突破

截至目前為止,金管會已核准11家國內銀行赴大陸地區設立分行,其中6家已開業,另並設有7家辦事處;陸銀在台則已設立4家辦事處。在證券期貨業部分,已有13家證券商赴大陸設立25個辦事處,2家投信事業赴大陸設立辦事處,另並有1家投信與大陸證券業者合資申設大陸基金管理公司。在保險業部分,金管會已核准9家國內保險業赴大陸地區參股投資,其中6家已營業,另並設有15個代表人辦事處。

兩岸ECFA早收項目在去年元旦全面付諸實施後,為兩岸經貿交流與合作帶來了更大的利多。在早收貨品清單中,台灣539項中有72項、大陸267項中有60多項,自去年元旦起實施零關稅,其他列入早收之貨品則實行不同程度的優惠關稅。早收貨品關稅減免對兩岸貨物貿易之發展相當有利。依據中國大陸海關統計,去年1至11月大陸從台灣進口值合計為1,141.6億美元,較上年同期成長8.7%,其中屬早期收穫清單內貨品之進口額約為182.77億美元,較上年同期成長11.32%,其中38.58億美元已適用優惠關稅,獲減免關稅約1.14億美元。

關稅減免對相關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以及相關產業的獲利有極大的助益。不過,根據國貿局統計,業界申請適用ECFA優惠關稅的產地證明(即利用率),只有21.11%,顯示去年執行ECFA早收清單第一階段關稅減免的廠商利用率偏低。究其原因,可能是降稅幅度不大,誘因不足,也可能是繁複的作業程序挫低了業者使用的意願。

在早收清單各產業類別中,機械、紡織、運輸工具及農業等行業對中國大陸出口的表現最佳,其中機械、紡織、運輸工具等產業對大陸出口已扭轉過去四年平均負成長的情形,於去年呈現正成長。在農產品方面,依據財政部統計,去年1-11月早收清單品項外銷大陸的出口值達10,707萬美元,較上年同期成長135%;以數量計約15,704公噸,較上年同期成長86%。其中,活石斑魚出口8,978萬美元、茶葉出口809萬美元、生鮮甲魚蛋出口373萬美元,較上年同期分別成長161%、51%、19%,在18項農漁產品對大陸出口表現最為亮眼。

ECFA的經濟效益逐漸擴大

其次,在服務貿易方面,ECFA早收計畫中有關金融服務業部分,國內銀行業者獲得包括縮短辦事處升格分行及辦理人民幣業務之等待期,較一般外資銀行更為優惠之經營條件。截至目前為止,已有兆豐銀行、台灣銀行、玉山銀行和台灣企銀等4家國內銀行,在大陸設立甫滿1年之辦事處,升格為分行之申請案件獲金管會核准;中國信託和兆豐銀行已獲陸方核准,將分別在上海、蘇州兩地籌設分行。6家台資銀行在大陸分行營業已超過1年,正準備向大陸提出申請辦理人民幣業務。陸銀在台灣設立4家辦事處,已有中國銀行與交通銀行等2家獲金管會核准在台灣籌設分行。

此外,截至目前為止,已有8家國內投信業者向陸方提出申請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資格,5家已獲陸方證監會核准,其中已有3家分別獲大陸外匯管理局核准投資額度1億美元。至於保險業,台灣保險公司可以經過整合或戰略合併組成的集團,參照外資保險公司市場准入條件,申請進入大陸市場。目前已有富邦人壽及富邦產險兩家公司共同申請至大陸地區參股投資之申請案件獲金管會核准。

有關非金融服務業,依據經濟部投審會統計,去年1至11月,屬於ECFA服務業早收清單項目,核准陸資來台投資件數為31件,投資金額合計約為1,466.4萬美元。就行業別而言,以涉及產品設計業(共16件)最多;同期間經濟部投審會核准赴中國大陸投資涉及ECFA服務早收項目,共計112件,投資金額合計約1.94億美元。就行業別而言,以電腦軟體設計業(共42件)佔最多。

兩岸產業合作已有初步成果

經濟部於2008年8月開始推動「搭橋專案」政策,推動兩岸產業合作,希望從個別產業開始,舉辦兩岸產業交流會議的方式搭建雙方交流平台。特別選定中草藥、太陽光電、車載資通訊、通訊、LED照明、資訊服務、風力發電、流通服務、車輛、精密機械、食品、生技與醫材、紡織與纖維、數位內容、電子商務、電子業清潔生產等產業,建立一產業一平台,探討兩岸產業合作模式,營造更開放、友善產業發展環境,進而創造兩岸合作商機、連結跨國企業,並攜手進軍國際市場,進行全球布局。

ECFA兩岸產業合作工作小組已達成共識,未來每年兩岸將輪流舉辦產業合作論壇,並決定成立LED照明、無線城市、低溫物流、TFT-LCD和電動汽車等5個產業分組進行專業洽談。其中,LED照明已在廈門及廣州進行試點,無線城市在寧波和成都,低溫物流則在天津和廈門。未來將繼續優先在雙方的重點發展產業中選擇合作項目,促進兩岸產業和投資合作均衡發展。

未來一年,估計兩岸經貿關係仍將持續發展。去年元旦ECFA正式上路之後,為兩岸經貿交流與合作帶來了更大的利多。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已開始運作,針對貨品貿易、服務貿易、投資、爭端解決、產業合作、海關合作等六大議題成立工作小組,並陸續展開協商。被列為早收清單貨品,從今年元旦起,關稅調降至零的項目大陸增加至509個,台灣增加至253個,比例高達9成以上,其中包括紡織、機械、石化、電子、運輸工具、農漁產品等,絕大部分早收貨品都將實施零關稅,廠商受惠程度將進一步擴大。

除了ECFA早收貨品實施零關稅範圍擴大,去年中台灣爆發塑化劑風波,大陸對台灣877項食品採取限制進口措施,經過多次協商,大陸已在今年初公告解除限制,以及大陸「十二五規劃」積極擴大內需、發展服務業帶來商機,都將對未來一年台灣對大陸出口擴張有利。不過,受到歐美債務危機可能拖累大陸出口成長,今年台灣對大陸出口貿易不容太樂觀,國貿局估計僅能成長9%左右,略高於去年的表現。

兩岸經貿關係發展前景審慎樂觀

去年大陸居民到台灣旅遊人數創新高,交通部觀光局預計今年可以突破200萬人次目標。近年相關部會正積極研擬進一步鬆綁陸客入台措施,行政院已核定「大陸地區人民進入台灣地區許可辦法」修正案,開放大陸居民可申請到台灣進行健康檢查及醫學美容。另外,也放寬旅居港澳地區大陸人民到台灣旅遊,申辦入境之手續便捷化。正在研擬中的開放措施還包括:3年內曾到台灣觀光無違規記錄的大陸人士,申請入境台灣自由行免附財力證明;擴大自由行試點城市;鬆綁大陸商務客入台多次簽,邀請單位年度營業額擬由1億降為5,000萬元新台幣,且受邀人修正放寬為大陸地區年營業額達新台幣100億元以上企業,或在大陸地區股票上市企業之負責人或經理人。

兩岸制度化協商將持續推動,ECFA相關議題後續協商正在進行,其中投資保障、海關合作等兩項議題,已被列為第八次江陳會優先處理的議題。第七次江陳會曾就推動兩岸產業合作發表共同意見,比較大陸正在執行的十二五規劃與經建會推出的黃金十年規劃,可以發現兩岸在經濟轉型、產業發展等方面追求的目標有諸多契合、互補之處,今後兩岸產業合作可望在政府政策支持下得到快速發展、並達到具體成果。

總之,未來一年兩岸經貿關係仍將持續發展,兩岸金融合作與交流,以及大陸居民入台旅遊將有較大幅度的成長;雙邊貿易與相互投資也將保持成長,唯受到國際景氣低迷的影響,漲幅只能持平。馬總統連任成功,兩岸政策將在黃金十年「和平兩岸」願景規劃指導下,繼續秉持「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的原則進一步鬆綁。

(本文作者高長係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張至輝係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經濟處副研究員)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