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經營與活動
- 更新日期:109-09-03
貿協將登陸設辦事處 協助台商拓銷
據中央社1月31日報導,經濟部長施顏祥表示,今年第1季兩岸互設的經貿團體辦事處將正式掛牌,外貿協會是首例,搶頭香獲准前往大陸6個城市設立辦事處,北京、上海、武漢、廣州等地,都是首波設處考量地點。
貿協強調,未來在大陸設立辦事處後,從台灣派駐到當地名額可擴充到2名以上,當地雇員也可以增加為3至5人,未來將擴大服務台商項目,包括協助台商到大陸進行貿易推廣、蒐集海關與當地市場資訊等。
貿協表示,在經濟部與大陸方面協商兩岸互設經貿團體辦事處過程中,貿協處於被動地位,如今確立貿協可以在大陸6個城市設立辦事處,貿協會積極進行規畫,從現有貿協在大陸設有「派駐人員」10個據點中,挑選6個據點就地升格為辦事處。
目前貿協設有「派駐人員」據點包括大連、青島、北京、上海、廈門、廣州、南寧、南京、武漢與成都,北京與上海,當然是升格為辦事處首選,其餘包括武漢、廣州等地,也納入評估升格城市選擇。
春節後 台商面臨缺工調薪
據經濟日報1月27日報導,農曆新年結束,大陸台商缺工的問題再度浮上檯面。隨著中西部崛起,原本到沿海工作的農民工,趁著春節返鄉之際,索性就待在家鄉不回來。廣東省統計,今年將有10%民工返鄉後就留在家鄉,讓今年缺工情況更為嚴重。
兩岸咖啡董事長楊進發說,缺工比較嚴重的主要在於製造業,對於餐飲等服務業來說,影響比較小。現在年輕人比較不想待在工廠裡面工作,服務業的工作環境及內容較豐富,比較能夠吸引年輕族群,缺工的情況比較好一點。楊進發認為,今年大陸沿海地區缺工的情況比較嚴重,主要原因是歐美外銷等對外貿易情況不佳,加上大陸官方將經濟發展定調為發展中西部,預估未來將出現「東緩、中平及西快」的局面,亦即東部沿海經濟發展會放緩,中部維持平穩發展,西部經濟發展的腳部會加快。
據廣東省統計資料顯示,今年返鄉過年的外來務工人員約有1,000萬人,其中有10%不會回來,預計3月之前缺工情況較為嚴重。值得注意的是,大陸內陸省市也趁農民工返鄉之際,大舉招募,將使沿海缺工的情況更為嚴重。
大陸台商今年面臨的另一個問題就是工資上漲,包括北京、深圳、四川、江西及陝西已陸續調漲2012年的最低工資,漲幅從8.6%至23.4%,讓台商的人事成本節節高升。楊進發分析,不僅台商面臨缺工及漲工資的問題,這是整個大結構的問題,也是大陸官方政策刻意要達到區域發展平衡的結果,讓沿海先發展起來後,就讓中部等內陸地區開始發展經濟,加上要擴大內需市場,調漲工資就能夠讓一般勞工有更多的閒錢可以消費,帶動整個內需市場。
楊進發說,台商目前最好的辦法就跟著大陸政策走,跟著進入湖南、四川及河南等地區拓展市場,兩岸咖啡近年來也積極布局內陸地區,希望能夠搭上內需市場的成長列車,讓企業規模快速成長。
早在1997年就進入大陸市場的克緹集團就看好大陸調漲最低工資帶來的消費力,克緹集團董事長陳武剛說,調漲基本工資對販售保養品的克緹集團來說是利多,讓大陸民眾更有閒錢可以購買保養品,至於加盟店員工的薪資遠高於最低工資,因此不受影響。陳武剛認為,最重要的就是要跟著大陸的政策來布局,克緹未來幾年也會加強內陸城市及二、三線城市的開店數量。
市企經會公布「2011兩岸10大經貿事件」
據中國時報1月12 日報導,台北市企業經理協進會公布2011兩岸10大經貿事件,由「ECFA早收清單開始實施」居冠。接續排名的是兩岸經貿團體互設辦事處、台灣各銀行登陸設分行、台商收益以人民幣計算;台日簽署投資協議、中共清倉台商58件投資糾紛案、台企登陸爭取國民待遇、港澳經濟文化辦事處揭牌、
大陸開放台商設立個體工商戶以及大陸政府對台商的扶持政策。
姜志俊表示,這次選出的兩岸經貿前10大事件,排名其後的兩岸經合會互設辦事處、台商收入以人民幣計算等,幾乎每件都是以ECFA為主幹發展而出,也可見其重要性。此外,由於許多日本廠商希望借道台灣前往大陸市場投資發展,因此「台灣與日本簽署投資協議」這項重大突破,也入選為兩岸10大經貿事件。
姜志俊指出,由於兩岸經貿持續發展,因此去年的經貿事件與政策延續性措施相關的較多,顯示兩岸無論在互信、政策延續和運作上都日趨成熟。他也認為,未來ECFA要繼續談,台商的身分也要確立,在大陸,獲頒台商證書者才會被視為是台商,否則一律歸為外國人士,除了造成融資上的困難,投資或經商的權益也難受保障。他期待新的一年,兩岸關係能繼續有所發展,進而拓展與他國的關係,讓台灣的經濟更受保障。
投審會預估 今年台商登陸投資縮減
據經濟日報1月27日報導,經濟部投審會副執行秘書張銘斌指出,依往例「赴大陸投資金額」通常視為景氣「落後指標」;故始於2011年下半年的全球景氣趨緩,或將衝擊今年核准「登陸」投資案件衰退1到2成。
據經濟部投審會統計,2011年核准台商赴大陸投資金額高達131億美元,創歷史新高。推高「登陸」投資金額的原因,源自於金融保險業的赴大陸投資潮,及因全球筆記型電腦龍頭HP西進成都、重慶而掀起的電腦供應鏈西進投資案。
張銘斌表示,有意「登陸」的金融機構,多搶在近2年完成布局,預料今年不會出現多家金融機構密集西進的現象。而筆記型電腦代工廠去年也受蘋果平板電腦「替代效應」衝擊,業績頗不樂觀。由此研判,不管是金融保險,還是科技製造,今年恐怕都無力「加碼」投資大陸。
統計資料也顯示,2008年金融海嘯後,2009年台商全年赴大陸投資金額僅60億美元,為近6年最低;「登陸金額」顯然是景氣循環的落後指標,延後時間約半年至1年。張銘斌直指,口袋夠深到具有「逆市」投資的台資企業,實屬少數,今年「登陸」投資金額,勢必難以再創新高。
此外,投審會「核准赴大陸投資金額」與企業「實際對大陸投資資金實行情形」當中的落差,也能看出端倪。儘管去年核准赴大陸投資金額創歷史新高,但實際到位投資只有28.83%,是9 年來最低;代表全球、乃至大陸經濟成長放緩,已嚴重衝擊台商赴大陸投資意願。
蘇州2011年GDP破兆 台商功不可沒
據旺報1 月10 日報導,據統計2011 年蘇州國內生產總值(GDP)預計達到1.05 兆元(人民幣,下同),增長達到12% 左右。蘇州罕見以地級市與天津、深圳共同晉升大陸「兆元俱樂部」。
2011 年蘇州金融業增加值達到600 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5.7%,金融資產總量超過2.3 兆元,多項指標領先全大陸,蘇州市各類金融機構高達510 家,幾乎已成為大陸地方金融業生態最豐富與體系最建全的地級市。蘇州市能在經貿與金融產業有如此亮眼表現,當地台商長期的深耕經營實屬功不可沒,據《中評網》
報導,台商在蘇州投資除了大型的電子、加工、製造業之外,大量的新型服務業企業,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業也都選址蘇州工業園區。而最受矚目的就是台灣富士康集團、誠品書店與新光三越在蘇州的投資,富士康科技集團在蘇州工業園區擁有許多電子產業項目的經營;在大陸擁有很高知名度的誠品書店也選在蘇州工業園區開設大陸第一家分店;大型百貨商新光三越也選在蘇州工業園區開設新的分店,積極開拓蘇州的零售業市場。蘇州工業園區管理委員會主任楊知評表示,園區內4,000 多家外來投資企業當中,台資企業就占約1/5,現在蘇州工業園區吸引台商企業的優勢在於,高效的服務、公平透明的經營環境、規範的市場秩序和廣闊的大陸內需市場;但是在台灣加入WTO 之後,園區內的台商企業所享有的優惠政策已較不如以往。
楊知評並表示,大量的台資銀行以及商貿零售業已開始瞄準蘇州工業園區這塊龐大的市場商機,因此台商對於如蘇州等城市的貢獻並不只是提供資金和技術,最重要的是台商將廣大的市場帶到這些城市,並且為這些城市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東莞設立台灣精品館 協助台商拓展內需市場
據中央社1 月14 日報導,歐美經濟不景氣,對外銷為主的東莞台商而言雪上加霜,經濟部決定補助東莞台商辦理名品博覽會,並由外貿協會前往設立台灣精品館,盼協助東莞台商拓展大陸內需市場。
經濟部政務次長林聖忠邀集國貿局長卓士昭、對外貿易協會副秘書長黃文榮等召開會議,討論補助東莞台商辦理名品展事宜。林聖忠表示,東莞台商規劃在今年4 月辦理東莞名品博覽會,拓銷東莞台商生產產品,由於當地台商希望邀請貿協在東莞名品博覽會中辦理「台灣精品館」,希望藉由台灣精品館形象,提升東莞台商產品在大陸形象。
林聖忠認為,東莞是台商在大陸投資重鎮,但多是出口導向的傳統產業,從2008 年金融海嘯到最近歐美債信危機,東莞台商希望轉型求生存,改以拓展大陸內需市場為主,而4 月份舉辦的東莞名品博覽會,目的就是要拓銷當地台商生產產品,但與貿協辦理的台灣名品展性質不同。林聖忠說,經濟部支持由貿協帶領台灣廠商前往參加東莞名品博覽會,以台灣產品形象帶動當地台商生產產品在大陸的形象與知名度,會中決定提供經費支持貿協在東莞名品博覽會建立台灣精品館。
除東莞台商自行辦理名品博覽會外,外貿協會今年已經確定在大陸7 個城市辦理台灣名品展,包括上海、廣西南寧、四川成都、河北石家莊、山東青島,均是貿協首次前往辦理台灣名品展地區;而天津與南京也再度列為預定辦理城市。
上海採新措施 協助台商應對不景氣
據經濟日報2011 年12 月26 日報導,上海市台辦與上海市發改委、經信委、金融辦等單位聯袂公布「上海市進一步促進台資企業發展的若干舉措」(簡稱「若干舉措」),內容共計15 條,涵蓋金融服務、轉型升級、專項補貼、智慧財產權保護、台商人力需求等多個層面。上海市台辦副主任瞿國樑表示,2008 年以來,國際經濟形勢動盪、人民幣升值,以及企業經營成本上升,都讓台資企業經營發展面臨嚴峻挑戰。為協助台資企業應對挑戰,上海市會同上海市發改委等「上海市對台經貿工作協調小組」,研擬出這份「若干舉措」。
綜觀這15 條扶持台商的措施,重點之一是採取多種形式協助台商解決長久以來所面臨的融資不易的問題。包括鼓勵上海金融機構通過智慧財產權質押、股權質押、供應鏈融資、出口信用保險等服務,支持上海台商發展。
「若干舉措」明確表示,將積極推動符合條件的台資企業在大陸上市、返台上市,以及發行企業債、公司債、中期票據、短期融資券等。同時將支持在小額貸款領域有經驗、有影響的台資企業,在上海設立小額貸款公司。
上海市金融辦聯絡推廣處處長屠友富表示,台商一旦獲准在上海設立小額貸款公司,服務對象將不限台資企業。「若干舉措」並表示,將支持上海台資銀行儘快獲准開展人民幣業務,並支持台灣證券公司、基金公司在上海開展合資合作,設立合資公司。此外,在上海設立的台資金融機構,在機構設立、人才引進、金融創新等方面,也將享受上海市金融業發展扶持政策。
台灣文創西進 盜版問題須克服
據經濟日報1月3日報導,大陸「十二五」規劃已將文創列為支柱,「十二五」規劃明確指出,「2015年產值至少將占GDP5%」;台灣也在2010年通過《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台灣墨色國際總經理李雨珊認為,台灣文創產業在大陸目前仍有優勢,但她也指出,不同級別城市的落差,以及至今無法改善的盜版問題等,都是必須克服的障礙。
李雨珊表示,台灣的優勢在於原創內容、優秀的創意人才,以及特有的人文氣質。面對大陸市場,台灣文創業者仍是挑戰重重。此外,李雨珊憂心地指出,台灣的人才和團隊的養成也是一大問題,因為文創品牌的管理比其他科技業或傳產業困難許多。李雨珊說,要『顧細』又要『做大』,真的非常不容易,而且偏偏文創的企業規模小,但市場流通性大。因此她認為,「細節與細緻」是台灣文創產業該固守的核心價值。
此外,多名已在大陸布局文創通路的台灣文創業者也認為,雖然在大陸廣大市場布建通路很辛苦,有時會被當作先頭部隊帶動商圈,而一旦商圈被帶動後,租金上漲,或是會面臨不敵其他國際大品牌或當地品牌的競爭,而需黯然退讓。但如何藉通路打響台灣文創品牌,已是愈來愈多台灣文創業者,不得不投入的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