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台商經營與活動

整理/玹 聿


台企聯公布明年春節兩岸航班及團體優惠票價

據中央社10月14日報導,台企聯常務副會長葉惠德表示,經過台企聯與兩岸航空業者多次溝通協調,達成以下共識:

1.兩岸航空公司將根據台籍人士返台需求,妥善安排運力。

2.台企聯秘書處設立售票服務小組,負責與兩岸航空公司聯繫協商票務及運力安排,與各地台資企業協會合作協助台籍人士購買返台機票,並諮詢相關問題。

3.各地台資企業協會設立售票服務小組,負責本地台籍人士的購票登記,並負責與各地航空公司及台企聯的聯絡。

4.兩岸航空公司自2012年1月1日起至2月15日止,推出返台團體優惠機票,優惠範圍為:

(1) 2012年1月13日(含)之前返台後回到工作地,並於1月22日(除夕)前又需要返台者;

(2) 2012年1月13日(含)之前返台者。

5.兩岸航空公司將在大陸台商較為集中的地區台協設立專人、專櫃;航空公司指定旅行社也可協助台協購票事宜。

6.自今年10月10日起,台籍人士可向各地台協登記,申請優惠機票。無台資企業協會的城市或地區的台籍人士可於就近的台資企業協會辦理購票事宜。

7.具體票價可在台企聯網站上查詢(http://www.qgtql.com/)。

至於航班班次部分,兩岸春節加班機經過協商後確定,從原本規劃的86班增加到170班以上,民航局從11月10日開始受理航空公司申請,預計11月30日前核准第一波加班機,便利旅客訂位安排行程。兩岸雙方同意春節加班機期間為1月9號到2月6號,航班總量不予限制,僅在少數繁忙機場設上限,170個航班中,北京16班、上海浦東50班、杭州35班、南京18班、廣州13班及深圳38班,但飛航班次起降時間,仍須按實際狀況決定。

歐美債券風波  珠三角台商經營困難

據中央社10月24日報導,受歐美債券風波影響,大陸珠江三角洲不少工廠近幾個月來相繼倒閉,情況雖然沒有溫州市那麼嚴重,但不少台商企業正陷入困難。在這一輪危機中,佛山、東莞、惠州、中山、珠海、江門等地的中小型的傳統勞動密集型企業首當其衝,高科技企業也無法置身事外。

今年6月、7月,東莞連續倒閉一家針織服裝、一家玩具公司,這2家工廠都擁有2,000多名員工,在業界都有較長的歷史和較高的地位。另外,中山一家擁有1,300多名員工的鞋廠也宣告停產,遣散全部員工。當「倒閉潮」在溫州出現時,珠三角台商企業已經相當吃苦,但中等以上規模企業的倒閉和停產還只是個案,珠三角企業情況比溫州稍好之處,是至少沒有企業老闆「跑路」的消息。

珠三角各地發布的經濟數據中,各項重要指標大都正常,負成長的現象鮮見,出口增幅大多超過10%,經濟呈現相對穩定。但微觀而言,珠三角企業經營困難的局面沒有緩解,相反卻成「溫水煮青蛙」之勢,企業對後市普遍擔憂。

歐美頻頻出現利空消息,匯率的波動,大陸國內原材料的直線上漲,勞動力成本的節節攀升,加上宏觀調控導致的資金供給緊縮和部分地區出現的限電,讓許多珠三角台商企業陷入經營危機。

大陸21省市工資再漲  衝擊台商經營成本

據旺報10月26日報導,大陸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表示,截至9月底,北京、天津、山西等21個地區陸續調整最低工資標準,平均調增幅度21.7%。

在近來歐美訂單減少、原料成本上升的狀況下,陸工資調漲未停蹄。據悉,接下來相關退休、醫療、工安等保險也可能要調漲,另外大陸人保部也透露特殊工時辦法,正在研究起草過程,這勢必再衝擊台商的生產成本。

大陸人保部新聞發言人尹成基表示,未來將在全大陸進行「企業薪酬調查制度」試運行,今年上半年共有北京、天津、山西等18個地區相繼調整了最低工資標準,而目前最低工資標準最高的是深圳市每月1,320元(人民幣,下同),時薪最高的是北京市的13元,官方也正在起草「特殊工時」的相關規定。

除了工資上漲問題外,已有不少台商曾透露,他們擔心的是貧富差距過大讓人心浮動,擔心為逼迫企業加薪而罷工、甚至暴動等問題,據悉日本手錶製造商Citizen在深圳代工廠日前爆發罷工,也因薪資低、工廠將部分員工改為時薪制,結果出現長達1周的罷工。   

另外,尹成基也表示,除進一步加強企業工資分配宏觀調控工作,指導各地調整最低工資標準外,也會積極推進集體合同制度實施「彩虹計畫」,對非公有制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工作,探索開展行業性工資集體協商,以推動建立企業「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台灣學者表示,過去大陸官方或是媒體甚少讓這類新聞曝光,但在富士康事件後,大陸官方可能也將逐步「鼓勵」員工以「團結」力量來要求公司加薪。

目前大陸也有超過13個省發布2011年度工資指導線,基準線多在15%以上。對企業來說,除了工資上漲外,技術工人不足還是問題,深圳艾美特電器副董蔡正富表示,大陸大學生人數太多,但技術工人還是不足,大陸80後、90後的一代更不願意吃苦。

「湖北‧武漢台灣周」、「武漢台灣名品展」10月相繼登場

據中央社10月7日、經濟日報10月9日報導,10月份的武漢熱鬧滾滾,除了有「湖北‧武漢台灣周」,還有「武漢台灣名品展」兩場大型活動相繼登場。

第8屆「湖北‧武漢台灣周」10月7日開幕,首日簽約56個項目,合約金額人民幣208.57億元,折合新台幣約1,011億元。湖北省長王國生表示,截至今年9月底,湖北共登記註冊台資企業2,218家,例如富士康、冠捷、健鼎、威盛、遠東、統一、旺旺、康師傅、寶成等台灣的大企業均在湖北投資設廠,投資總額75.24億美元。

另外一場活動是外貿協會於10月13日舉辦為期4天的台灣名品展,計有350家台灣廠商參展,設立800個攤位,展出商品高達2萬件。

此次在武漢的展覽將分別設立台灣精品館、文化創意區、服飾及配件珠寶玉石區、節能減排,以及消費電子區、農產食品區、運動休閒與生活用品區和健康養生美容區。外貿協會副秘書長黃文榮說,台灣名品展希望能幫助台灣中小企業,深入到大陸內陸二、三線城市,讓中小企業能在整體包裝台灣形象的名品展中,拓展自己的品牌,找到代理經銷商,獲得更多的生意機會。

黃文榮表示,大陸是台灣中小企業發展品牌處女地,從過去3年來貿協在各城市舉辦的名品展成果來看,的確讓一些中小企業建立了品牌知名度,「很多案例是從參展的短單變成在大陸拓展長單。」

黃文榮舉例指出,生產沙茶醬的好帝一、新力香肉鬆、醬油業者,還有故宮、琉璃工房等文創產品都已在大陸建立品牌知名度。鑑於台灣中小企業亟欲開拓新市場,外貿協會過去幾年已在大陸辦理多場台灣名品展,迄今參展成效普遍不錯,除了10月的武漢之外,11月在重慶與北京有2場台灣名品展,攤位數分別為1,000個與5,00個,參展廠商也早已經爆滿。

北京首次舉辦「台灣名品博覽會」

據工商時報、中央社10月25日報導,「第14屆京台科技論壇暨2011年北京台灣名品博覽會」於11月6日至9日在北京舉行,這是北京首次舉辦台灣名品博覽會。

博覽會邀請約200家台灣企業參展,展品近萬種,包括台灣的高新科技、節能環保、文化創意、運動休閒、品味生活、農業有機食品等。博覽會採用展銷結合、展洽結合的方式,邀請北京企業與參展台灣廠商進行一對一有關採購、經銷代理、貿易合作等方面的洽談。

貿協指出,這次名品展的地點選在農業展覽館,地處東三環,但因展場有限,總計只有500個攤位,也是貿協所有舉辦過的名品展中,最迷你的一個。不過正因展位有限,參展廠商都是具有台灣特色的知名廠牌為主,其中,醫療美容是首次在大陸亮相,包含美容 SPA、微整形、美齒以及健康檢查等精緻服務,呈現台灣微創美容、健康檢查的最高水準。展館分類包括台灣精品館、台灣農業館、醫療美容形象區、連鎖加盟智慧E化體驗館、節能減排形象區,以及專為「MIT微笑標章」產品的展區。

除了台鹽、泰山、新東陽、伊莎貝爾、金門酒廠、金蘭等食品產業參展,其他如法蘭瓷、長榮航空,還有醫療美容企業、軟體公司及紡織品企業也都會參展,品牌規模盛大。

至於科技論壇則以「合作創新,共贏未來」為主題。兩岸的行業組織、知名企業、著名學者就雲端計算、物聯網、智慧電視、汽車電子、新能源、生物醫藥、食品安全、雙向投資貿易、農業合作、農產品物流合作、女企業家交流等10多項議題,進行專題研討。

第二代接班問題  台商憂心

據經濟日報10月1日報導,台北經營管理研究院9月底發布的「大陸台商的接班傳承調查報告」,報告針對華東、福建、廣東地區的164家台資企業進行問卷調查。調查指出,8成以上台商面臨接班傳承問題,回答接班「良好」是0票,「尚可」以上占了8成,2成比率則處於「不佳」。報告中也發現:真正接班3年以上者,不到4成。

台總聯企會長郭山輝坦言,台商二代接班問題,的確讓他煩心。陸委會副主委高長表示,企業接班傳承有其必要性,企業家第一代年紀大,對市場敏銳會降低,整個環境變化,技術日新月異,企業若要向上發展,需要有新的觀念與人才挹注。高長進一步說明,企業家第二代接班不成功,部分原因可能與第二代一般都被送到國外念書,所學與家族企業本業不同,也無法適應大陸的生活環境。勉強接班後,與父執輩的理念不同,就很容易發生問題。為防止企業接班斷層問題,高長建議,企業應制訂接班傳承人才培育策略:一、提早規劃接班;二、善用社會資本,利用第一代社會網絡、經驗與人際關係,轉化為接班的社會資本;三、建立信任關係。

台北經營管理研究院院長陳明璋表示第一代台商專長的是製造業的生產活動,雖然學歷不高,但社會歷練與閱歷非常豐富。新一代接班人在富爸爸加持下長大,擁有豐富學歷,但社會歷練不足。近年來,為了縮短二代接班學習曲線,這些台商二代們開始互相取暖、學習,甚至還自行成立青年委員會(簡稱青委會)來交流接班經驗。目前,除東莞、深圳、惠州、福州外,上海青委會也於今年年中成立,陸續也會在大陸各城市推動,二代透過加入青委會互相觀摩學習、取經外,同時也是人脈管道。第一代精彩的演出總有落幕的時刻,第二代正蓄勢待發。只是如何將目前沉重的接班轉化成明日的成功,將考驗台商第一代與第二代的智慧。

台資便利超商  展現優勢發展迅速

據聯合報10月5日、TVBS新聞10月18日報導,台灣便利超商登陸已經7年,包括統一旗下的「7-11」,頂新集團入股的「全家」,和潤泰集團的「喜士多」等台商超商,市佔率約2成,雖然目前還不敵大陸本土超商,但已對大陸本土便利超商構成莫大威脅。業內人士表示,如果大陸本土便利超商不改變發展思路,提升服務與產品品質,優勢將逐漸喪失。

台資超商標榜店「環境乾淨明亮,餐點衛生可口,店員熱情有禮」,目標客群鎖定白領上班族,主打便當、涼麵、三明治、壽司飯糰等「鮮食品」,而且24小時不間斷供應,因此擴張速度相當快。尤其上海2千3百萬人口,外食族多達8成,鮮食品銷售,就佔整個超商總營業額3成以上。超商賣便當,在台灣很平常,卻是台商登陸搶灘的秘密武器。反觀大陸本土便利超商的店員多為大陸國企退休下來,由政府輔導就業,普遍缺乏服務意識,且店面小內部空間局促,餐點賣相也不佳,許多年輕白領,根本不願進去光顧。

全家便利超商最近獲評選為大陸最佳外資便利超商,頂新康師傅集團魏應行董事長表示,全家便利超商在上海擁有500家分店,加上蘇州、廣州達700家,到2015年要開設至2,000家的規模。2009年才進駐上海的統一集團7-ELEVEn,經1年多努力,店數雖不夠多,但已贏得口碑,預計今年底上海門市將達到100家。由潤泰集團尹衍樑投資設立的「喜士多」,憑藉著關係企業大潤發龐大的採購資源和物流配送體系,在大陸發展迅速。

業者分析認為,隨著全家、7-ELEVEN、喜士多台資便利超商強勢擴張,大陸便利超商優勝劣汰的自然選擇,已不可避免。不過,在大陸官方保護政策下,大陸本土便利超商仍有些「在地優勢」。例如,上海官方不准外資便利超商販賣香菸,而本土便利超商則擁有賣菸的執照;另外,大陸許多國企會向本土便利超商系統大量購買「便利通」、「OK卡」、「斯瑪特卡」等現金儲值卡,贈送員工做為年節福利,挹注其營收與客流。

業內人士分析,上海的便利超商將出現顧客群分流現象,即年輕白領鍾情台資店;年齡較長或國企員工等仍是本土店的擁護者。未來3至5年,上海便利超商將呈現本土、台資對決的局面,台資與本土便利超商的市場占有率將從原有的2比8,變成4比6;未來甚至還會扭轉為5比5。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