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2011大陸台商白皮書摘要

  • 更新日期:109-09-02

2011大陸台商白皮書摘要

前言

多年來,台商一直扮演著協助大陸經濟開發的「引擎」角色。他們帶著技術、資金及管理,以上、中、下游的群聚方式,快速進入大陸,也因有同文、同種、同文化的優勢,加上已經熟練的成功外銷模式,因此,很快在中國大陸闖出一片天。當時,中國大陸以極其優惠的條件招商引資,讓飽受台幣升值、缺工及環保壓力的台商,找到另一個投資樂土,雙方合作配合無間,可謂雙贏互利。

未料,在兩岸加入WTO之後,大陸因投資過熱,實施降溫的宏觀調控政策,又因貿易年年大幅順差,引發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浪潮,因而被迫調整它所鼓勵的加工貿易政策,一時之間,讓一向扮演大陸經建功臣的台商,反變成大陸經濟發展極欲搬離的「石頭」。此後,台商即面臨不得不調其角色與營運模式的景況。而2008年發生的金融大海嘯,更深重打擊外銷業的發展,2010年大陸調整最低工資政策,以及富士康連跳事件引發的加薪熱潮,若再加上歐元貶值的危機、2011十二五規劃的收入分配改革、5年薪資倍增計畫、茉莉花革命帶來的油價波動現象,以及日本震災引發的供應鏈斷裂的挑戰,台商不但面臨內外交逼,且喪失生存訂單的挑戰。今後,台商在大陸從事投資與加工貿易已無法擺脫高工資時代來臨的衝擊,代工企業的營運已不再容許固守現狀,而必須認真思考如何改弦易轍來轉型經營。

為此,台北經營管理研究院接受台北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委託,進行「2011大陸台商白皮書」的研究,針對當前台商在大陸遇到的課題進行探討,研究主題包括台商投資與經營現況,台商投資遇到的9大問題分析,最後則根據研究發現分別各對台商與兩岸政府提出10點建議。本文即為2011大陸台商白皮書的研究發現。

台北經營管理研究院於2011年1月期間,調查、拜訪了半個中國大陸,包括華北的北京、天津;華東浙江的杭州、嘉善,大上海地區及江蘇的昆山、蘇州及吳江等地;華中的武漢地區;華南廣東的花都、廣州、南海、佛山、順德、中山、珠海、深圳及東莞等地;福建的漳州、廈門、泉州、福州及福清等地。共舉辦42場座談會,參與座談討論者共有8百餘人,現場填答問卷有450份,有效問卷有385份,有效率為8成5,樣本分布以華南地區最多,有207家,占53.8%;其次為華東地區,有135家,佔35.1%;華中有30家,佔7.8%;華北有13家,佔3.4%。

台商投資與經營現況簡述

近幾年,台商的主要競爭對手已不再是台商,而是大陸本土廠商,且不管內外銷都是如此。在內銷市場方面,2003年以前,台商尚可與陸資一拼高下,但此後就不是其主要對手,到2010年,接近6成的台商主要對手是陸商,台商佔26%,外資則只佔15%;至於國際市場,也在2003年發生變化,2003年之後,台商在國際市場的主要對手是陸商而非台、外商,可見大陸廠商進步之快。然而,台、外、陸商三者的差距都只在5-10%,不像內銷市場差距較大。

2011年,台商資源因素最缺乏的是人力(81%),其次是資金(17%)、通路(16%)及電力與訂單(均14%)等4項,再次為缺技術(12%)、缺原料(11%)及缺前景(10%),最後才分別是缺土地和缺石油(8%與2%)。

多數台商預測,2011年勞工成本升幅平均應在15%~20%之間,人事流動率在10%以上,顯示缺工問題的嚴重性;而原物料價格上漲亦達10%以上,油價也將上漲10%,顯示這4大因素波動最大;其次為內遷、外移率在10%以下,關廠歇業率5%~9%,足見台商2011年經營環境的惡化趨勢;再次為租稅負擔增加5%左右,人民幣升值與物價升幅皆在4%~5%,亦構成台商經營的壓力;最後大部分台商預測利率升幅為2%。總之,上述十大因素一起加在台商的身上,挑戰的確甚大。

2011年,華南台商的經營壓力最大,十大因素的增幅都名列第一,挑戰次大者為華東台商,再次為華北台商,華中台商所受的衝擊相對較小。

另台商在宏觀面面對宏觀調控的壓力、稅制改革的影響,微觀面又有人民幣升值、缺工嚴重,以及成本增加的壓力,這5大因素都是台商在2011年必需用心處理的課題。

2011台商投資面對的           9大問題之調查

本研究將台商問題分成9項,第一是資金問題。台商大都靠自有資金週轉,有39%台商未能貸到當地的銀行款,而與當地銀行往來以短期貸款為多(33%)、長期貸款較少(14%);其次為押匯貸款(14%)、避險操作(13%);再次為託收貸款(6%)與遠期外匯(5%)。很顯然,大陸銀行與台商的往來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2011年,台商在大陸遇到的資金週轉問題最大的是客戶拖欠(35%),與要靠母公司支援(27%),其次是貸不到款,同時也很難貸到人民幣(均為21%),顯示台商做內銷卻未能獲得當地銀行的支援與支持;此外,到期不能展延而被迫還款(16%),且對台商採差別利率(13%),也讓台商深受其苦,最後,倒帳多難收款、機器土地不易擔保,且條件嚴苛、三角債壓力與及民間借貸利息高等,比率雖在10%以下,但這些狀況加總,在在顯示台商未得當地銀行關愛的眼神,而有待突破加強。

第二、土地問題。多年來,台商遭遇的土地問題甚多。其中,最大的困擾是土地權證的合法取得(34%)、土地取得不易(30%)及土地稅高(30%)等3大問題,其次是土地貸款不易(16%)、政府間協調難(16%)及徵收價格不合理(13%)。而對於土地徵收,台商有各式的抱怨,如價格不合理、徵收不透明、補償不平、無配套及假政策徵收等5因素,如將這些加總,土地徵收應列台商3大土地問題之一。

第三、稅務問題。眾所週知,稅務問題確實帶給台商很大的困擾。其中,稅務法令複雜難懂、優惠減少、稅賦負擔增加、過重及查稅的困擾等4項,均有30%左右的台商有深刻的感受;其次為優秀財務人員難尋,出口退稅率低亦各有17%與12%台商有所體會,最後才是關聯交易、移轉交易與稅務救濟欠缺及增值稅發票開立困難,比重各為6%、6%與5%,這8大稅務問題,再加新稅徵收,讓台商感慨租稅已無優惠,負擔沉重。

第四、山寨仿冒與智財權問題。山寨仿冒在大陸不但是經濟現象,且已逐漸形成一種流行文化。因此,有近一半(48%)台商表示有被山寨仿冒的經驗,這種狀況以華南和華中台商最為嚴重(均53%),華北的43%次之,華東41%為最低。

就仿冒的狀況而言,台商一般以產品被仿冒最多(57%),其次被挖角、人才外流,被偷仿(36%),再次為外觀與設計精神類似,或各地政府不能配合,很難取締仿冒者,佔25%。而技術外流的情形亦有23%,最後才是被搶先註冊與反客為主的狀況(各為12%與9%)。

仿冒既成流行文化,處理自有其困難。台商表示,最大的難題是地方保護主義(41%)、對侵權保護不力(39%)及查證困難(34%)等三者;其次為行政執行力弱(26%)、司法不昭(22%)與仿冒勢力強大(20%),再次是查處費用太高(18%)與缺乏協助單位(15%);最後才是人為干擾(10%)與反客為主(6%)。

第五、經貿糾紛與勞資爭議。台商西進已經20多年,高達73%的台商表示曾有經貿糾紛的經驗,只有27%台商沒有不愉快的風波。而經貿糾紛發生最多的地方不是沿海的華南,反而是以內需為主的華中地區,比重高達83%;其次為華北的77%,再次為華東的73%,華南台商反而是墊後的71%。

2011年,台商發生的經貿糾紛以勞資爭議最高,有55%,其次為土地糾紛(32%)、智財權糾紛(29%)、合同糾紛(26%)與債務糾紛(22%),再次與官方糾紛(17%)、買賣糾紛(15%);另有稅務糾紛(9%)、合資及與台商糾紛(均5%);最後才是關務糾紛、貿易糾紛、醫療保健、地方保護及三角債糾紛,比率均在5%以下。

台商處理勞資爭議最常用的方式是改善勞動條件(43%),其次是請求外界協助,其中,有31%的台商請求當地政府幫忙,34%提出仲裁,30%懇請台商協會協助;再次則為提高工資及與律師談判(各22%),最後有9%找工會協商,也有2%被迫停工。

第六、拓展大陸內銷問題。2011年,台商在拓展內需方面碰到不少問題,其中以行銷通路佈健不易、業務人員素質不佳及遇到價格惡性競爭等問題最大(均在40%上下);其次為貨款難收、產品被仿冒及各地消費習性差異大(各為27%、26%與21%);再次為政府法令管制太多、不公平競爭、促銷廣告費用高、當地保護主義及品牌優勢欠缺等5大因素,比重皆在10%以上;至於配銷運銷難管與市場調查不易,各在10%以下。

第七、權益保障。台商投資多年,曾遇到許多的經貿糾紛,期盼自身權益有所保障,這也是台商期盼兩會權益保障早簽協議的主因。調查指出,台商最需要的權益保障為人身安全、財產保障及智慧財產權的落實等3項(56%、40%與36%),其次為租稅公平、糾紛仲裁公平、土地權證合法取得及官員信守承諾等4大項(26%、25%、24%與21%);再次則為無重複課稅、無不當罷工、社會責任輕及無地方保護等4項(18%、17%、16%與15%),最後才是亂攤派問題(8%)。

如何落實權益保障,台商認為最有效的對策是兩岸簽投保協議(70%),且兩岸應定期檢討(37%)才能具體落實;其次有44%台商表示不應重複課稅、34%台商期盼有台籍仲裁員參加糾紛仲裁;32%台商要求智財權的落實,以及25%台商希望租稅公平合理,這4大要求正是台商的心聲。

第八、投資的一般性問題。台商在大陸碰到的一般性問題以不可控制的成本太高(57%)與政策變動太快難以掌握(42%)為最;其次是勞動爭議多(37%)、人際關係複雜,因而交際應酬變多(28%);再次為保護主義盛行(20%)、前後任官執法不一(17%)、欠缺履行合同誠意(16%)以及要應付租稅與勞動等年度大檢查(12%),這5大因素除了履行合同之外,皆與公權力太大有關。

第九、轉型經營。台商對歷年來的轉型壓力大小,表示不大或極小者皆少於1成(7%~9%),而表示轉型壓力很大者則逐年上昇,2004年只有34%,到2008年已達50%,如再加普通與極大,則每年皆超過9成以上,因此不管有無壓力或壓力大小,轉型壓力皆已讓台商感到刻骨銘心,可知轉型已成「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依本院2007年-2010年所做的調查,台商轉型最大的困難是人才不足(30%增加到68%),其次大約有3成台商表示是資金不足與欠缺通路,再次有大約2成台商認為技術不足、欠缺品牌及開發不強、市場支持不夠及風險太大等4大因素,最後才是決心、毅力不夠,不知從何著手以及當地政府不支持,比重都在1成以上。由上可知,轉型的人才、資金、技術、市場及風險為5大主要困難,其他則屬決心、毅力問題。

對台商與兩岸政府之建議

綜合上述研究發現,各針對大陸台商、台灣政府及大陸政府提出建議。

一、對大陸台商的十大建議

(一)台商要不斷創新突破與時俱進。台商唯有努力創新,增加價值,才能擁有生存發展的空間。也因持續有「被利用的價值」,其投資權益才可望獲得保障。

(二)台商對外投資要正派經營,與人和善,且善盡企業公民的社會責任。進而發揚「守法繳稅」、「和氣生財」的商人倫理精神。

(三)台商要健全體質、合理化經營,積極迎接來自國內外與大陸政府政策變化的挑戰。

(四)台商要以「合競」的態度,積極與歐、美、日外商及大陸本土陸商先多合作再競爭。以各種形式的策略聯盟,相互合作,在大陸市場與世界市場合作,共創多贏。

(五)台商應積極「培養」與「善用」人才,並為轉型培養「創新經營團隊」,且由新舊兩代做好創新接班傳承。

(六)台商只有經常與適時做轉型經營,才有亮麗的明天。轉型要在順境時就著手法做,才易成功。企業只有「恆轉」才能「恆大」、「長存」。

(七)台商隨時注意大陸政府宏觀調控政策的定向,不管是金融、租稅、貨幣政策以及應付通膨,大陸政府只會不斷調整其宏觀調控政策,台商宜隨時掌握其調控方向以因應。

(八)台商宜下功夫研析ECFA後的兩岸經貿新情勢。在「天時、地利、人和」3條件具備下,積極在兩岸佈局、尋求策略聯盟,創造商機。

(九)台商應利用十二五規劃所帶來的商機,且由外銷轉向內需的經營,並在沿海、內陸及一、二、三線城市,視自己的狀況分段佈局。

(十)台商投資仍應注意各種商機所帶來的風險,早做因應。

二、對台灣政府的十大建議

(一) 定期提供台商政策方向與趨勢變化方面的資訊,做為台商海外投資的參考。

(二)用心規劃與組織台商各種團體,加強團隊合作,提高合作競爭力。此可透海基會或經濟部及各部會的關係,加強與台商的聯繫、協商,提高合作競爭力。

(三)加強組織各財團法人、金融體系、各種公協會、大專院校與學術團體以及各類型的智庫,發揮其整合功能,提供台商所需的融資、技術、管理、人才及資訊等需求。

(四)設定好議題,由海基會或委託學術機構,定期到大陸拜訪台商,瞭解他們的急需與問題,適時向大陸政府反應,提出改進作法。

(五)建議經濟部成立全球台商研究中心。一方面整合台商的經貿資源,做更好的策略性投資;一方面對產業發展方向、兩岸產業分工、對外投資的中衛體系、金融發展與技術研發合作等做規劃研究,供政府與台商參考。

(六)對ECFA後的兩岸後續談判到與兩岸經貿發展,宜有清楚的規劃,以減少各界的疑慮。並對各方關心的兩岸政治談判,提早規劃,並培養談判人才。

(七)十二五規劃對台灣與台商的影響,做正確的評估與引導,畢竟它對台灣與台商影響甚大,商機與風險均應一併考慮;且積極協助台商加強開拓大陸內需市場。

(八) 積極透過台商協會及台企聯等管道,協助台商處理在大陸所遭遇的權益保障問題。如權益保障、智財權、人身安全、經貿糾紛與勞資爭議等。

(九) 針對台商當前急切要解決的問題,宜整合台灣各種公協會、研究機構及財團法人,共同研究提出對策,如台商轉型、新一代接班、外銷轉內銷、撤資、台商健康問題、融資與仿冒等問題。

(十)協助台商在大陸創品牌、建通路及培養拓展市場所需人才。一方面協助台商轉型升級,同時也替台灣年青人添增生涯規劃管道。畢竟,台商也需補充台幹,政府培訓人才也可增加國人的就業機會。

三、對大陸政府的十大建議

(一) 呼籲大陸政府更「用心」協助大陸台商解決投資上所遇的問題與困難。台商問題得到解決,當更有能力協助大陸做好經濟建設與實現十二五規劃的理想。

(二)給台商投資信心和適度被尊重的「感覺」。因台商總感到有一種氛圍,他們抓不住大陸政府政策的變動方向,且少有解說與溝通管道,連十二五規劃都有一大半的台商不甚瞭解,就是實例。台商如無方向感與信心,自不會大力投 

(三) 定期「公布」對台商的所作所為。現台商雖與國台辦有聯繫管道,但他們對台商的融資、缺工、仿冒、權益保障及土地等問題,到底做了什麼,台商並不知情。

(四) 大力協助台商經營轉型。現大陸十二五規劃也在做經濟轉型,台商是大陸經建的主角之一,大陸政府宜積極編列預算,協助台商轉型。

(五) 積極促成台商投資保障的落實與解決。若是台商人身安全與權益都無法受到保障,台商怎可能大力投資呢?這是台商在大陸最起碼的要求與保障。

(六) ECFA後續協商宜參考台商意見。台商身為兩岸經貿交流的主流,同時也在大陸經商多年,其意見不可輕忽。

(七)十二五規劃宜邀台商參與規劃及執行。尤其是7大策略性新興產業,台商可做更大的貢獻,台商的功能不只是加薪而已,他們在內需的創造上,更有力量配合。

(八) 透過台企聯或各地台商協會結合資源、創造更大效益。如成立台商品牌與通路聯合中心、台商聯合銀行、台商物流聯合中心、台商人才培育中心等。

(九)整合大陸對台商的輔導機構並提高台辦位階。台商在大陸因缺乏民意代表,與大陸政府機構協商不易,台辦位階如能提高到國務院階層,並邀各相關部會參加,成立為專責的機構,對台商遇到的土地、稅務、智財權、地方保護主義等問題的解決將大有助益。

(十)協助台商解決深層的潛規則問題,如各類看不見的成本、地方保護主義、市場准入障礙、各種攤派及社會責任太高等問題。

(本文作者為台北經營管理研究院院長)

(本文不代表本會立場)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