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潮洲台商協會會長詹豐瑜
- 更新日期:109-09-02
專訪潮洲台商協會會長詹豐瑜
文/謝嘉恩
大陸名酒不知凡幾,不過,若是提到四川瀘洲老窖,相信經常穿梭兩岸的人或是偏愛白酒的酒國英雄會立刻豎起大拇指來。瀘州老窖酒是大陸濃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瀘洲的釀酒歷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秦漢。一直到明、清,瀘州老窖酒的釀造技藝才算成熟定型。
瀘洲老窖酒的窖池始建於1573年(萬曆元年),至今已連續使用了4百多年,因此瀘洲老窖酒又被大陸譽為國窖酒。前年,瀘洲老窖特別打造了一款國窖1573國禮酒,看過這款酒的人,一定會對它那點綴著牡丹花的大紅燈籠造型,印象深刻。這款瀘洲老窖國禮酒的紅燈籠陶瓷,是由台商集體打造,而且還在去年拿到了德國世界包裝之星殊榮。這位「紅燈籠」的打造者即是潮洲台商協會會長詹豐瑜。
詹豐瑜提到這段少為人知的打造經歷,仍是相當開心。他說自己是在因緣際會之下,結識一位深圳大學教授,這位教授當年也是北京奧運水立方體育館的設計團隊一員,後來教授接下了瀘洲老窖紀念酒設計工作,就由教授畫下紅燈籠設計圖,再交給詹豐瑜邀集更多手工藝技術精湛的台商一同參與打造。
詹豐瑜說,要打造出這款雍容華貴的紅燈籠陶瓷酒瓶造型,相當不容易,不只是要想辦法打造出頂級、溫潤的陶瓷來,用來點綴酒瓶的木器、金屬鑲嵌、穗花,也是缺一不可,為了找到頂級團隊,詹豐瑜盡可能在台商圈「挖寶」,還因此找到一位昆明台商一同共襄盛舉。
接掌潮洲台商協會一年多 最掛念台商升級轉型
陶瓷起家的詹豐瑜,最早是在苗栗開啟他的陶瓷事業。他的「登陸」歷程相當特別:一連兩次都是受到朋友邀請、先到大陸協助友人整頓工廠,看了好幾年的市場,他才決定親自踏上征途,成立自家事業。他笑說,自己沒趕上1988-1990年初期的第一波台商登陸潮,但也因為如此,他選擇在廣東、福建交接的潮洲落腳。
詹豐瑜第一次為朋友兩肋插刀,目的地是深圳沙井,那一年多的時間讓他驚覺,要管理一大片工廠真是不容易,「當時的大陸員工常常需要一遍又一遍的教育訓練,才有辦法做出高品質產品來,」「很多工人都是外地來的,流動性非常大,老是這麼跳槽來跳槽去,還真是很難培育出熟手來。」
第二次的兩肋插刀目的地則是汕頭,一待也是兩三年的光陰,不過,這一次襄助朋友的經驗,也奠定了他自行在大陸創業的想法。詹豐瑜回憶,當時差不多是1992年到汕頭,汕頭與台灣語言、風俗更為相近,於是在1995年時,他將投資目光看到了距離汕頭不遠的潮洲,心生了在潮洲創業的想法。
他笑說,不少朋友一聽到他要到潮洲創業,都力勸他應該到東莞去設工廠,因為東莞台商眾多,可以彼此照應,不過,詹豐瑜還是決定到潮洲去,因為當地的本地工較充足,可以省去他老是要面臨外地工跳槽的問題,「以後見之明來看,潮洲後來又獲選成為大陸的瓷都之一,當時候真是選對了。」
詹豐瑜1995年就在潮洲落戶,不過,一直等到2010年5月,潮洲才在當地政府協助下,成立了潮洲台商協會。他表示,過去10多年來,因為少了台商協會這個平台,當地台商只能透過「潮洲台商高爾夫球隊」勉強維持當地台商的聯誼工作,現在台協成立了,潮洲台商都非常欣喜。
作為潮洲台商協會首任會長,詹豐瑜每次提到自己的重點會務工作,就是要協助當地台商升級轉型。他提及,潮洲當地的台商,都是以中小企業居多數,「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獲得瀘洲老窖的設計大單,但每位台商為了求生存,卻得不停地靠單打獨鬥來創造機會。辛苦之中,有人不幸戰死沙場,但也有人換來甜美回報,若是能提供更多資源給台商,台商存活機會越大。」
首任會長滿腹服務經 幫忙轉型也幫忙協調糾紛
潮洲台協屬於「小而美」型的台商協會,目前會員家數包括企業與個人會員約有180位。潮洲台協會員在地投資也屬多元化,除了較大宗投資散落在陶瓷行業與木器製造,還有不少台商在當地養殖鮑魚、經營烤鰻工廠與商貿服務業等等。
詹豐瑜說,潮洲台商不像東莞、深圳一地台商,動輒幾千、幾萬戶規模,但也算是多元化發展。每回召開會務會議時,他總是會勉勵當地台商,「我們就像是當地的國寶台商,大家一定要相互扶持、一同努力。」
對詹豐瑜來說,潮洲台協成軍後最大好處,除了是提供更多會員一個聯誼的大平台外,這個平台還可再對接當地政府以及來自台灣的資源與奧援。他說,這幾年大陸投資環境快速變遷,很多法令都是推陳出新,這對台商以及台商所聘用的勞工,都是一大挑戰。
他舉例,這幾年,大陸相當重視勞工權益,不少勞動法規因此快速推出,但是在勞動意識過度抬頭的情況下,卻也常讓一些貪心的勞工心生歹念,擴大解釋勞動法規、演變成一點小事就跟老闆獅子大開口,「不和諧的勞資關係,常讓台商不勝其擾,這時候台協就成為一個很好的協調平台。」
詹豐瑜表示,台協經常會舉辦一些活動邀請當地政府官員一同出席,有了互動、彼此認識就深,這對協助當地台商理解當地法令與實務操作有很大的幫助。不過,他也憂心,大陸「十二五」規劃推出後,可預期在未來5到10年,大陸當地工資要翻一倍成長,這對來不及作升級轉型的台商來說,將是一大考驗。
台商升級轉型刻不容緩 潮洲台商盼政府伸援手
「我們最大希望就是故鄉政府能夠協助台商升級轉型,」詹豐瑜語重心長說,「這幾年大陸投資環境真得變化太快,台商面對投資成本越攀越高之餘,還要留心當地競爭對手的挑戰,特別是台商產品只要有一點創新,很快就被複製,對台商來說,總是要想辦法跑得越遠越好。」
他指出,台商以前在大陸製造生產,靠得就是人海戰術,把工廠開得大大間,然後靠著大批人力來消化來自海外的訂單,只要想辦法把成本因素降低,就可獲利。不過,目前的局面,已深深挑戰到這種人海戰術生產法,特別是目前的勞動成本太高,以前上千、上萬人的工廠比比皆是,但現在要維持如此特大規模,就必須有心理準備,人事成本也會高到嚇人。
他舉例,自家的工廠不過5、6百人,但每個月要支付的勞動成本就高達人民幣10~20萬。潮洲當地的最低基本工資不過是人民幣700多元,但每月需支付給員工的薪資包括社保等費用,就要人民幣2~3千元,由此不難想見,此刻的大陸台商對於生產自動化、機械化的需求有多龐大。
詹豐瑜指出,台灣有豐沛的自動化生產經驗與創意人才,他盼台灣政府也能提供一些奧援給這些亟待升級轉型的台商,舉凡協助台商回台設立研發中心,或是透過工研院等法人協助技術轉移,讓大陸台商生產能更有效率,「在大陸,有自動化需求的台商實在太多太多,若是能與工研院合作,由工研院協助輔導,台商再另外支付一筆費用給工研院,相信這對台商升級轉型,會是最有幫助的。」
在逆境中成長 潮洲台商努力思索何去何從
過去的詹豐瑜,是個努力承接歐美訂單的外向型台商,如今隨著大陸投資環境遽變,歐美等市場景氣動向不明,最近的詹豐瑜也在自家公司成立了大陸商貿部門,準備積極搶攻大陸內需市場。他謙稱,搶攻大陸內需市場的計畫,還在思索階段,他盼能集合有志一同的台商,聯手進軍大陸市場。
他說,東莞台商集結眾人之力成立了大麥客,一同展銷台商產品。他則以另一條路,來邀集與他志向相合的台商一同拓展大陸通路,例如目前大陸當紅的網購、團購、禮購都可以是不錯的銷售管道。
他笑說,台商精神就是一種逆境求生的精神,在困頓中,也能思索出一條生存道路來。只是過去強調台商單打獨鬥的時候,已經宣告結束了,現在在大陸的台商,都需要共同合作,一同找出創造變革的新方法,他認為,只要台商一同努力,一定能夠絕處逢生、開創更美好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