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期待觀念頓悟的兩岸新局-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寫於兩岸復談3周年

期待觀念頓悟的兩岸新局-寫於兩岸復談3周年

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  高孔廉博士


3年前的6月11日,江董事長率海基會協商代表團搭機前往北京。飛機從桃園機場升空之時,猶如和平之鴿振翼而飛,承載著民眾的期待以及歷史的任務。當時在飛機上,心中難免忐忑,一方面,從5月26日就職到6月11日出發,只有短短15天的時間可以準備,不免擔憂幕僚作業百密一疏;另一方面,此次會談將會對未來的兩岸關係發生何種影響,誰又能料得準。

然而3年後再回首,驀然發現,6月11日兩岸兩會復談,揭開了兩岸新局的序幕。再仔細觀察前後的變化,兩岸自1987年開放迄今已有23年,而最後這3年的演變與成果,竟遠遠超過前20年的總合。

為什麼會有這樣判若雲泥的變化?這個過程,海基會雖然參與其中,但真正的功勞或原因,應該歸諸於兩岸領導者的「觀念頓悟」。頓悟是禪宗用語,每一次的頓悟,都會把人帶向更高的格局、全新的視野,同時也對事物有了不同的看法與感受。頓悟不是憑空發生,而是經過一番掙扎與學習後才有的體會與領悟。兩岸關係的發展,可以從這個角度來理解。不過,兩岸關係的「觀念頓悟」更為困難,因為它不能只靠單方面的觀念頓悟,而是需要雙方都有觀念頓悟,才能共創新局。

從1987年至2000年這段時間,兩岸開始接觸談判,雖然在1993年進行了唯一一次的辜汪會談,簽署4項協議,但雙方仍然陷入猜忌、主權的氛圍中,因此對於任何事件,都會從負面角度來解讀。在這樣的觀念與架構中,兩岸關係自然難有突破。

到了2000年政黨輪替後,兩岸關係更急轉直下,對抗更強,猜忌更深,有人甚至用「危險邊緣」來形容這一段時期的兩岸關係。這一段過程,對兩岸是一個試鍊,而經過這一番試煉,國民黨深知兩岸的結必需解開,相信共產黨也體會兩岸緊張產生不利情勢,有了這個「觀念頓悟」,因此才有2005年的和平之旅以及連胡五項和平發展願景。

2008年,國民黨的和平互利主張得到多數民眾的支持而重返執政,兩岸關係在雙方「觀念頓悟」下,呈現了新的局面。兩岸之間,「擱置爭議」、「協商」、「合作」、「雙贏」、「求同存異」、「互信」、「制度化」等觀念,取代了「統獨爭議」、「對抗」、「隔離」、「猜疑」。在這3年時間中,個人亦深深感受到「觀念頓悟」的重要性,例如:

-兩岸關係的開放,會讓台灣有更寬廣的舞台;

-兩岸交流的管理,更能保障台灣的安全和人民的權益;

-兩岸經濟的合作,有助於提升台灣的競爭力;

-兩岸人民的交流,能增加彼此的了解,奠定兩岸和平的基礎;

-只看到威脅,會讓人裹足不前,喪失機會;只看到機會,會讓人過度樂觀,忘了風險;而同時管理威脅,利用機會,反而能化解威脅,開創新局。

兩岸之所以能在3年的時間中,簽15項協議,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兩岸的「觀念頓悟」,就是兩岸都希望把握這個難得的歷史機遇,為人民創造福祉。事實也證明了,兩岸關係的發展帶來了許多正面的效益,包括:

-兩岸空運直航提供人民來往的便利,節省了大量的時間成本。

-兩岸海運直航除了節省時間,降低成本,便於企業「供應鏈」管理之外,也為生鮮農產品銷往大陸開創了機會。

-開放大陸觀光客來台,3年來已有超過2百萬人次,帶來了1,034億元的外匯收益。這些都是我們觀光產業的收益,而觀光產業是最本土的產業,是無法外移的產業,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開放大陸觀光客來台,也帶動了我們觀光產業升級的契機,除了觀光地點基礎設施的改善之外,業者也開始大筆投資興建觀光旅館以及各種設施。我們可以預期,觀光產業這種由獲利,再投資,進行升級的模式,不僅可以提供更多吸引旅客的景點,既引來大陸觀光客,也會招來全世界各地的遊客。

-食品安全協議及兩岸農產品檢驗檢疫合作,不僅提供民眾飲食安全的保障,也因為這一層保障,讓農產品及食品產業可以有更寬廣的機會在大陸一展身手。

-智慧財產權保護合作協議,是我國創新產品及文創產業前進大陸市場的護身符,對於我國許多農產品的產地商標,例如凍頂烏龍茶,也已經發揮保護作用。

-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作協議,已成功破獲了兩岸電信詐欺、毒品犯罪等計31案,逮捕犯罪嫌疑人1,385人,並遣返106人回台。

兩岸關係的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這3年的兩岸關係也並非全無波折,事實上,兩岸雖然已經建立了制度化的協商機制以及交流的管理機制,但兩岸之間未來更寬廣、更深入的合作,以及各種複雜議題的處理,仍有待雙方互相信任,產生進一步的「觀念頓悟」,將兩岸格局與視野帶向另一個更高的層次,唯有如此,兩岸關係才會有一個突破的新局。

(本文原刊載於2011年6月10日工商時報A6版)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