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台灣新商機-陸客自由行

台灣新商機-陸客自由行

文/吳孟道

2011年6月21日,海基與海協兩會完成《海峽兩岸關於大陸居民赴台灣旅遊協議修正文件一》的換函確認,雙方同意6月28日起,大陸居民可赴台灣個人旅遊,兩岸相關業者引頸企盼的陸客自由行正式啟動。雖然開放初期僅有北京、上海及廈門三個試點城市,開放人數也有所限制(原則上限為500人,但實際情況仍由接待方視市場供需調整);不過,長遠來看,此也意味著台灣觀光產業商機的崛起,兩岸的旅遊服務業勢將邁入更深層的開放與合作。


陸客自由行啟動台灣新商機

2008年國民黨重新執政後,大幅鬆綁及開放兩岸經貿往來與交流,重要政策包括開放陸客來台觀光、推動大三通及簽訂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等,使得兩岸關係出現前所未見的大融合情況,同時也帶動台灣經濟向上提升。其中,開放兩岸直航與陸客來台觀光,對台灣經濟成長貢獻更是助益頗大。

根據交通部觀光局提供的數據,自2008年7月18日全面開放陸客來台觀光,迄2011年5月底止,來台陸客總人數超過350萬人次,其中以觀光目的申請來台的大陸團客約為235萬人次,佔了67%;另根據來台旅客消費及動向調查結果估算,此段期間來台的全體陸客共創造約2,000億新台幣的外匯收入,其中觀光團體陸客部份則佔了6成,約1,200億新台幣。此外,行政院主計處的估計指出,2010年陸客來台總共貢獻台灣國內生產毛額(GDP)618億新台幣(約20.6億美元),約占整體觀光產值5,100億新台幣的八分之一,對整體經濟成長率貢獻高達0.28%。

綜上可知,自開放陸客來台觀光以來,無論是在人數或經濟效益方面,大陸團體旅客均創造出十分驚人的成效。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數據僅是計算陸客來台的直接效益,並未加計間接效益。例如,隨著陸客來台人數的增加,台灣的旅館業者也紛紛加碼投資,大舉興建飯店或改建原有旅館,並增添相關設備,外溢的效果遠遠擴及營建、裝修及家具等各類產業。觀光局即預估未來3年台灣旅館業者為因應陸客來台,增加的投資金額將高達797.4億新台幣。顯然地,若將間接效益納入整體貢獻,則由此衍生出的經濟效益可能是原先的數倍之多。據此觀之,陸客對台灣經濟的提升,著實具有十足正面的效益,故在擴大受益層面以及進一步刺激台灣觀光服務業發展的考量下,政府乃決定推動大陸觀光客來台自由行政策。

近幾十年來,隨著經濟產業結構的轉型與升級,台灣服務業在三級產業中的比重日益攀升。根據主計處的統計資料,迄2010年底,服務業生產毛額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重已高達67.08%,接近7成。而在就業人口方面,服務業比重雖未如生產毛額比重那般高,但也接近6成,達58.84%。顯然地,對逐漸步入已開發國家之林的台灣來說,如何創造服務業的商機、提升服務品質,讓整體服務業更加精緻化,刺激台灣經濟成長,已是現今政府重要的課題之一。

對此,適時開放陸客自由行實具有順水推舟之效,尤有甚者,可望帶動台灣服務業新一輪商機的發展。根據觀光局的估算,若以每日5百人、每人停留7至15天、每天消費245.34美元計算,預估陸客自由行每年可為台灣創造91億至195億新台幣的外匯收入;另據主計處評估,陸客自由行開放後,預估每年平均將增加193億新台幣的GDP。簡言之,陸客自由行開放對台灣觀光服務業及經濟的發展,可謂是商機無限。


自由行效益遠較團進團出來得大

陸客自由行除帶來龐大商機外,相較於既有的陸客團進團出,無論是從學理或實務上的角度來看,自由行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及影響範圍,都更加全面且廣泛。因為團進團出的觀光效益大多僅集中於特定旅遊景點及地區,在觀光路線及旅遊範圍相對固定的前提下,所能創造出的商機將只侷限於部份商家及業者,無法遍及全台。然而,自由行顧名思義,代表的是可以全台走透透、玩遍遍,故除可直接嘉惠特定景點及地區的旅遊業者或商家外,無形中也會對全台各地的內需相關產業,例如小型餐飲、零售、交通及民宿等行業,產生間接效益,進一步帶動台灣經濟成長。陸委會主委賴幸媛日前即明白表示,陸客自由行的深度旅遊及多元消費行為所帶來的經濟效益,顯然較能擴及到其他民生產業,並可讓台灣更多民眾獲得實質優惠。

此外,國內旅遊業者及專家學者也紛紛指出,相較於團進團出的大陸旅客,有能力且能夠申請到來台自由行的陸客,經濟能力及所得水準普遍較高,連帶也會拉高消費意願及金額。加上停留時間較長、行程相對自由,所帶來的觀光效益及商機勢必會大於團進團出的陸客旅遊團。

若再以香港開放大陸個人遊(即台灣的陸客自由行)的經驗來看,自2003年7月中國大陸政府宣布「港澳個人遊」政策、開放部分省(市)居民個人赴港旅遊後,短短7年間(迄2010年底),個人遊計畫已推廣至中國大陸49個主要城市,超過6千萬人次的大陸居民經由個人遊前往香港旅遊觀光,同時也為香港觀光旅遊等相關行業帶來可觀收益。另根據香港旅遊發展局於今年第一季發佈的報告,2010年訪港陸客總數占整體訪港旅客的63%,總人次高達2,270萬,其中有1,420萬人次(比率為62.8%)是屬於個人遊;另外,訪港陸客(過夜旅客部份)平均每人消費也從開放初期的5,640港元增加至現今的7,453港元,成長幅度超過3成。

顯然地,陸客自由行可能對台灣產生的經濟效益,不管是就實務推敲或借鏡香港經驗剖析,毫無疑問都是十分巨大。而在這麼龐大的商機與經濟效益背後,有些可能衍生的問題也值得留意。


旅遊品質、逾期不歸及房價上漲的問題值得留意

首先,在整體旅遊品質的維護上,陸客自由行的開放料將衍生出更多的旅遊糾紛,包括行程規劃、住宿安排及購物等,以香港個人遊為例,每年就有約80件大陸旅客購物糾紛的投訴事件發生。若未妥善處理,可能使陸客與外國旅客對台灣旅遊環境與品質留下不好的印象。此外,台灣熱門觀光景點有限,在現今大陸旅行團的瘋狂湧入下,準公共財(Quasi-public Goods)的排他性特徵已漸次浮現,一旦陸客自由行啟動,擁擠成本(Congestion Cost)的問題顯會更加嚴重,不利整體旅遊品質的維持。

其次,陸客逾期不歸問題可能對台灣社會造成負面衝擊,有關單位應加以正視並盡力防範。雖然在自由行開放初期,有能力且申請得到的陸客均是在大陸具有一定所得水準與社會地位的人士,滯台不歸或許對其無太大誘因,但隨時間經過,開放規模及人數持續擴大,來台自由行的陸客將充滿形形色色的各類人士,加上陸客自由行的管理模式與團進團出存在明顯差異,到時對於來台陸客的管控難度勢將更高,逾期不歸的事件也可能隨之而起。

第三,隨陸客而來的龐大金流可能帶動台灣房價的上漲,尤其是都會地區的房地產價格,在預期心理的推波助瀾下,有機會持續向上攀升。雖然目前政府尚未全面開放陸資企業或個人來台置產,亦即,大陸人士來台購置不動產,需遵循《大陸地區人民在台灣地區取得設定或移轉不動產物權許可辦法》規定,由內政部、陸委會、國防部及國安局聯合審查通過才可辦理,但坊間已有諸多房地產業者指出,若是透過人頭戶的買賣,前述規定將徒具形式,無法發揮管控作用。

是以,為有效規避上述情況之發生,未來有關單位勢必得正視並嘗試解決相關問題。例如,在旅遊品質的維護方面,多加開發新的觀光景點,降低擁擠成本;在陸客逾期不歸部份,加強事前審核動作,儘早防範;而在房價上漲方面,則可從嚴查人頭戶著手,由買賣源頭嚴加控管做起。唯有全面做好準備,並積極研擬配套措施,才能讓陸客自由行發揮最大效益。


陸客自由行帶動台灣向前行

近年來,在全球化的風潮下,大力提升旅遊觀光業產值已是先進國家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更是促進經濟成長的主要因素;台灣,也不例外。回首台灣的觀光事業發展,這3年來伴隨陸客來台觀光的開放,呈現突飛猛進、蓬勃發展的局面,也為台灣經濟成長做出卓著的貢獻。未來,在陸客自由行正式上路並全面啟動後,相信可再造台灣觀光產業的新榮景。誠如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所說的:「陸客自由行只是一個開始而已,未來當自由行上軌道後,試點城市與人數也會隨之擴大開放,陸客將成為台灣旅遊市場的主流客源。」

最後,必須特別強調的是,即使開放陸客自由行可能衍生出上述問題,但不容否認的,其所帶來的龐大商機及經濟效益,對台灣觀光服務業及經濟發展都具有莫大助益。而自由行高度彈性的旅遊行程,將不會使商機僅侷限於部份地區與商家,反而可嘉惠更多台灣的中小型餐飲、零售及交通等行業,讓一般社會大眾更能感受到陸客自由行所帶來的好處。尤有甚者,更可藉此開創與諸如生態、文化或醫療等各業結合的主題旅遊,豐富相關的旅遊產品,從而提升台灣旅遊服務業的品質,並為兩岸旅遊服務業的交流與合作建立一個新的里程碑。台灣觀光向前行,指日可待!

(本文作者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財金組高級助理研究員,台北大學經濟學博士)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