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大陸經貿消息輯要

整理/李 文

大陸方面就ECFA向WTO進行早期通告

據大陸商務部網站5月6日公佈大陸方面就ECFA向WTO進行早期通告。內容如下:大陸常駐世貿組織代表團於2011年5月6日致函世界貿易組織秘書處,就「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向世界貿易組織(WTO)進行早期通告(Early Announcement)。該協議是2010年6月29日簽署的,包括早期收穫計畫和後續的貨品貿易、服務貿易等協議。

兩岸經貿文化論壇達成19項共同建議

據中央社5月8日報導,第7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在5月8日閉幕,獲致19項共同建議,其中包括加強核電安全交流合作、積極推動ECFA後續商談等。

19項共同建議的重點包括:以大陸「十二五」規劃 (2011-2015年)與台灣中長期經濟發展構想「黃金十年」為契機,積極落實ECFA,擴大兩岸經濟合作領域;考量雙方實際情況,積極推動ECFA後續商談,按照「平等互惠、循序漸進」原則,協商簽署包括貨品貿易、服務貿易、投資、爭端解決等後續協議,逐步實現兩岸經濟關係正常化、制度化、自由化。

同時,兩岸應研討共同參與華人經濟區及連接區域經濟合作機制的可行性,提升應對國際競爭和抵禦外部風險的能力。

報導指出,加強核電安全交流與合作列入共同建議的第4點,雙方指出,支持兩會 (海峽交流基金會、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將核電安全納入協商議題,推動兩岸建立核電安全資訊通報機制,加強兩岸核電安全專業機構合作,針對核電事故應急管理與安全技術進行深入交流,提高兩岸核電安全水準,共同預防核電事故。

共同建議第5項是深化兩岸產業合作,第6項是深化兩岸金融業合作,依互利互惠原則,務實推動兩岸互設金融機構,積極為雙方金融業准入提供便利,推動建立兩岸貨幣清算機制。

另外,共同建議包括鼓勵兩岸中小企業加強合作,建立兩岸中小企業交流合作平台,擴大中小企業參與兩岸經貿合作領域,協助中小企業加快轉型升級,增強其應對市場競爭和適應技術變革的能力。

共同建議還提到,深化兩岸農業合作交流,努力建立暢通、有序、常態的兩岸農產品貿易管道;推進兩岸雙向投資;儘快協商簽署兩岸投資保障協議;加強對大陸台資企業的輔導和扶持。鼓勵兩岸企業共同參與海峽西岸經濟區以及重慶兩江新區、天津濱海新區等大陸新經濟區的開發與合作。

另有推動建立兩岸文化交流與合作機制之建議,繼續推動兩岸文化產業交流與合作;落實兩岸智慧產權保護合作協議;加強兩岸青年交流;支持兩岸青年就業創業與合作交流;深化兩岸教育交流與合作等。

人口普查  邁向老年化社會

據中央社5月13日報導,大陸日前公布的人口普查數據顯示,60歲、65歲以上人口占的比例不低,如果用人均收入水準和其他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國家相比,大陸毫無疑問成為首個步入「未富先老」的國家。

大陸國家統計局日前公佈第6次人口普查結果,總人口13.7億人,其中60歲以上人口的比例高達13.26%,65歲以上人口高達8.87%,引發大陸人口老齡化的議論。

報導引述大陸法制晚報針對各國人口數據統計分析並結合專家訪談,整理各國老齡化過程後發現指出,對比世界主要國家進入老齡化社會時的收入水準,大陸確實是首個步入「未富先老」的大國。

老齡化的標準是: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佔總人口的7%以上、14歲及以下兒童人口佔總人口30%以下,其中前者是主要衡量標準。

報導指出,儘管大陸這幾年經濟發展速度快,但是大陸老齡化速度也跟著快,且大陸還處於中低收入的國家,因此將對大陸的經濟發展形成多方面挑戰。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大陸現在每5個人要養1位60歲以上老人,但未來20年內,將變成每2人就要養1位老人,可以想像每個人的負擔將急劇增加。

另據旺報4月29日報導指出,大陸第6次人口普查顯示,大陸現有流動人口(離開戶籍地半年以上)2.61億人,比10年前大增81.03%,顯示城鎮化比重增加的同時,大陸農民工「舉家遷移」或「長期居留流入地」趨勢明顯。此外東部地區人口常住人口占37.98%,遠高於其他地區。

今年2月,根據大陸國家人口計畫生育委員會的資料,大陸有一半以上的流動人口在非戶籍地居住3年以上,攜配偶、子女、父母一同流動的流動人口已占66%,近6成的流動人口子女隨父母一同流動。此外城鎮化比重雖然增加,但沒有城市戶籍的農民工也多達1.6億。

此外東部地區人口占31個省(區、市)常住人口的37.98%,中部地區占26.76%,西部地區占27.04%,東北地區占8.22%。

報導表示,第6次人口普查與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東部地區的人口比重上升2.41%,中部、西部、東北地區的比重都在下降。其中,西部下降1.11%幅度最大。

食品標籤須明示所有添加劑

據大陸新華網5月14日報導,大陸衛生部5月13日公布「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預包裝食品標籤通則」等4項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其中規定,所有食品添加劑必須在食品標籤上明顯標註。

「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包括了食品添加劑、食品用加工助劑、膠母糖基礎劑及食品用香料等2,314個品種,涉及16大類食品及23個功能類別。除了麵粉增白劑被撤銷外,刪除了過氧化鈣、甲醛等品種,這是基於沒有生產工藝必要性的原則。

報導表示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標準明確食品添加劑的使用原則,使用添加劑不得掩蓋食品腐敗變質,不得以摻雜、摻假及偽造為目的而使用。同時在達到預期目的前提下,儘可能降低在食品中使用量的原則。

「預包裝食品標籤通則」則對現行涉及食品標籤管理的法規、標準進行清理整合。修訂後的標準,強調食品標籤中食品添加劑的標示方式,要求所有食品添加劑必須在食品標籤上明顯標注。

大陸衛生部衛生監督局食品安全標準處處長張旭東指稱,目前只要求食品使用的防腐劑及著色劑等標註食品添加劑名稱,此次擴展到預包裝食品中的所有食品添加劑,此一措施保證公眾的知情權和選擇權。依據新標準,食品標籤應當真實、準確、通俗易懂及有科學依據,不得標示違背營養科學常識的內容,也不應具有暗示預防及治療疾病作用內容;增加推薦標示可能對人體致敏物質的要求。

歐盟對從大陸進口銅版紙開徵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

據大陸政府網5月14日報導,歐盟於2011年5月14日宣布對從大陸進口的銅版紙開徵正式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這是歐盟首次對大陸產品動用反補貼措施,也是首次同時採取兩項貿易救濟措施。

歐盟在新聞公報中指出,對大陸銅版紙徵收的反補貼稅率介於4%至12%之間,反傾銷稅率為8%至35.1%。據歐盟委員會貿易一位官員表示,兩者相加,對不同的大陸生產企業徵收的總稅率在20%至39%。按照歐盟規定,正式反補貼稅和反傾銷稅的徵稅期均為5年。

歐盟委員會負責貿易事務發言人約翰指稱,這是歐盟首次針對大陸政府為特定產業提供的專門補貼採取行動。歐盟委員會於2010年2月對大陸銅版紙發起反傾銷調查,隨後又於當年4月發起反補貼調查,創歐盟針對大陸產品的「雙反」先例。

歐盟智庫歐洲國際政治經濟研究中心表示,大陸銅版紙在歐盟市場上的市場佔有率僅為4%左右,如此小的市場份額不可能對歐盟產業造成損害,而存在產業損害是實施反傾銷和反補貼等貿易救濟措施的前提條件。

代表歐盟進口商和零售商利益的外貿協會法律顧問指出,同時徵收反傾銷和反補貼稅存在雙重計算問題,他不認為根據歐盟法律可以這麼做。歐盟的「雙反」決定遭到歐盟印刷企業的反對,因為這將導致它們從大陸進口銅版紙的成本上升。

明年實施銀行業新監管標準

據大陸中國網5月4日報導,大陸銀監會人表示,「大陸銀行業實施新監管標準指導意見」新監管標準將於2012年1月1日開始實施。依據該指導意見的要求,商業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與資本充足率最低要求分別為5%、6%和8%,其中,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最低要求比巴塞爾協議Ⅲ高0.5個百分點。新監管標準實施後,正常條件下系統重要性銀行與非系統重要性銀行資本充足率分別不得低於11.5%和10.5%,若出現系統性信貸過快增長,需計提逆週期超額資本。

該《意見》確立大陸銀行業實施新監管標準政策架構,系統重要性銀行與非系統重要性銀行應分別在2013年底及2016年前達到新監管標準要求。銀監會有關負責人表示,銀監會將於2011年完成「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等配套監管規章修訂及發布工作,為2012年初開始實施新監管標準奠定基礎。

報導指出,為防止銀行業金融機構槓桿率過度累積,該「意見」提出槓桿率監管要求,規定銀行業金融機構槓桿率不得低於4%;另建立多維度的流動性風險監管指標及監測指標體系,在大陸現行流動性風險監管指標之基礎上,提出流動性覆蓋率和淨穩定融資比例,提升流動性風險監管有效性。

依據該「意見」規定,銀行業金融機構改進貸款損失準備監管,貸款撥備率不低於2.5%,撥備覆蓋率不低於150%。根據經濟週期、貸款品質及盈利狀況,要求對貸款損失準備監管進行動態化與差異化調整,進一步緩解銀行體系的親週期性。

正式批准「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

據大陸政府網5月5日報導,大陸國務院正式批復「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確定「成渝經濟區」發展的近期目標和遠期目標:依據該「規劃」,至2015年建成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到2020年,成為大陸綜合實力最強的區域之一。

大陸發改委表示,依據「規劃」,「成渝經濟區」的策略定位是:建成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全大陸重要的現代產業基地、深化內陸開放的試驗區、統籌城鄉發展的示範區和長江上遊生態安全的保障區。

該報導指出,「成渝經濟區」位於長江上遊,地處四川盆地,面積20.6萬平方公里,是大陸重要的人口、城鎮、產業集聚區。成渝經濟區包括重慶市的萬州、涪陵及渝中等31個區縣;四川省的成都、德陽、綿陽、眉山、資陽、遂寧、樂山、雅安、自貢、瀘州、內江、南充、宜賓、達州及廣安15個市。

龍井茶等4種大陸產品獲歐盟保護註冊

據大陸中國網5月14日報導,歐盟於5月13日宣布,琯溪蜜柚,陜西蘋果,龍井茶、蠡縣麻山藥等4種大陸農產品及龍口粉絲在歐盟獲得保護標識,而東山白蘆筍、金鄉大蒜、平谷大桃、鹽城龍蝦、鎮江香醋目前正處於歐盟保護標識的認證過程。

報導指出,琯溪蜜柚,陜西蘋果,龍井茶被歐盟正式註冊為「原產地保護標識」產品(PDO),蠡縣麻山藥被正式註冊為「地理保護標識」產品。它們是在「10+10」項目中獲得歐盟保護註冊的10種農產品的一部分。

「10+10項目」於2007年7月正式啟動,歐盟和大陸各為10種對方農產品申請地理標識保護。10個即將在大陸國家質檢總局正式登記註冊的歐洲著名產品有:哥瑞納-帕達諾、帕爾瑪火腿、洛克福、阿讓李子幹、布列高科爾多瓦、馬吉那山脈、孔泰、斯提爾頓白乳酪/斯提爾頓藍乳酪、蘇格蘭養殖三文魚、西鄉農場切德。

中藥未通過註冊  退出歐盟市場

據香港文匯報5月3日報導,2004年4月30日生效的歐盟《傳統植物藥指令》要求包括中藥在內的傳統植物藥必須向成員國主管部門申請註冊,只有經審批同意後才能在歐盟市場上繼續作為藥品銷售和使用,該指令給出7年過渡期。歐盟委員會負責衛生醫療事務的發言人弗雷德里克.文森特說,據不完全統計,過渡期內順利通過註冊的植物藥在350種左右,但沒有一例中藥通過註冊,因此,從5月1日起未通過註冊的中藥將不得在歐盟市場上作為藥品銷售和使用。

報導引述歐洲中華醫藥研究發展中心主任林斌教授表示,沒有一種中藥順利通過註冊,背後的主要原因在於歐盟植物藥指令所設定的「門檻」過高,其中15年歐盟藥用史證明和高昂註冊成本是兩大障礙。當然,中醫藥界也應對自身努力不夠有所反思。

林斌解釋指出,中藥成規模地進入歐洲始於1990年代中後期,也就是說,直到過渡期結束的2011年前後才有部分中藥剛剛滿足在歐盟使用15年的要求。

據統計,目前能提供證明的中藥大約有100種,但還有一道障礙就是高昂的註冊費用,這讓不少中藥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望而卻步。

報導指出,註冊費用中最直接的一項就是植物藥中各種化學成分的檢測費用。由於中藥中的複方藥往往包含多種藥用植物,化學成分相當複雜,一種複方藥檢測費用約需40萬歐元。

更值得注意的是,要獲得註冊,相關企業生產線還必須通過歐盟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範認證,作為原料的藥用植物種植還必須通過歐盟植物藥種植質量管理規範認證。為通過這兩項認證,申報企業在改造生產線和確保藥用植物質量安全方面所花費的開銷將是一個更大數目,這對規模較小的企業來說幾乎無法承受。

放寬個體戶經營範圍

據中央社5月8日報導,大陸國務院近日公佈「個體工商戶條例」,放寬個體戶經營範圍,並自2011年11月1日起施行。

據大陸「中國經濟網」報導,新條例是對1987年的「城鄉個體工商戶管理暫行條例」進行修改,取消一些不適當的限制,為個體戶的發展提供更寬鬆的制度環境。

新修正條例取消對個體戶從業人員人數、申請設立個體戶的身分限制等限制,凡是有經營能力的公民都可以申請設立個體戶。

新修正條例還放寬個體戶的經營範圍,對個體戶實行平等市場准入、公平待遇原則,只要不是法規禁止進入的行業,都允許個體戶依法登記。

新修正條例也取消個體戶的管理費,並明訂地方各級政府應為個體戶提供資訊等服務,同時規定個體戶可以憑營業執照及稅務登記證明,依法在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開立帳戶,申請貸款。

大陸在改革開放後允許個體經濟發展,截至2010年底,個體戶達3,452.89萬戶,登記從業人員7,097.67萬人。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