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日本福島災變對我國核能安全議題之啟示

日本福島災變對我國核能安全議題之啟示

文/黃心華

福島電廠的核子災變發生至今已超過1個月,其中有關核電廠輻射外洩的危機已經逐漸平息,回顧事發當時許多聳動的核災傷亡預測,至今證明多是虛驚,且到現在為止,尚未有任何1人直接死於輻射外洩的傷害,但受損核電廠的機組周圍偶爾仍有輻射值飆高或是輻射污水造成鄰近水域污染的狀況,依舊引發國際高度關注與責難。

綜觀本次災變,並非因為核子反應爐本身的故障而引發,而是因為地震與海嘯的複合影響,導致核電廠的備援電力失效而造成反應爐無法正常冷卻,加上日本電力公司的民營化結構,無法及時做出報廢反應爐的明快決定而導致後續的連鎖災變。本次災變雖然未對台灣造成顯而立見的威脅,但相關事發的經過,可一定程度的為我國未來的災變預警機制提供相關的啟示,以下分成幾個主題進行探討。

應檢討電廠附屬設施的抗災能力與備援量能

近年的災害規模越來越大、許多當初設計時所採用的歷史資料,或許都已不能反應現在的極端氣候,或複合式災變的影響,因此在這樣一個面臨巨變的過渡時期,以現有的資源去補強最關鍵的弱點,才是能兼顧時效與可行性的方案。核能電廠的核島區域結構極為堅實,雖然台灣斷層密佈,全島各地皆有斷層通過,然目前的資料顯示,鄰近之斷層並不會引發足以摧毀核島區域的強震,但其附屬的設施則可能會受到天災的影響而喪失功能,進一步導致反應爐的功能異常。因此,現今要補強的重點,應該要特別注意附屬設施與營運線路的抗震補強。台灣的核電廠在緊急事故發生時,除了可透過外部供電支援冷卻設備運轉之外,尚有柴油發電機、燃氣渦輪發電以及重力式生水池的設計,以確保廠區供電異常時,仍能維持反應爐冷卻的機能,因此政府應當同步檢討核電廠附屬設施的抗災能力,並嚴肅檢討備援設施的實際運轉現況。以目前國內的社會輿論氛圍而言,單靠原能會自主式的核電廠體檢可能無法被朝野及社會大眾採信,盡快引進國際的第三方機構進行核安的體檢,可能較容易取信於國人。

檢討緊急處置機制與強化國軍核生化救災量能

本次日本福島核災會引發連串危機的結構性原因在於,主管福島電廠的公司為一民營機構,在維護企業利益的心態下,使之無法做出立即報廢反應爐而阻斷核子反應的明快決定,因此導致連串的意外事故,加上日本電廠的緊急供電系統過多仰賴外電(其他電廠)的供給,導致複合式的災變一旦發生,原本提供備援的外電無法順利供電,導致冷卻系統功能失效而引發災難。反觀我國台電公司之屬性與一般營利性質的私人企業不同,因此較有可能站在公眾的立場做出壯士斷腕的處置。原能會應鑑於本次日本福島核災的教訓,因應台灣地狹人稠的現況,擬定一套加嚴的緊急處置機制,並公諸於社會,方能於第一時間阻斷核子災變擴大的可能性。

有關疏散機制方面,若核一、核二廠的緊急疏散計畫範圍涵蓋10公里時,由於人口密度不高(多位於新北市之東北角沿海區域),應有足夠能力依計畫實施撤離,惟目前的疏散計畫受限於村里廣播系統尚未完全建置,故無法直接通知每一位民眾,仍須仰賴基層幹部與警方巡邏車的通報。若疏散範圍擴大為20公里時,則多已涵蓋台北市部分範圍,尤其核二廠的位置更加接近,疏散範圍將涵蓋台北市中心區,足見政府對於嚴重核安事故發生時的疏散計畫,需要在最短時間內評估、公布及演練。

台灣過去幾次的天然災害中,國軍部隊的投入,對於救災的效率及成效,都有極為顯著的貢獻。但我國國軍員額在歷次精進、精粹案的裁併之後,某些專業軍種的動員量能已被大幅刪減,尤其在工兵及化學兵的員額方面,政府應考慮適度增加上述軍種的人員及裝備量能,才能在災難發生前後得以立即投入動員。此外,我國化學兵的訓練主要是針對核生化作戰時的防護支援及清潔,是否足以應付核電廠事故或鄰近區(海)域的核子動力艦艇災變所需?也是在整軍備戰的過程中必須考量的國安課題。

核四議題應回歸理性而務實的討論

就實際現況而言,我國的核一、核二皆為運轉數十年的老機組,如果停建核四,那我國未來將面臨核一、核二不僅不能提前除役,且須被迫延期營運的壓力。就邏輯上而言,不趕緊換用「新車」,而繼續行駛30年的「舊車」,實在不是明智之舉。

依照我國2009年能源統計手冊揭露之訊息,目前就發電結構構而言,核能發電約佔18%,火力發電則佔77%,上述資訊表明,我國對於火力發電的依賴已經極為吃重,且由於我國高耗能產業耗用的電力佔去了總發電量大半。因此,在全球溫室效應的影響,以及國際減碳壓力的驅使下,我國若放棄核能發電,勢必要更加仰賴化石燃料作為發電的用途,進而導致我國產品的碳足跡標示數據喪失競爭力,不利於出口外銷。此外就我國能源安全而言,一旦海運線遭受截斷,核能發電將比火力發電能夠有更多的緩衝時間,亦是傳統火力發電廠無法取代的特性。長遠來看,若要達到非核家園的理念,則我國在產業政策上必須大幅進行調整,計畫性的減少高耗能產業的存在,如此方能降低對於發電容量的要求。

兩岸應在核能安全議題上攜手合作

福島核災發生後,基於氣流引導的方向,輻射塵多半朝向阿拉斯加或北美一帶擴散,目前依照國內專業單位的數據模擬,日本福島的輻射塵行進路線主要跨越北美,再經北歐上空,並於1週內完成環球一圈的擴散,因此對於北半球而言,皆有機會偵測到輻射值的波動,惟經過了全球的擴散,相關的輻射數值已被大幅稀釋,其微量等級已經逼近儀器的監測極限。

以中長期的觀點而言,若鄰近國家的核電廠發生跨國輻射外洩事故,我方應體認到,即使該區的核子災變被平息,但東亞地區(包括台灣)可能會被歐美等國進一步宣告為警戒區,屆時我國的旅遊市場、產品輸出、貨物安檢等手續,都有可能受到考驗,進而大幅衝擊我國經濟狀況!政府必須儘早因應。

尤其就大氣擴散條件來看,我國應當最重視大陸東南沿海一帶的核電安全,因為此一區域的核電廠一旦發生外洩事故,則大量的輻射物質亦被氣流導引朝向台灣,並且由於距離較近,因此能夠爭取的反應時間與緩衝空間時間皆較少。政府應利用兩岸會談的時機,儘早建立適當的協同聯繫與應變管道,將此一潛在威脅減至最小。

地震海嘯預警機制的建立和落實

目前被提及的預警系統可分為兩類,其一為簡訊通報系統,另外為海嘯預警系統(實際應為海底地震監測站,並結合海洋物理監測系統)。雖然外界批評簡訊系統的建構緩慢,但此一系統需要有前端的測站訊號、震源震度判定以及後端發送簡訊,之間的運作必須再三經過測試,由於環節眾多,建議政府不應躁進,否則到時候訊息發送錯誤,反造成恐慌與面臨嚴重的批判。在正式實施全面性的簡訊通報機制之前,對於攸關大眾生命、財產安全的高鐵、台鐵、捷運、航管、金融單位等專業機構,政府應列為首批通報的涵蓋對象,並思考如何能將預警訊號迅速轉換為有效的反應動作,使之能爭取黃金10秒進行減速、處置或啟動備援。

以我國現有的預警系統而言,主架構為海底地震觀測測站,但由於經費和技術問題,僅能於近岸地區設置測站,由於海底測站的離岸距離攸關未來所能爭取的預警時間,建議政府能重新考量時程,並投入更多的資源,爭取於更遠之處設立海底測站。但政府也要思考,發送簡訊後的10秒,應該教導民眾做哪些防護?我國的各項防災演習常常像是特技表演與淪為裝備展示,政府需帶頭把日常的演習與防災教育做好,並落實到每一位國民的工作、交通與家庭生活之中,從而建構簡訊預警系統才有實質意義。

綜和上列各項因素,以我國的能源結構而言,核能發電在短期而言可能仍是非常重要的選項。舉例而言,若現有核能電廠的一個機組停止運轉,若以火力發電替代,則我國必須付出的代價相當於每天必須加燒1.1億元的天然氣以供代替,在經濟(電費)考量上,民眾未必能接受。在風力發電方面,若以每座風機2MW來計算,若要替代核能,則需1萬2千組風機,需要約4千公里長度的條狀土地方能容納,並需耗費1.4兆元。另有關太陽能發電,以目前的技術能力而言,約需一整個新竹市的面積才能提供替換,以上的再生能源方案,尚必須靠天吃飯,一旦風力、陽光因素無法配合,則供電穩定性必然受阻,對於民生經濟絕對有極大的殺傷力。

因此在逐步走向非核家園的理念之前,社會各界仍需秉持理性態度討論我國未來能源政策與能源安全的議題,並顧及再生能源發展的實際現況與因應未來國際減碳的潮流與壓力。對於此一攸關國家發展與社會福祉的重大議題,期待各方都能以理性的態度務實面對。

(本文作者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副研究員;國立中央大學土木研究所博士)

(本文不代表本會立場)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