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退稅政策對中國大陸出口及經濟增長影響之實證研究
- 更新日期:109-09-02
出口退稅政策對中國大陸出口及經濟增長影響之實證研究
文/邱啟東
編者按:本文係上期讀者迴響「大陸的歷練(求學)積聚了工作成長的力量」作者邱啟東於取得蘇州大學經濟學博士畢業證書及學位證書之論文題目,本刊特向其邀稿供讀者參考。
概要
出口退稅是世界各國通常採用的一種旨在鼓勵出口公平競爭的稅收措施,也是中央實施宏觀調控的主要手段之一。中國大陸的出口退稅制度從1985年正式實施以來,在經歷了1994年稅制改革和近年來的完善之後,日益成為稅收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20多年的實踐證明:出口退稅對於鼓勵和擴大出口創匯、優化資源配置、推進企業成長發展、拉動國民經濟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出口退稅政策已成為包括中國大陸在內的大部分國家調節外貿進出口的重要手段。近年來,大陸的貿易順差居高不下,國際收支嚴重失衡,增大了人民幣升值壓力並加劇了國際貿易摩擦。“減順差、調結構”成為大陸對外貿易中亟待解決的熱點問題。作為一項重要的財政政策,政府多次對出口退稅率進行調整,而每次的調整都會對大陸出口額和經濟增長都有著重要的影響。
本文對出口退稅進行了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首先,闡述出口退稅的基礎理論及出口退稅應遵循的基本原則,為出口退稅制度的分析奠定了理論基礎。其次,對出口退稅政策進行了局部均衡(大國情形)及一般均衡分析,並從經濟學角度分析了出口退稅的實際作用,非中性特徵及出口退稅的經濟效應(總量分析和結構分析),進一步分析了出口退稅率與匯率的出口效應。再次,對中國大陸出口退稅的發展歷程及現行出口退稅制度的確立進行了較為全面的總結,分析了新政策出台的背景及出口退稅制度存在的主要問題,新政策對企業、稅收管理部門和中央地方財政的影響,並選取了五個具有代表性的國家,對其稅收制度與出口退稅制度進行了詳盡的分析,總結了出口退稅方面的國際經驗及對中國大陸的啟示。第四,分析了出口退稅對國內生產總值、出口商品結構、出口貿易方式、出口行業的影響。具體來說,對出口退稅額和出口額進行迴歸分析,得出出口退稅額與出口額是顯著相關的。第五,基於前述分析,從五個方面闡述如何構建大陸的目標出口退稅機制,提出了配套改革的方法和策略。
本文創新點
一、出口退稅的經濟學分析
(一)出口退稅經濟效應——總量分析
作為中性和非中性有機結合的出口退稅政策,可以成為一種調整整個國民經濟的相機抉擇的財政政策。那麼這種相機抉擇政策是通過什麼機制而發生作用的呢?我們從總量分析入手,出口退稅的總量經濟效應可以從下圖關係中得以闡述:
根據上圖可以得知:從總量上看,出口退稅率的提高,可以擴大國外淨需求,並通過乘數效應,帶動GDP的增長,GDP的增長又會提高政府財政收入,而政府財政收入的增加又可對出口退稅提供有力支持。
(二)出口退稅經濟效應——結構分析
(1)出口退稅對產業結構的影響:
出口退稅對產業結構的影響表現在對不同的產品確定不同的出口退稅率時,對這些產品相關產業的影響。
(2)出口退稅對地區經濟結構的影響:
出口退稅也會影響地區經濟結構。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1. 是地區經濟結構本身的不平衡;
2. 是各地區產業結構的不同,另外產品出口退稅率的不同也會影響地區經濟結構。
(3)出口退稅對中央和地方政府財政負擔結構的影響:
出口退稅主要是針對增值稅而言的,如果一國財政體制下,增值稅為中央和地方政府共用稅,中央財政這時並未拿到全部的增值稅稅收,而如果這時要求中央財政負擔全部退稅,則必然會對中央和地方財政負擔的結構發生影響。
二、出口退稅對出口影響的實證分析
(一)出口退稅政策對中國大陸出口增長的影響分析
為了測評出口退稅政策的實施促進了中國大陸的出口,本文對1980年——1996年大陸出口總值年度資料進行定量分析。中國大陸於1985年開始實施出口退稅政策,在1980—1996這段考察期,將1985年作為政策轉捩點,將考察期分為兩個時間段進行分析和比較,這樣以便分析出口退稅政策促進出口的影響。觀察出口總值序列,我們發現具有指數增長趨勢。
建立趨勢模型進行分析,在建模中忽略出口退稅政策變動的影響,把歷年的退稅政策看成一個整體,從退稅政策實施與否的角度研究退稅政策的效果。影響出口的因素有很多,在本模型中假設其他因素可以通過時間趨勢變數來體現,主要考慮出口退稅政策的作用,並用政策啞變數的係數來描述。因此,建立如下模型。
其中表示對年度出口總值取對數,t表示年度時間趨勢變數,D表示出口退稅政策的啞變數,在1980~1984年取0,在1985~1996年取1,模型中α、β分別代表政策實施前出口趨向的截距和斜率,γ代表政策實施後的斜率的變化程度,即β為政策實施前的年均出口指數增長率,β+γ為實施後的年均出口指數增長率,因此,當在γ統計上明顯大於零時,就證實出口退稅政策的實施對出口產生了積極影響。
從資料分析結果來看,各變數係數都顯著不為0,擬合效果比較好,殘差近似白雜訊,其他檢驗也已通過,這說明方程式有一定的解釋能力。考察模型係數, ,為明顯大於零,說明出口退稅政策的實施確實促進了大陸出口的有效增長。計算結果說明1985年至1996年,中國大陸出口的年均指數增長率為15.54%,其中來自出口退稅政策的貢獻為9.88%。
(二)出口退稅率的調整與出口增長率波動的關係
影響出口的政策性因素主要是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即利率、匯率和稅率,出口退稅則是財政政策影響出口的集中體現。從中國大陸出口退稅改革以來,出口退稅率和應退未退稅額比例的變化與自營出口額增幅變化的經驗資料分析來看,其間的對應關係往往是出口退稅率下調,出口欠退稅增加,則出口增幅就下降;反之,每當出口退稅率調高、退稅及時後出口又會相應增長。(見P.11頁右下圖)
中國大陸1993——2008年出口增長的四次波峰分別出現在1994年、1997年、2000年和2004年,而三次波谷分別出現在1996年、1998年和2001年,退稅政策變化的烙印分明顯。如1994年稅制改革實施出口退稅按徵稅率憑票全額退稅後,出口出現第一個高峰。1995年7月1日起陸續調低退稅率後,到1998年調高退稅率前出現低谷,其後又出現恢復性增長,到2000年出口增幅達到27.8%,1994年——1997年全國除單證未齊正常結轉退稅外,基本上沒有欠退稅。
但從1998年開始,因出口退稅計畫不足出現欠退稅的情況,此後欠出口退稅額因逐年累積,受退稅率和欠退稅的雙重影響,出口增幅出現回落。而到了2003年國家進行出口退稅改革,承諾“新帳不欠、老帳還清”,在這種刺激下2004年清退所有應退稅款後再次出現出口高幅度增長,當年增長率達到35.4%。2007年美國次債危機爆發後,中國大陸出口受到影響,即不斷調整出口退稅率,對不同行業的出口退稅率重新調整,在促進出口的同時調整產業結構。在次債危機的影響下,出口增長率變緩。
通過考察出口退稅率變動與出口增長率變動的關係,可相對直接反映了出口退稅政策與出口貿易的關係。從上圖可以直觀看出,出口退稅率變動與出口貿易變動大致呈現出正相關關係,即出口退稅率高或上調的年份出口增長就比較快,反之,出口增長率就較慢。當然,出口變動比出口退稅變動要劇烈得多,表明出口退稅只是影響出口貿易增長的因素之一。
(三)對出口商品結構的影響
通過相關資料分析表明:表明初級產品出口和工業製成品出口都受到中國大陸GDP、世界GDP、人民幣匯率和出口退稅的影響。
從下表可以看出,出口製成品與初級產品比例達到10:1,與改革開放初期0.85:1相比,有了明顯的改善,出口產品結構也得到了進一步優化。實踐證明,出口退稅制度有力的促進了大陸出口商品結構的優化,對中國大陸產業結構的調整起著重要的作用。
從圖2可以看出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有大幅增長,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增長標誌著出口貿易產品結構的優化和外貿效益的提高。
(四)出口退稅政策對中國大陸經濟增長的影響
根據宏觀經濟學原理,國內生產總值構成可用下式表示:
Y=C+I+G+NX
(其中Y表示國民收入,C代表消費,I代表投資,G為政府支出,NX為淨出口額)。
可見進出口貿易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出口增量增加時淨出口必然增加。假定進口增量一定,而且淨出口增加還會帶動國內生產總值以貿易乘數成倍增加。伴隨著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財稅收入也會增加,而財稅收入的增加又為政府運用出口退稅手段促進出口貿易增長提供了有力支持。由此可見,出口退稅、出口貿易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一種辯證關係。當然,這還會涉及到出口退稅率的適度確定問題。具體地說,出口貿易對於經濟增長的作用表現為以下幾點,擴大企業市場、促進生產力發展,可以為經濟增長積累必要的外匯資金。
淨出口增加可以帶動國內經濟的增長,出口退稅又是對出口貿易的有力支持。如圖3中, 過程1中淨出口增長帶動國民經濟增長,而且GDP是以“貿易乘數”倍增長。國民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稅收收入的增加,表現在過程2中。國家財政稅收收入的增長,可以更好地貫徹實施出口退稅政策,支持出口貿易,而出口退稅政策的貫徹又促進了出口,這樣就增加了淨出口。我們可以在上述過程看出,出口退稅、出口貿易、國民經濟、稅收收入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
結語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陸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出口作為大陸經濟增長的“三架馬車”之一,在中國大陸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出口退稅政策作為大陸的一項宏觀經濟政策,對於鼓勵和擴大出口創匯、優化資源配置、推進企業成長發展、拉動國民經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目前中國大陸連年出口貿易順差擴大,導致外匯儲備激增,貿易摩擦加大,大陸政府將出口退稅政策作為調整出口產品結構和貿易差額的工具。大陸為了保障經濟的平穩發展,維穩出口經濟,連續多次調整出口退稅率,在出口退稅率接連上調的過程中,有關部門期望通過稅收槓桿擴大出口的政策意圖非常明確。出口退稅作為一項本應屬於中性的貿易政策,卻承載著過多的調控政策目標。
出口退稅是稅制的一部分,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形勢背景下,大陸或為平衡國際收支,或為優化產業結構、穩定匯率等不同的目的,對出口退稅政策一直不斷調整。本文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對出口退稅政策的基本理論基礎、中國大陸出口退稅政策發展歷程,2004年出口退稅政策改革的背景、內容以及改革對中國大陸企業、稅務管理部門、中央地方財政的影響等方面進行了分析,現存的問題及成因,並對中國大陸出口退稅目的機制的構建提出了建議,並深入探討了出口退稅對大陸的出口貿易及經濟增長的相關性。本文搜集了1985-2008年出口退稅和相關經濟資料,分別對出口退稅、出口貿易、行業影響及經濟增長進行了實證分析。從對資料進行回歸分析的結果來看,出口退稅與出口貿易、經濟增長呈顯著的正向相關關係,模型的擬合效果很好,說明了出口退稅對中國大陸的出口確實有很好的促進作用,促進了中國大陸的經濟增長。出口退稅率的調整對於優化產業結構有著促進作用,也對出口貿易方式和出口產品結構產生優化作用。
出口退稅政策的調整對於國民經濟的影響是廣泛的,涉及國民經濟的各個方面,比如出口退稅政策改革後中央地方之間的稅負分擔機制,出口退稅率的調整對中央、地方財政收入的影響,出口退稅政策的經濟效率,出口退稅政策調整對外貿出口影響的地區差異,出口退稅政策對不同地區的影響。這些方面都可以作為後續研究的內容。
(本文作者為江蘇弘潤光電科技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本文不代表本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