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愛心「劉爸爸」~專訪山東臨沂台商協會榮譽會長劉竹承

  • 更新日期:109-09-02

愛心「劉爸爸」~專訪山東臨沂台商協會榮譽會長劉竹承

文/林安妮


大陸富豪陳光標來台高調行善,一度在台灣各界引發正、反兩極看法。在大陸台商圈中,則有一位低調行善者,在過年前經大陸國台辦主任王毅投書媒體,因此曝光善行,這位台商即是山東臨沂台商協會榮譽會長劉竹承。

行善多年不欲人知

提到陳光標的高調行善,外表與彌勒佛樣貌有些相似的劉竹承也笑了,但他說,「他是真正的富豪,我不過是窮人中的富翁,我的斤兩,自己知道。」劉竹承在山東低調行善10多年,直到在今年農曆年前,因王毅投書大陸「兩岸關係」雜誌,外界才得知有這麼一位愛心台商,行善多年不欲人知。

王毅在書信裡提及,他先前收到山東省昌邑市外國語學校一位青年教師趙香玉寫來的一封信。在信裡,趙老師講述了一位台商與134名大陸孩子之間的感人故事。10多年來,劉竹承持之以恆,在山東累計資助了134位大陸貧困學子,幫助這些辛苦向學的學子渡過難關,完成學業。

成長經歷 發心助人

提起這段10多年持之以恆的向善故事,劉竹承娓娓道來他的行善歷程。劉竹承小時候因為父母早一步離開人世,他自幼讀書、長大,都是靠親戚朋友接濟、幫忙,「沒有他們的幫忙,就沒有今天的我,等到我到山東發展,眼見這些與我有類似背景的貧苦小孩,自然就觸動同情心了。」

 劉竹承的行善歷程是量力而為,走到那裡開工廠,就不忘看看當地是否有些特別貧困的學生需要幫忙,「一開始是自己看報紙或看電視,只要發現有需要幫助的學生,我就直接到學校去拜訪校長。」劉竹承表示。

劉竹承是在1997年前往山東經商,一開始是在當地飼養櫻桃谷鴨,再將鴨肉銷往日本。除鴨肉發展再到生產飼料、種雞、種鴨等,從一家工廠做起,發展迄今已有12家工廠,現在一天可產出100萬隻谷鴨,堪稱當地的農業大戶。

愛吃北京烤鴨的人,一定對櫻桃谷鴨不陌生,櫻桃谷鴨是英國櫻桃谷公司的王牌產品,迄今遠銷61個國家和地區,因肉質鮮美、柔嫩,深富全球消費者喜愛,在1984年時,櫻桃谷公司還榮獲英國女王頒發「出口成就獎」。櫻桃谷鴨從鴨苗到成鴨時間,約40天,大陸是在1980年代起,開始引入這種超級鴨,大陸知名的全聚德亦使用此品種。

畜養事業 倒吃甘蔗

劉竹承說,他在山東生產種雞、種鴨後,就把孵化的工作交給當地的農民,等到鴨子長成42天後,再向農民買回鴨子,「在北京的櫻桃谷鴨多是圈養、填鴨,鴨子不運動的;不過,在山東養的鴨則是放任跑跳,滋味各有千秋。」

劉竹承提起自家事業,臉上一陣子喜悅,但說故事的同時,彷彿也回到他剛剛到山東的那一年。劉竹承苦笑,他在山東發展的第一年,就把自己的本錢全燒光了,「當時剛到山東,還沒準備蓋工廠,主要是收購當地一家國營事業的產品,再外銷出口。」起初生意還算平順,可惜後來遇到當地同業削價競爭,公司就慢慢浮現虧損,但他還是拿出台灣人愛拚才會贏的精神,三更半夜還忙著公務,這等敬業精神,讓他的上游供應商相當感佩。

他笑說,上游供應商是由當地政府出資,他們一開始發現合作買貨的人都已經52歲了,有些吃驚,因為50歲在當地算是高齡,都已經要退休了,但這位52歲的歐吉桑工作起來就像拚命三郎,對方感動之餘,主動提出願意調降合約價5%,沒多久,對方甚至還同意讓他暫時賒帳人民幣70萬元,讓他事業有機會一步步走穩。

櫻桃谷鴨大王 低調行善十餘年

取之於斯、用於斯,劉竹承在事業上獲得合作方的大力支持,就在他的事業逐步穩定後,他也開始支持當地的貧困學生與老人。而那位在過年前提筆寫信給王毅的趙老師,即是劉竹承曾經一路資助過的貧困學生。

趙香玉在寫給王毅的信中表示,2006年,她在魯東大學讀大三,她的妹妹也才剛進入魯東大學念書。不料,當時她們的父親被診斷出罹患頜下腺癌,因為沒有錢,只能在鎮上的小醫院做手術。就在此時,她們的母親也被診斷出得了肺癌,不久便撒手人寰,奶奶受不了打擊,便很快也離她們而去。

那年暑假開學後,為了不耽誤學業,同時照顧病中的父親,趙香玉姊妹倆就把臥病在床的父親接過來,在學校後面的樹林裡租了一間小屋,開始父女3人相依為命的日子。儘管有很多熱心人士幫助,但父親最後還是永遠離開她們。

「劉爸爸」團圓餐 孩子視如己出

上學還是輟學?就在趙家姐妹幾近絕望時,「劉爸爸」趕到趙家,「劉爸爸」拍著姐妹倆的肩膀說:「孩子,別擔心,好好的讀書,學費問題不用擔心,以後的學費、生活費我給你們負責,直到大學畢業。」

這位「劉爸爸」就是劉竹承了。每年,劉爸爸都會與他的「孩子們」趁著寒暑假開學前,一起聚會享受「團圓餐」。劉竹承說,選這兩次是有原因的,一是趁著開學前,關心孩子上學期的成績,叮囑孩子們要繼續用功;二來也親手把學費、生活費親手交給孩子們。

劉竹承表示,在大陸需要幫助的人實在太多了,這些孩子有不少人太窮困了。他回憶起有一回,他帶著豬肉與白米到一戶貧窮人家探望,孩子的母親一看見他手上的豬肉就哭了,理由是這個家實在太窮了,已經3年不曾吃到豬肉了。

低調行善 無分老小

從事鴨桃谷鴨買賣的劉竹承,也兼賣鴨的副產品:羽絨。他說,山東有不少貧苦的老人家,冬天到了居然是睡在冰上的,他猶記得有一回濟貧,他親手把羽絨服送給老人家時,不少人都是當場掉眼淚,原因是這輩子從來都沒穿過又輕又保暖的羽絨服。

劉竹承行善向來保持低調,在王毅投書媒體後,還是他的親戚朋友拿著剪報告訴他,他才赫然發現自己不小心變成「名人」了。在大陸工作一晃15年,劉竹承依舊秉持台灣人打拚向上精神,在山東開拓出一片天地來。劉竹承的工作繁忙,不過,閒暇之餘,若是讀起「孩子們」寫給他的信,他的內心就能立刻升起一股暖流,支撐他繼續打拚下去。

愛心推己及人 把愛傳出去

劉竹承多知道所協助134位學子的名字,也經常感動於「孩子們」的貼心。在這1百多個孩子中,讓他最感動的是,「愛心是可以散播的」;在劉爸爸的感召下,這些長期受資助的學子也開始自己的愛心旅程,有的人常到孤兒院、老人院當義工,也有人參加愛心組織,孩子們的善心常讓劉竹承感動不已。

劉竹承提及有一位名叫「王志偉」的北京清華大學學生,王志偉出生山東貧困農家,長期接受資助,才得以一路念到大學,有一年,王志偉在團圓聚餐後,偷偷塞了一封信給劉竹承,打開一看,才發現平時寡言的他,在信中表露對劉爸爸的萬般感謝,他提到自己現在一年可以領到清華大學人民幣6,000元的獎學金,加上家鄉的「大棚蔬菜」今年收成不錯,他懇求劉竹承將花在他身上的資助,轉給更需要幫助的人。

王志偉的這般大度、寬慈,讓劉竹承相當感動。因為劉竹承是長年支持這些孩子的所有教育費和生活費,不少孩子一年可領到人民幣1.3萬元的資助,但王志偉在自己有能力後,願意靠自己力量唸書,也讓劉竹承安忍不住稱讚,這個孩子將來一定是大有可為。

劉竹承低調行善10多年,從來不因公司年年是否賺大錢,而中斷對孩子們的資助。問起他的義行是否喚起身旁更多台商朋友,也把行善當成「事業」在經營?他尷尬地說,比較少啦,但有沒做好事,自己最知道,他從來也不需要別人給評價,或是去評價別人。

愛心綿延 喜傳千里

隨著劉竹承的事業越做越大,他發的「願」也跟著壯大。今年他才剛從當地政府手中,拿到一塊1百畝的土地,準備拿來做養老院,劉竹承指出,這項慈善工作是在他的大陸發跡地:昌邑來做,讓他特別覺得有意義,「未來我會在此收容100位孤苦老人,醫療則是由當地政府提供,讓愛心不停地滋生、綿延。」

現實生活中,劉竹承則有一個寶貝女兒跟在他身邊一起工作,他笑說,只要我公司在的一天,就一定要行善,以後女兒若要接班,也得把慈善事業繼續做下去,不能中斷。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