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台商經營與活動

整理/玹 聿



兩岸智慧財產權優先權主張  正式受理

據經濟日報11月23日報導,海峽兩岸的商標、專利註冊「優先權」自11月22日起正式受理;專家建議,企業或民眾考慮申請地要以台灣或大陸為主時,應考量費用、申請時間、策略布局等因素,但單就時間而言,台灣還是比大陸快許多。

大陸工商總局表示,受理台灣地區商標註冊申請人提出的「優先權」申請,其第一次申請的日期,可追溯到2010年9月12日。台灣地區申請人,自商標在台灣地區第一次提出商標註冊申請日起6個月內,又在大陸工商總局商標局,就同一商標在相同商品上,提出商標註冊申請的,可要求「優先權」。

台一國際專利商標事務所總經理江丕群表示,這是為落實第五次江陳會所簽署的「海峽兩岸智慧財產權保護合作協議」,兩岸主管機關同步實行的接軌措施。他解釋,巴黎公約規定,商標或專利,一般採先申請主義,誰先申請,就屬於誰,也就是「優先權」的概念,講的是「時間上」的優先權。

以台一的商標為例,假設7月30日向經濟部智財局提出申請,申請後6個月內,例如11月22日,又針對相同的商品,向大陸的工商總局商標局提出申請,就可享有以「7 月30日」而非11月22日作為申請日的優先認定權利。好處是,假設大陸有人在8月20日,也申請相同商標,在「優先權」保護下,已在台灣優先提出申請者,就可享有時間上往前認定的好處。

江丕群說,商標的優先權是第一次提出申請後6個月內有效,專利部分,新式樣也是6個月內有效,另外兩種:新型與發明的有效期更長,均有12個月。

兩岸的商標、專利均適用巴黎公約精神,對個人或企業為利多,不必為擔心被捷足先登,而得多花錢,趕著同時在兩地都要申請註冊。儘管如此,江丕群說,兩岸目前商標或專利的註冊費用與核准時間不同,企業或個人仍須多做功課,並搭配企業本身營運布局,再選擇以台灣或大陸為註冊地。

以商標註冊為例,大陸規定10種商品以內,規費人民幣1,000元(約新台幣4,600元),每超過一個加計一定金額;台灣則是20個商品內要新台幣3,000元,21到60個要5,000 元,61個以上要9,000元。時間方面,台灣從申請到核准,一般要8個月;大陸要2年多,這些都是申請人可多加比較之處。

大陸匯率物價夾擊  影響台商經營

據中央社11月12日報導,大陸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大陸10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與去年同期相比上漲4.4%,再創今年以來新高。專家分析,物價上漲壓力不僅來自於食品價格的上漲,美國量化寬鬆政策以及原物料價格的上漲,都是這波物價上漲的推動力。

大陸10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衝破4%,節節高漲的物價衝擊台資企業經營,加上匯率的波動,台商們紛紛表示,目前必須講究策略、步步為營。

推升這波物價主因之一為食品價格不斷上漲。上海台商協會榮譽會長,也是上海龍鳳食品集團創始人葉惠德說,食物原料成本漲勢驚人,以糯米為例,與去年相比,到今年10月,價格漲了約80%,糖價也比去年同期貴了2倍以上。葉惠德表示,原物料價格上漲與匯率息息相關,在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波動、熱錢不斷湧進的情況下,經營成本也跟著上升。

此外,物價上漲後,員工收入跟不上物價水平,緊接著就會要求加薪。多種因素夾擊下,公司經營策略不得不小心講究,例如降低促銷力度、減少折扣。葉惠德無奈地說,經營環境變得困難,台資企業只有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以龍鳳為例,降低原料成本是方法之一,但是現在客戶若想拿到好價錢,都會被要求付現金。   

大陸年底前提出台商土地問題解決辦法

據中央社、聯合報、旺報11月6日報導,大陸台商的土地用地爭議問題,將有解決的曙光。大陸國台辦協調局局長劉建中表示,大陸國土資源部去年推出「關於加強涉台土地問題投訴調處工作指導意見的通知」後,在今年底以前,將針對台商土地問題提出解決辦法,確保台商土地產權。

劉建中表示,大陸台商土地使用問題,案件要依個案、歷史不同狀況作分類。他強調,儘管台商的問題無法百分之百獲得解決,只要依法、合法的問題,大多數能獲得處理。他說,大陸國土資源部近期頒布「解決涉台土地的若干指導意見」,即針對需要解決的問題所提出的方案。同時,國台辦也將在年底和國土資源部召開「關於貫徹落實涉台土地指導意見」座談會,就台商土地問題進行專題研究,由大陸相關主管部門提出解決辦法,逐步推動個案解決。劉建中說,只要是依法、合法的問題,台商的土地問題大多能獲得解決;他強調,將按歷史問題,一案一議逐一解決。

另外,台企聯智庫召集人葉宏燈表示,未來智庫也將針對台商權益保障問題及影響台商經營的急迫性政策問題,進行搜集、彙整及研究。包括涉及台商人身安全、土地產權等台商權益保障問題,以及制訂與修改「台灣同胞投資保護法施行細則」、「勞動合同法」部分不適用的條款。

工總向大陸國台辦提出「投資經營環境建言」

據經濟日報、聯合報11月5日報導,為解決台商在大陸經營所面臨的問題,全國工業總會理事長陳武雄、秘書長蔡練生和多位理監事會成員在北京與大陸國台辦主任王毅及大陸副總理王岐山會面,並當面提出工總日前發布的「大陸投資經營環境之建言」白皮書。

蔡練生表示,工總對大陸政府提43項建議,內容涵蓋投資、金融、稅務、勞工等台商所關切的議題。對於台商在大陸經營所面臨的種種問題,大陸國台辦主任王毅表示,將協調國台辦經濟局和協調局、工總和台企聯等三方籌組工作團隊,落實處理台商關切的問題及爭議。至於台商關注的土地問題和人身安全,王毅表示,大陸國土資源部已針對土地徵收補償問題進行全面檢討;國台辦也和海關等部門協調,若扣留台商,必須在24小時內通知台商家屬。

針對白皮書中有關「提升大陸各地台辦位階」的提議,王毅也回應說,大陸幅員廣大,各地所處的內外環境不同、地方領導的作法也互異。各地台商協會和台辦可透過溝通協調,讓當地領導瞭解台商的重要性。王毅強調,台辦是台商的褓姆,雖然大陸沿海省區的台辦位階較高、內陸相對低,但台辦對台商是可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蔡練生說,未來除了籌組工作小組解決台商問題外,明年開始將與台企聯合作編製「台商白皮書」,將更廣泛收集台商經營所面臨的問題,提供做為大陸官方施政建言,並確保台商在大陸的權益。

台商城建稅、教育費 12月開徵

據聯合報11月20日報導,從12月1日起,大陸將對台、外資企業徵收「城市維護建設稅」和「教育費附加」。自此,外資將和大陸內資企業在稅率成本上,站在同一起跑點上。

    過去30年來,大陸以「市場換技術」,提升經濟發展,因而給予外企一些「超國民待遇」。但大陸國務院近日下發一紙「關於統一內外資企業和個人城市維護建設稅和教育費附加制度的通知」,正式結束優惠外資的年代。

   「通知」指出,12月起,對在大陸的外商投資企業、外國企業及外籍個人徵收城市維護建設稅(城建稅)和教育費。大陸國務院表明,「這是為了進一步統一稅制、公平稅負,創造平等競爭的外部環境」而制訂的。大陸財政部也指出,大陸若繼續實行內外有別的稅費制度,將會加劇內外資企業之間的不公平競爭,不利於提高內資企業的競爭力。因而,對外資企業徵收城市維護建設稅和教育費,有利於為各類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的稅費環境。此前,城建稅和教育費都只由大陸內資企業負擔,並未向外資企業徵收。

廣州台商協會會長程豐原說,多數廣州台商都已知道這件事情。目前內外資已在25%的營業所得稅取得統一,未來新增加的稅費也一律適用各行業,不分製造業或服務業。對於成本增加的衝擊,台商也只能接受。

大陸限電措施  影響台商企業生產

據旺報11月1日報導,大陸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表示,受到季節與可能出現異常天氣等因素影響,不排除於大陸西南、華中等個別地區在今年冬天至明年春天,採取時段性限電,對當地台商將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特別是小型、耗能產業,甚至恐會有一波退出潮。

對此限電措施,多數台商認為,從今年開始,大陸已為了節能減排而進行限電,各地區、不同行業的限電狀態都不同,若是幅度不大,還可以購買發電設備來因應,雖然增加成本,但至少還撐得過去;但幅度大的,如安徽省規定限電50%以上,限電情況嚴重,等於許多產業是被逼停工1到3個月,大型企業資金還可以調度,但小型企業資金就很難調度,最後可能被迫轉移生產地,甚至停業。

從今年第3季度後半段開始,河北、浙江等多個省開始對鋼鐵等高能耗行業進行拉閘限電,並相應減少項目開工,大陸十一長假結束後,山東、河南及安徽等省市相繼限電限產,其中山東濟南地區部分鋼廠自10月15日起每月停產7天,3個月累計停產20天,減產幅度普遍在30%,個別達50%。

台泥副總黃健強表示,他們接到的限電令會持續到今年年底,只希望這樣的情況不會延續到明年春天,畢竟明年的情勢誰也說不準。不過今年廣西被限25%的正常用電量、江蘇減10%的幅度下,大型企業可以因此協調停爐檢修來因應缺電的問題,而在供給量減少的狀況下,產品價格上漲,多少也回補了產能的損失。黃健強也分析,由此可看出大陸政策對於節能減排的決心,所以各地政府與企業也都有預期心理做好節能減碳,不會像今年這樣「趕進度」的狀況,對產業轉型也是正面幫助。

兩岸部分航線聯營   服務台商及眷屬

 據中央社11月1日報導,中華航空與長榮航空均表示,將與大陸南方航空和中國航空集團合作兩岸航線共用班號聯營,增加旅客班機選擇的便利性,開啟兩岸航空界合作新頁。

華航宣布旗下華航、華信公司,即日起與中國南方航空共用班號,聯營包括桃園往返上海浦東、廣州、深圳、鄭州、長沙及瀋陽航線。

長榮也宣布旗下長榮、立榮航空與大陸中國航空集團所屬的中國國際、深圳航空,聯營桃園往返北京、天津、上海浦東、杭州、深圳、重慶及松山往返上海虹橋航線;此外,11月底大陸中航集團所屬山東航空桃園往返青島航線也會加入聯營。

華航、長榮與大陸的航空公司共用班號聯營兩岸航線後,往返兩岸航線的旅客及台商行程安排將更彈性、便利,同時兩岸航空公司也能擴大營運範圍、增加獲利,共創雙贏。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