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大陸「十二五規劃」對兩岸經貿的影響

文/李孟洲


大陸的「十二五規劃」明年就要「開局」實行。這是新一期的5年規劃,將一直實行到2015年。就此,中共第十七屆中央委員五次全體會議(五中全會)於10月中通過相關政策建議,交由政府部門據以研擬全套規劃方案,預定在明年3月大陸的全國人大、政協「兩會」上,正式通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文件,作為未來5年中國大陸經濟社會發展的藍圖。這就是「十二五規劃」的形成背景。

從海峽兩岸的層面來看,該「十二五規劃」研擬之時,兩岸簽署了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雙方正要逐步深化經濟交流合作機制,以追求彼此互補對接、互利雙贏的境界。因此,兩岸人士看大陸的「十二五」,會特別關注它對兩岸經貿的影響,這也是本文的論述重點。

從「十一五」看「十二五」

關於「十二五規劃」的內涵,筆者要先提自己的經驗,即5年前採訪「兩會」討論及通過上一個「十一五規劃」的過程。當時已感受到,這種五年規劃的內容特色,足可形容為「鉅細糜遺」。其中除表述政策原則外,還提出了工程項目名稱、產業類項、產品細目等具體資料,並首次採用「專欄」格式來鋪陳這些資料,讓人一目暸然且感覺實用。由此看「十二五規劃」,預料明年3月「兩會」通過的相關文件,內文也會保持「十一五」的風格。

其實大陸實行5年規劃已經有50幾年的經驗,自1953年開始實行「一五」後,一直接續推出,到今天仍在持續中。其間僅在「文革」期間出現兩年的「空窗期」。還有,此種規劃的名稱原本叫「計劃」,直到「十一五」才改成「規劃」。這也反映了大陸體制從「計劃經濟」轉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無論如何,每一期的5年規劃,都植根於當時大陸整體的經濟社會具體實況,更據此展現了大陸政府未來5年的相關施政方針。另個角度看,它也是未來5年大陸整體經濟社會資源的「分配架構」與「投入方向」,所以工商界可將它視為未來五年大陸投資經營環境的「基本材料」。

「十二五」勢必會與兩岸經貿聯結

即將實施的「十二五」,正逢上大陸剛登上「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寶座,其總體經濟能量充沛,足以使其在未來5年打造全新的經濟社會建構。但是,多年來高速發展的結果,卻也留下很多後遺症,如貧富差距拉大、環境污染、資源浪費、地區發展失衡等。這些問題,也要由「十二五」來加以解決。現在海內外都在看,大陸當局如何通過該規劃,來達到大陸經濟社會結構的「創新」、「轉型」、「提升」。

大陸這套嶄新的經濟社會發展政策方針,對兩岸經貿最具有影響力的部份,當是「加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因為,新的發展方式,會對台灣釋出很多商機,同時也會引進台灣的各項優勢商品、產業技術、管理方法、商業模式,來協助提振大陸的生產效率,並改進行銷網絡。

嚴格說來,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是一種改變大陸整體經濟社會生態的「綜合性作為」,基本上屬於大陸的內政。但由於其中的核心事項為「調整經濟結構」,牽涉產業改造升級、市場導向調整、各地區建設分工發展等具體工作,所以它和兩岸經貿體系必然會發生堅實的「有機聯繫」關係。此一關係將主要表現在下列幾個方面:

第一,大陸消費內需市場將主導下一階段的兩岸經貿。

根據「十二五規劃」,大陸消費內需市場將在未來5年內,崛起成為大陸GDP(國內生產毛額)增長的主導力量。換言之,近年來扮演「增長發動機」角色的「出口」、「投資」,份量會相對降低。在這種情況下,大陸內銷,尤其是最終消費用產品的內銷,會成為中外廠商在大陸投資經營的主題。而它更會成為主導兩岸經貿的因素,因為兩岸已簽署ECFA,台灣廠商必會全力搶攻大陸消費內需市場的份額,蔚成兩岸經貿的「重頭戲」。

第二,技術合作創新將成為兩岸經貿的「新亮點」。

大陸在未來的「十二五期間」,將非常強調「科技自主創新」,意在以自主的科技力量,掌握生產鏈的「制高點」,以改變過去「為外人打工」、「只能賺取加工費」的產銷模式。在此一政策方針下,大陸將積極研發實用性的「自有知識產權」,作為下一波產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來源。而在這方面具有「先發優勢」的台灣,將成為大陸政府優先爭取的合作對象。雙方技術合作的熱門類項,將是節能環保、新世代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這些都是大陸未來的新興戰略產業,也與台灣將發展的新興關鍵產業範疇有很大的交集。若兩岸溝通良好,雙方可望在這些方面,研發出共同享有知識產權的一批新創技術,並擁有共同的技術標準。這是以往兩岸經貿領域鮮見的合作型態。

第三,台商投資將顯著「分散化」與「多元化」。

大陸的「十二五規劃」非常強調縮短地區經濟發展差距,也要大力解決城鄉發展失衡的問題。這將全面改變台外商在大陸的投資經營布局。其中,台商投資的分布,將從以往的高度集中於沿海,轉而「四面出擊」,即向內陸的四面八方進行「分流」,而逐步呈現出「分散」的樣態。預料內陸幾個中心城市及其週邊地區,如武漢、成都、重慶、西安等,5年後的台商投資規模,將和沿海的上海、蘇州、深圳、廣州、東莞、廈門等傳統的台商投資重鎮相去不遠。而另方面,未來台商經營的種類,因契合內需市場的需要,將比現在多元化。總的來說,那將是「農工商並舉」、「內銷盛於外銷」的樣態。

第四,「海西」與台灣的經貿關係發展是重要指標。

在2006年「兩會」通過的「十一五規劃」中,首次納列「支持海峽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之表述。這是「海峽西岸經濟區(海西)」之首度列入「五年規劃」文件。預料在2011年「兩會」通過的「十二五規劃」全套文件中,關於「海西」的表述內容會進一步擴大、深化,以發展「海西」和台灣的經貿對接互補關係。然而,由於「十二五規劃」會並行重視ECFA架構下兩岸雙方的全方位交流關係,加以該規劃對大陸各地區經濟發展,採行「不偏不倚」的全面均衡發展政策,所以「海西」在未來兩岸經貿大局中所佔的份量如何,是很重要的觀察指標。

「十二五」對兩岸經貿帶來之壓力

以上所列的四項,都是屬於「積極性」的發展方向。然而,基於「事物總有兩面」的思維,應該看出,大陸的「十二五規劃」對兩岸經貿也會帶來一些壓力,亟待雙方一起面對,並加以克服。

其中最令人關切的是,在「十二五規劃」的「包容性增長」政策理念下,未來5年大陸當局的施政,勢必高度關注最大多數人民的福利,但台商們卻也不免擔心,其工資支出可能因此而快速增長,以及相關的社會福利保險支出也可能水漲船高,而額外升高其經營壓力。未來的5年,對台商來說,是和大陸整體一樣面對的「轉型升級熱戰期」,他們正需要投入資金,進行企業自身的改造與調整,當然會希望在大陸用工成本的調升幅度與速度合情合理,不要因人為的政策導引而出現背離經濟實質的脫序現象。這方面主要寄望於大陸當局妥善的協調安排。

其次,未來兩岸加強經貿對接合作的情況下,台灣與大陸的分工模式也難保不會發生爭議。如雙方究竟是「水平分工」或是「垂直分工」,也就是「兩方都有高端生產」,或是「一方高端生產,另一方中低端生產」。這問題在未來一定會很突出,兩岸雙方當局對此勢必要未雨綢繆。

兩岸知識產權等問題應予關注

不論兩岸雙方如何分工,將來總會出現一個「知識產權歸屬」的問題。緣起於目前台灣有很多產業技術,是來自美國、日本、歐洲。在這樣的基礎上,將來台灣和大陸雙方擴大產業對接合作,就不免引起知識產權糾紛,也就是會有歐美日部份廠家出面,對台灣將其技術拿去和大陸合作量產之事表示異議。這方面的根本解決之道,是台灣的強化技術移轉管理,及兩岸雙方加速研發「共同擁有智財權」的新技術。

還有,由於台商大陸投資向四面八方分流,將來台灣和大陸的經貿關係結構也會有大幅度的變化。其中最重要的是,以往台商「自我配套」、「自我循環」的生態,將會顯著調整。如在蘇州(昆山)、東莞兩大台商投資基地上,以前台商自己組成生產鏈,其中有一部份和台灣的生產體系緊密連繫,也就是有部份的生產用資材來自台灣。但在將來,台商分散到大陸的五湖四海,以前的「台灣特色」生產鏈就很難維持,必需轉而加強與大陸當地廠商的配套關係。在這種情況下,大陸台商與台商之間、大陸台商與台灣本土廠商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也會弱化。這是否會衝擊台灣在兩岸經貿發展潮流中的「利基」,值得台灣當局深入加以思考。

兩岸應尋求經濟合作模式共創雙贏

總而言之,大陸的「十二五規劃」必然會改變大陸整體的經濟產業生態,也會對大陸台商經營與兩岸經貿活動帶來新的契機,但該規劃也會對兩岸雙方的總體經濟互動生態帶來一些新的問題。對此,兩岸當局可以通過彼此的協調溝通,發揮「揚長避短」的效果。建議兩岸雙方的有關部門或經濟智庫,可就大陸十二五規劃與兩岸經貿發展」之議題進行研討。無論如何,其目的無非在爭取於大陸「十二五期間」內,實現兩岸最佳的經濟合作模式,創造雙方最大的共同利益。

(作者為投資中國信息網社長、陸委會台商張老師、海基會台商財經法律顧問)

(本文不代表本會立場)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