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ECFA對台灣企業產業升級轉型之影響

ECFA對台灣企業產業升級轉型之影響
第五次「江陳會談」已於2010年6月29日於大陸重慶簽署ECFA,自此兩岸經貿邁入一個嶄新階段與挑戰。自2009年起政府投注大量心力推動兩岸簽署ECFA,期間朝野歷經多番論戰、產官學界更是熱烈討論,許多民間團體亦表達對於ECFA的態度與意見,本文著眼於ECFA所帶來的契機與轉機,提出對台灣企業轉型升級之建議。


一、ECFA對升級轉型之助益

在民間諸多意見與紛擾之際,政府認為簽署ECFA雖然不是萬靈丹,無法解決台灣所有問題,但至少可讓台灣產業與產品,與其他國家處於公平競爭的環境。至於開放市場也不是壞事,反而能讓產業升級,競爭力更強,盼此刻台灣能抓住機會,奠定未來黃金10年的基礎。


海基會江丙坤董事長指出ECFA簽訂後,台灣在大陸與東協有公平競爭機會,比日韓捷足先登。且台灣有地理、文化、空間、效率、市場和投資6項優勢,對升級轉型或達到亞太經貿樞紐、台商營運中心,是很好的機會。國家經濟發展持續不斷轉型,越早國際化、自由化的國家,競爭力越強,這是鐵律。但是國家要推動自由化,部分民眾可能受到衝擊而不太願意,不過,經濟發展要持續不斷面臨外來壓力而升級轉型,可以升級轉型成功就有機會。台灣經濟每10至20年面臨一個關卡,要看政府能否決心推出讓經濟升級政策。事實上,2002年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開放市場、降低關稅,工業產品關稅平均降低45%,農業平均降36%,衝擊之大歷來罕見。但台灣努力順利轉型成功,去年貿易量近5000億美元。經濟不斷升級轉型,一個關卡是一個機會。


有部分人提出ECFA將衝擊弱勢產業,而抗拒ECFA的簽署,但如此不但台灣的弱勢產業無法生存下去,而台灣賴以發展的高科技產品也會被拖累,這絕對不是台灣經濟應該走的道路,因產業過度保護缺乏競爭,將永遠沒有辦法成為世界一流企業,「溺愛的孩子永遠長不大」就是這個道理。


二、ECFA對台灣高科技產業的影響

台灣最受矚目的明星產業主要為資訊電子業,但資訊電子產業能創造就業的機會有限,利潤也不能被廣大的社會給分享。ECFA 為其他產業帶來新的契機,一方面可搶攻中國大陸內銷市場,另一方面則是把台灣定位成全球營運總部,藉此重新思考經營布局。以早期收穫的清單來說,製造業的部分不但可緩解台灣在大陸市場面臨的東協產品競爭威脅,並且提供優勢產業相較日韓產品搶占市場商機。藉由ECFA的簽訂,若能繼續努力與其他國家簽訂 FTA,在高科技產業方面,可以台灣科技的優越研發和創新能力,做為外商進入大陸市場的媒介,一則可吸引台商回流,二則可吸引其他外商來台投資,創造台灣另一波經濟成長的高潮。


ECFA帶來貨品互免關稅,乍看之下對早已布局大陸的台商受益不大,但實質上卻產生影響如下:

(一)增加升級轉型的籌碼:從台灣進口部分原物料可免關稅,並擴大台灣商品在大陸的銷售範圍,企業經營成本可藉此降低,增加其升級轉型的籌碼。

(二)風險分散:不少台商鑒於中國製造產品經常被歐美國家列入反傾銷名單,或是考量國際間的品質標準、大陸境內的用電問題等,使大陸台商開始慎重考慮風險議題,逐漸有生產區位分散的意識。

(三)強調「台灣製造」:由於產品打上「台灣製造」比「中國製造」更有價值,因而可以把產品製造中的部分比例轉為「台灣製造」,使產品價格有所差異。除可將大陸製好的半成品運回台灣進行後段加工,也可分散大陸投資風險。

(四)回台採購:大陸台商採購來源將因ECFA有新的選擇,特別是工具機械、汽車零組件等,ECFA的零關稅誘因,將導致某些產品回台灣採購比在大陸採購還便宜的情形,將有助於台灣產業的發展。


三、ECFA對傳統產業的衝擊與轉型升級

回顧ECFA簽署過程中,台灣弱勢產業例如毛巾業、傳統農業的反對聲浪最為強烈。然而簽署ECFA既不是拯救台灣經濟的萬靈丹,那麼也不會是壓垮台灣弱勢產業的最後一根稻草。台灣已進入開發國家之列,勞力密集型的傳統產業,必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逐漸被淘汰。台灣的弱勢產業,如農業,反而轉型升級,開創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以下以二個產業說明傳統產業的轉型與升級:


(一)以傳統農業為例:傳統農業是一個低附加價值的產業,且台灣土地面積小,水資源珍貴,並不適合發展傳統農業,未來一旦開放大陸農產品進口,勢必衝擊台灣農業。因此今日的農業有些已逐漸轉往精緻農業、種植高附價值作物發展,藉由研發工作的持續投入,拉大與國際競爭者的距離,方能建立台灣農業的持久競爭力。尤其台灣農業耕作培育技術領先國際,更可藉此設立農業研究中心、積極培育產業人才以強化台灣農業技術的全球地位。台灣的蓮霧、香蕉、釋迦等,甚至是稻米,現在也發展出小包裝、添加營養、甚至發展出有機米,如台東池上的優質米價格成長許多,為農民增加許多收入。


(二)以紡織產業為例:傳統的毛巾業與成衣業面臨大陸製造的廉價商品競爭,也因將產品出口大陸關稅過高,而面臨兩難的困境。不過也因為在困難的經營環境下汰弱留強,體質好的企業能因而走出價格競爭外的另一條康莊大道,部分毛巾業者將所生產的毛巾產品提升到禮品層次,將毛巾做成蛋糕、卡通人物等可愛造型,一躍從製造業成為文化創意產業,這就是台灣人的智慧,可以生產高附加價值的產品,而服飾業者則走向風格設計,讓產品的競爭不再侷限於價格。而今雖在ECFA早收清單上,羅列了紡織產品共有136項,雖有助於台灣品質優良的紡織產品出口到大陸,但是業者仍應繼續轉型升級以跳脫價格成本之思考經營模式,方能持續擁有國際競爭力。


四、結論

雖然「汰弱留強」是生態學-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與產業競爭不變的定律。但政府的角色仍必須協助產業進行創新與轉型升級,目前經濟部研擬完成「產業創新條例」配套措施,包含鼓勵企業進行研發、人才培訓可享投資抵減優惠或補貼,協助企業進行體質改造,全面升級。歐洲商務學院(EBS)最新的創新報告指出,台灣創新能力在全球排名第13,亞洲排名第2。因此,台灣政府應該思考如何運用或鼓勵企業之創意與創新精神,在ECFA簽署的緩衝期,協助弱勢產業轉型升級,化危機為轉機。此外,政府應針對兩岸的產業佈局進行規劃,不論是科技產業、傳統產業、服務業或農業,運用ECFA促進台商與外商在台設置研究發展中心、建立台灣科技島的世界地位。目前特別是可針對早收清單項目,建立利用調降關稅契機在台灣從事高附加價值的營運模式。對台灣業者而言,目前可努力的方向有:


(一)善加利用政府輔導政策,積極轉型提升產業與產品的附加價值。


(二)朝向內容消費領域發展。在地農產品、傳統伴手禮、文創產品等,都屬於內容消費產品的領域。讓台灣的產品不僅具有差異化的特色,更可以形塑產品的優越性,打造出足以與外來產品競爭的優勢。


(三)建立自有品牌在大陸和國際市場的能見度。未來應透過品牌建立與再造,打響品牌知名度與提升品牌形象。


最重要的是,企業必須體認到經營環境將持續改變,今日的競爭力不代表未來的競爭力。藉由ECFA的簽定,台灣企業得以獲得比韓國、日本等他國企業更為優越的經營條件,然這將不是永久,因此企業持續地轉型升級將是一條無止境的路,也唯有如此才能在國際市場上永續經營。既然全球化與區域經濟整合的大趨勢台灣無法改變,就唯有發揮台灣人的智慧與精神,勇敢去面對它。而我政府亦應全力協助這些今天被稱為弱勢的產業,轉型成為明天的優勢產業。


ECFA的簽訂,使兩岸分工從零和賽局,變成更細膩的企業分工與全球布局思考,邁向雙贏的合作。故簽訂ECFA後,台商除了尋找升級轉型的方法與管道,也可以重新思考企業布局,如何利用兩岸的零關稅,同時運用台灣與大陸的優勢,提升企業的全球競爭力。台灣人的精神,就是在面對國際經濟情勢的客觀變遷,不怕競爭,找出自己的出路。面對全球化與區域經濟整合的挑戰,台灣沒有閉關自守的本錢,唯有勇敢面對,與大陸簽署最有利於台灣經濟發展的ECFA內容,創造台灣經濟轉型升級的契機。由於國際經濟景氣已經漸漸復甦,可以預期大陸出口也將復甦,將可帶動兩岸貿易的成長。期待兩岸政策持續鬆綁,有助於兩岸經濟資源雙向流動,促使台灣企業能站上世界舞台,也藉由企業的持續轉型升級,確保台灣企業的全球競爭力。


(本文作者林震岩係中原大學企管系教授,邱雅萍、李雨師係中原大學企管系助理教授)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