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東明不鏽鋼製品

大陸不鏽鋼螺絲第一名

東明不鏽鋼製品

文/林安妮


透過網路搜尋引擎GOOGLE找尋有關台商「東明不鏽鋼製品」的相關資料,赫然發現,這是一家不常在兩岸媒體曝光的公司,要瞭解東明,只得上東明的官方網站一探究竟,而這家經常在鎂光燈之外的台商,卻是大陸不鏽鋼螺絲市場上,市占率排名第一的企業,更重要的是,東明擁有市場定價權。

「千萬不要把這家公司理解為一家螺絲製造廠,」擔任東明財務顧問多年的上海富蘭德林事業群總經理劉芳榮如是說。劉芳榮在大陸輔導的企業中沒有一家公司如東明一樣,把製造業當成服務業來經營。

劉芳榮打趣說,剛開始擔任東明的財務顧問時,有一回特別拜訪東明位在浙江嘉興的工廠,一看真是傻眼了,「這家公司是行業內的領頭羊,其他業者的不鏽鋼螺絲,都是先看東明怎麼定價,再往下減少幾趴,但東明的辦公室有夠樸實,就是幾套舊沙發,跟富麗堂皇完全沾不上邊。」

從劉芳榮對東明辦公室的形容,似乎可為何以東明擁有堅強的實力,但卻又長年隱藏在鎂光燈之外,找到些許原因。

從高雄到浙江嘉興的螺絲世家

東明從事的是「緊固件」行業,緊固件指的就是,螺帽、螺栓、螺絲等五金零件。緊固件大量被使用在各種不同領域,例如汽車工業、建築業或電子電器工業,此外,民生常用的外露燈飾緊固件,也是用途之一。

東明不鏽鋼製品的創辦人是董事長蔡清東,15年前,他看到了台商登陸投資熱,憑著1989年遠赴馬來西亞投資設廠的經驗與勇氣,蔡清東也加入了當時逐鹿中原的行列。當年的東明,已在全球不鏽鋼螺絲市場上,占有數一數二的地位,但危機感使然,他也從高雄來到大陸市場試探水溫。

當時最讓蔡清東心動的投資地是上海,不過一想到不鏽鋼行業的特性,在上海大都會發展並不適合,但又考慮到要以上海港作出口港,想來想去,就只有兩條路,一是往北到蘇州,二是往南到嘉興,最後蔡清東決定落腳嘉興。

據說,當時的嘉興多是不毛之地,蔡清東當年就是穿著雨鞋,頂著細雨,一路坐船到嘉興現址,而東明現在幾萬坪廠房,當時還是一片泥濘,不過,現在已經是一座深具規模的現代化廠房。

這幾年,蔡清東已經將經營公司的重擔交棒兒子蔡弘泉,與蔡弘泉相識7、8年之久的劉芳榮笑說,「蔡家是螺絲世家,蔡弘泉從小看著父親作螺絲,而且一年到頭,常常拿著一卡皮箱出國跑訂單,自然而然地也對螺絲有一種特殊感情,長大從美國念書回來,他也很認命地就接班了。」

非單純螺絲製造廠 而是緊固件通路商

66年次的蔡弘泉是在他26歲那年,就接下東明總經理的位子。他說,最早東明到嘉興投資時,多是作外銷,再交貨給海外的大客戶,外銷比例高達8、9成,「當時很多台商到大陸,都作製造業,通路在當時候的中國大陸還不流行,也沒有成熟的通路可言,一開始,東明摸不著頭緒,也是悶著頭作螺絲好多年。」

他表示,螺絲作久了也發現,螺絲作得再怎麼好,也是交給其他海外貿易商,或是經銷商。經銷商能夠要求工廠獨家供應,自己卻可以跟很多工廠下單,東明變成只是在作代工,幫別人賺錢,還得看人臉色,根本無法提升附加價值。

蔡清東父子左思右想,眼見大陸內需市場也漸漸發達起來,不如轉型作通路,把製造業當成是服務業來經營,由此不僅有機會接觸到緊固件的真正消費者,還能靠著提升緊固件的附加價值,來賺到較高的毛利。

蔡弘泉說,緊固件行業可以作到全自動,以東明現在的規模,專門投入緊固件製造的工人,只有100人,但是布建在通路的業務人員數,卻高達300人。為了把製造業當成服務業經營,東明不止是製作緊固件,還可以幫客戶作包裝、配送,至於偌大的廠房,也成為客戶的倉庫,形同在自家廠地幫客戶作庫存。

劉芳榮分析,製作螺絲沒有秘訣,螺絲因為用途廣泛,所以統統都要作成標準件。一旦大家作的東西都一樣,就很難作出差異化來,一旦差異化作不出來,就很容易引發價格戰,「明明作得要死要活,但毛利卻是微薄得讓人傷心。」

大手筆投資物流、ERP 外銷分散風險一起受惠

看過東明嘉興廠的人,經常會被東明的廠區規模與設計給嚇了一跳。因為這家立志把製造業當成服務業來經營的台商,每年都大舉投資物流設備、倉儲管理,同時還導入甲骨文(Oracle)的ERP管理系統,讓母公司能追得到分布在大陸各地的31家分公司。

東明第一家專門分銷母公司產品的分公司,約是10年前在無錫設立,爾後隨著東明有計畫的布局,目前東明的31家分公司,有三分之一設在長三角,三分之一設在華南,另外三分之一則在華北以及其他地區。蔡弘泉笑說,北至瀋陽、西到重慶、西安,一些大陸的主要城市,都找得到東明的通路。

15年前,東明產品的外銷比例高達8、9成,爾後東明逐步轉作內銷與通路,內銷比例便逐步提升,去年,東明的內銷比例高達7成5到8成,也因為受惠於內銷比重較高,這一兩年全球經濟雖受國際金融海嘯影響,不過,東明整體的營收卻絲毫不受影響,繼續倍增。

蔡弘泉說,東明這10年來,努力作通路,由此也意外造成海外客戶結構跟著變化。他說,以前多是作海外單一大客戶,根據訂單要求來作生產,但是現在因為要作內銷、幫客戶作庫存,使得東明產量可以放大,而且品項繁多,「以往海外中小客戶都要透過海外的大貿易商來下單,但現在可以直接向東明下單,對客戶來說,節省了一層費用支出,對東明來說,海外訂單來源多樣化,也有助提高利潤與分散風險。」

東明作通路 定位、人才、帳款是三大關鍵

製造業者布建通路不同於餐飲業者展店,後者可以發下豪語,一年要在大陸展店數十家、上百家,但是製造業者開設分公司,速度卻無法過快,必須非常審慎評估每個城市的潛力,再決定是否設立分銷點。

10年來,東明在全大陸布建了31家分公司,今年還計畫要再新增兩家分公司。蔡弘泉表示,作通路的好處是,空間很大,「不只可以賣自家產品,以後還可考慮代理其他公司產品」,好處雖多,但打通路過程卻很辛苦。

他坦言,東明作通路作了10年,但感覺順手卻是這2、3年的事,其中,定位、人才與帳款收付,是東明面對最關鍵的三大考驗。

以定位來說,東明最早作的是外銷生意,定位很單純,就是按照幾個單一海外大客戶的訂單要求作生產,但是作內銷,可能面臨客戶者眾的問題,例如,到底是要直接接觸最終使用者,或是以中間大盤商作為主要的觸眾群體。

蔡弘泉說,客戶定位不同,採取的行銷、通路策略也會不同,目前東明是以各地的大盤商作為主要接觸客群,少部分則是銷往終端用戶,定位定準了,分銷策略也就跟著明朗了。

在應收帳款部分,過去不少台商最頭痛的就是,大陸徵信機制發展還不夠成熟,很多台商把貨放出去,但面臨款收不回來的窘境。東明除了慎選客戶外,也透過專業的制度、專人把關,避免呆帳發生。

客戶定位與帳款收放問題,可以透過專業與成熟的公司管理制度來控管,但是大陸人員流動過高、過快,卻是一個根深柢固的問題,每每也讓東明相當困擾。

蔡弘泉表示,很多業務員在公司學會銷售手法後,就跳槽到其他公司,甚至是自己自立門戶當老闆。人員流動過快,公司很難阻擋,但如果不解決,卻可能牽制了公司設立分銷點的速度,東明提出的作法是,繼續加大培訓力道。

回台上市 東明追求更好的公司治理

蔡清東在2003年交棒給蔡弘泉,自己退居幕後,他笑說,「不用怕我失業,我還有很多工作可以做。」蔡弘泉說,父親有種創業性格,靜不下來,到處去挖掘有發展空間的事業。

與蔡家父子熟識的財務顧問劉芳榮也說,蔡家兩代領導人個性不同,蔡清東是權威型領導,蔡弘泉則重溝通,風格不同,但對公司管理一樣認真、精確,這也是東明何以能作到大陸市場第一的關鍵。

今年東明已敲定要回台上市,蔡清東父子異口同聲說,自己沒有特別的想法,單純是從永續經營的角度來想,「回台上市就像是到另一個池子試試看,更多人監督你,失敗因子會比較少,做錯事的機率也小。」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