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兩岸經濟協議之經濟戰略意義與政策建議

兩岸經濟協議之經濟戰略意義與政策建議

文/莊奕琦

台商自1980年代末期起即開始到中國大陸投資和貿易往來,期間雖然我政府自1996年起採取嚴格管制的戒急用忍,及往後的「積極管理、有效開放」或「積極開放、有效管理」政策,終究無法阻擋市場的力量,兩岸產業垂直分工是造成兩岸緊密經貿關係的市場趨動力。依經濟部投審會統計至2009年12月台灣至中國大陸累計投資總額達827億美元,按陸委會估計同一時期累計貿易總額更高達8,540億美元。兩岸高度垂直分工的產業最為明顯的包括電子零組件製造業、紡織業、化學材料製造業、石油及煤製品製造業等。至2002年起中國大陸已是我國最大的貿易伙伴,2008年占我國總出口比重(不含香港)28.94%,貿易順差425.9億美元。談市場國際化當然首先必須先正視兩岸的經貿關係及構思台灣的全球經濟發展策略。台灣因屬小型開放經濟體,市場規模有限,惟有賴廣大的世界市場才能深化我們生產的比較利益,過去如此,於今尤甚,戰後五十的發展經驗更證實國際化是台灣經濟發展的最高指導原則。

兩岸簽署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對台灣經濟發展的重要意涵為:一方面使兩岸經貿正常化與制度化,除了保障台商的權益和強化兩岸產業的專業化分工外,更要擴大台灣與中國大陸的技術差距,並利用大陸廣大的內需市場創造台灣的長期競爭優勢;另一方面更應將ECFA視為台灣加入東亞區域經濟整合與全球布局的重要策略。任何的自由貿易協定的結果必然有得利者與損失者,惟利大於弊,但損失者必須受到補償與安頓,政府責無旁貸。然而為了後代子孫與台灣的永續發展,必須承當損失的代價應事先與民眾溝通讓其瞭解,相信必可取得全民共識並讓政策的阻力降至最低。

為使兩岸簽署經濟合作協議符合台灣長遠利益並達到雙贏結果,建議我政府應有以下作法:

一、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應儘快先簽,惟不排除退場機制,再細談內容並尋求國內共識。一方面展現雙方誠意與象徵兩岸關係的改善,另一方面可爭取時效與其他國家洽簽經濟合作。ECFA只是一個架構協議,無非是一些經濟合作基本項目勾勒,細目還要經雙方冗長的談判和同意,不必過於泛政治化。先簽訂過渡或架構協定,再依據WTO規定,分階段到位的FTA模式,原則上可在10年(甚至允許更長)內逐步完成關稅、服務貿易開放與投資保障等個別協定之談判,因非一次綜合性到位,民眾大可不必恐慌,政府會從談判中爭取台灣的最大利益。

二、ECFA沒有大陸勞工來台問題。兩岸簽署的ECFA只是FTA的一種,主要為降低彼此的貿易障礙使兩岸經貿正常化與制度化,並非為兩岸共同市場(common market),故沒有勞動跨界移動的問題,自沒有陸勞替代本國勞工造成國內高失業率的問題。

三、兩岸簽署ECFA後台灣應推動與其他國家洽簽類似之自由貿易協議,若中國大陸阻撓台灣與其他國家洽簽ECFA,不但曝露其對台統戰的兩手伎倆為台灣民心所厭惡,更重要的是此舉將使台灣有被邊緣化之虞,此並不符合美國的利益亦危害亞洲的區域安全與穩定,故美、日及其他亞洲國家必不會坐視,從而會與台灣簽定FTA。至於東南亞國協為確保其東亞經濟整合的ASEAN Plus主導軸心(hub)地位,在兩岸ECFA之後更應該儘快和台灣洽簽FTA以免淪為邊陲(spoke)。既然結果如此,則從賽局理論,兩岸最佳的雙贏聶氏均衡解(Nash equilibrium)即是雙方樂見台灣與其他國家簽署ECFA。

四、短期間宜利用早收清單因應潛在威脅和創造產業發展空間。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的內容不外乎協定的目標、商品貿易、服務貿易、投資保障、自由化的進程、早期收穫清單、爭端解決機制、退場機制等。其中早期收穫清單,因ASEAN+3對台灣衝擊最大(中國大陸和東協為台灣主要出口市場,而韓國為台灣最大競爭對手),應以受威脅最大或最具發展潛力的產業或產品做優先考量項目,包括石化業、機械業、汽車零組件業、服務業。

五、配合兩岸既有分工模式與中國大陸擴大內需政策下對台灣最具發展潛力的產業,給予適當發展環境。目前有關兩岸合作推動高科技產品標準檢測、驗證的部分,台灣與中國大陸雙方已有初步共識。過去台商生產的產品,尤其部分高科技產品,因使用其他國家的標準,廠商必須支付不少權利金。若兩岸合作,可共同推動訂定產業或技術標準,進而拓展至全世界讓其他國家追隨,將可大幅提高產業競爭力。除此之外,兩岸訂定產品共同標準的另一個好處,可以防止不合規格標準的仿冒或黑心產品進入市場,也可以保障台商自有品牌產品的市場競爭優勢,避免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六、 中國大陸過往在食品安全衛生的信用紀錄不良,尤其近年來查驗中國大陸進口食品所發現的高風險項目,主要有漂白劑、人工甘味料、防腐劑、殘留農藥及動物用藥。政府將來應執行嚴格的食品安全衛生檢驗,一方面可保障台灣人民的健康,另一方面提升合法的台灣產品市場競爭力,避免非法或劣質的中國大陸產品魚目混珠的不當競爭,強化台灣產品的質量競爭優勢。

總之,中國大陸已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第二大出口國,開發中國家最大對外直接投資接收國,多數先進國家均在中國大陸進行投資與貿易。後全球金融危機時代,中國大陸將由世界工廠逐漸轉變為消費市場,此提供給同文同種具語言與文化優勢並長期在中國大陸發展的台商絕佳的發展機會,結合製造業和服務業、大廠商帶中小企業,從發展自創品牌到下游的配銷通路形成完整供應鏈,提高生產的附加價值,以中國大陸市場為腹地,進而布局進軍世界市場。ECFA是一張入場券,也是台灣拓展國際經貿空間的敲門磚,簽署後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我朝野雙方應捐棄成見,尋求共識共同努力為台灣找出一條永續發展的道路。

(本文作者為政治大學經濟學系莊奕琦特聘教授)(本文係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刊立場)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