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陸「兩會」看2010兩岸經貿政策動向
- 更新日期:109-09-01
從大陸「兩會」看2010兩岸經貿政策動向
文/李孟洲
2010年大陸全國人大、政協「兩會」,於3月上旬在北京舉行。筆者去該會現場作採訪,特別關注了會中所透出的兩岸經貿政策動向。對這方面最重要的發現是,大陸當局今年的兩岸經貿政策布局,主軸是商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即一般通稱的「ECFA」。然而,除此之外,大陸當局也作了全方位的政策配套,涉及支持大陸台商、推動陸資入台、深化產業合作、加強民眾交流等。總的來看,大陸當局這方面的政策思維,應是「ECFA帶頭,兩岸經貿全面大對接」。
從「兩會」看兩岸經貿政策,最重要的觀察點,是大陸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發表的「政府工作報告」。該長篇報告的口頭發表場合,是3月5日上午9時的人大會議開幕式,媒體記者則提前1小時拿到文本。台灣各家媒體記者拿到時,莫不「先睹為快」其中表述今年兩岸關係政策方針的段落。而且,很多人先從裡面搜尋ECFA的相關論述。果然,在該段落的中間部份,發現了這樣的語句:「通過商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促進互利共贏,建立具有兩岸特色的經濟合作機制。」
ECFA的政策布局已完備
這是一種「高度概括」的原則性表述方式。其中的關鍵詞有4,分別為:「框架協議」、「互利共贏」、「兩岸特色」、「合作機制」。這應是大陸方面今年推動兩岸經濟合作的4大方針。其中的「兩岸特色」,最具有深意,因它所描述的,是兩岸雙方一種特殊的聯繫關係。而這樣的關係,在世界上並無前例可循。其將來如何去型塑,端視兩岸雙方未來的互動與協商態勢。當然,它也包涵了溫家寶稍早在另一場合提出的「對台讓利」之說。至於將來大陸如何對台讓利,也勢必要取決於雙方對話後所達成的共識。
事實上,溫家寶「政府工作報告」中的對台部份,還有不少內容是屬於「ECFA的關聯論述」。諸如:
第一,表述兩岸經貿交流的階段演進。即說明了雙方正在從「經濟關係正常化」階段,邁向「經濟合作制度化」。而眾所週知,ECFA就是該「制度化」的最大表徵。
第二,列舉兩岸經貿交流的重點類項。其包括密切兩岸金融交往、深化產業合作、支持在大陸的台資企業發展、維護台胞合法權益、鼓勵有條件的大陸企業赴台投資等。其實這些都是未來兩岸ECFA文本內容所要涉及的主要類項。如其中的「維護台胞合法權益」,就牽涉我方廠商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及大陸台商商業糾紛的妥善調處等,剛好也都是我方當局刻正大力推動的項目。另外一項「支持海峽西岸經濟區先行先試」的表述,其與ECFA的關係究竟如何,尚待探討。
第三,說明兩岸經貿交流之外的「並行類項」。就是表明兩岸雙方交流內容的多元性。除了要發展經貿交流之外,還要推動文化教育交流,共同弘揚中華文化,加強兩岸民眾交流,加強兩岸社會各界交流等。這些都是兩岸經貿交流的「並行」、「相互搭配」之類項。
第四,描述兩岸交流合作的未來願景。即指出兩岸經貿等各項交流的追求目標,在於使兩岸雙方「共同分享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成果」,並「進一步凝聚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共識」。其中,「共同分享」的概念,特別值得重視。
今年年中簽署的可能性很大
上述之報告內容,實為本次「兩會」討論兩岸關係政策方針的張本。所以,全國人大發言人李肇星、全國政協發言人趙啟正,在被問到兩岸關係相關問題時,也都以上述內容為「口徑」。其中,李肇星對於兩岸商簽ECFA之事,有更具體的表示。他說,關於這件事,兩岸雙方已在台中的四次江陳會中,作成原則性決定,且若今年雙方談得好,則下次的五次會上就可以簽署。李肇星雖未斬釘截鐵說五次江陳會一定會簽署ECFA,但他的語意屬正面、積極。筆者現場聽完他的談話,自己當下有了一個心得:「五次江陳會上簽署ECFA的可能性,已顯著高於不簽的可能性」。這可說是本次「兩會」所確認並呈現出來的兩岸新局。
江陳會的大陸方主角,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陳雲林,是本次「兩會」的重要成員之一,因他現在同時擔任全國政協港澳台委員會主任。他在本次「兩會」會期中經由新華社專訪,陳述了今年兩岸海協、海基兩會商談的兩大規劃,第一就是推動ECFA商談,並爭取盡早就此及「早期收穫」達成一致共識。第二是進行文化、教育、衛生、新聞等議題之商談,研究商簽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協議。除此之外,陳雲林在會上也回應台灣媒體採訪,認為兩岸應會在今年年中簽署ECFA,並表示雙方將在近期內儘快安排五次江陳會,以積極促成ECFA的簽署。
而本次與會的一般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們,對這方面的看法又是如何?筆者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隨機訪問了10幾位代表或委員,幾乎所有受訪者都對兩岸經濟合作前景,表示相當樂觀。其中大約有半數人士,還主張兩岸經濟合作的腳步要加快,以早日實現兩岸經濟的充分互補互利。倒是有兩位與台灣作過經貿業務「交手」者,言談較為平穩。他們不約而同地說,兩岸經濟合作的推動過程中,總會碰到這樣那樣的問題,需要雙方耐心地去合力加以解決,所以,人們不能不切實際地直覺此事會一切順利,但從長遠來看,兩岸經濟合作之事一定會逐步往前發展,而且,發展的空間很大。這樣的講法,顯然比較「實事求是」。
兩岸合作也有助大陸經濟轉型
另外還有一份「兩會文件」,也是觀察兩岸經貿政策動向的重要參考資料,就是大陸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表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報告。該報告中有這樣的一段話:「抓住歷史機遇,積極推動兩岸經濟文化合作與交流,擴大兩岸直接三通,支持海峽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這段話表明了,大陸整體經建規劃,與兩岸關係事務兩者之間,有一定的「交集」。
總的看來,這次「兩會」中關於兩岸經貿事項,「新聞高潮」是在會期最後的「總理記者會」。在該會上,大陸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回應台灣記者提問時,說明了兩岸商簽ECFA的三大原則,包括平等協商、互利雙贏、彼此照顧對方的關切。他另外明確表示「通過關稅減免、早期收穫來對台灣讓利」,「關心台灣中小企業和廣大基層民眾的利益」,「要做出讓台灣農民放心的事情」等。而在說明大陸為何要這麼做時,溫家寶用了一句感性十足的話:「因為我們是兄弟」。這句話立刻成為海內外的新聞熱點。而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句話似乎也為今年兩岸雙方的經濟合作協商,定了「基調」。
由於政策面已顯現出高度的積極性,所以今年兩岸雙方的相關協商,理當是「順水推舟」,成效可期。而目前除了「政策面」外,另有一項推動兩岸經濟合作的重要因素,來自於「經濟基本面」,也就是大陸「調整經濟結構」的需要,給兩岸經濟合作帶來很大的施展空間。台灣的資源,可以有效幫助大陸經濟的轉型與升級,成為後者的重要助力。從這個角度看,兩岸經濟合作,並非是台灣一面倒地求助於大陸,而是雙方之間具有一定的「互助」關係。台灣幫助大陸調整經濟結構,大陸幫助台灣拓展大陸內銷市場。雙方進而可合作研發創新,創造出新世代產品。這是兩岸經濟合作最高價值之所在。
今年「兩會」最重要的議題,就在於大陸經濟結構之如何調整。該議題的份量,比對台政策議題要「顯赫」得太多。與會代表、委員們費了很多心力,討論「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經濟結構」的政策布局與實行方法。因大陸經受這一波國際金融海嘯的衝擊後,證明其總體經濟發展方針必需全面改弦更轍。其實該議題裡面,也蘊藏著未來兩岸經濟合作的契機,與台商大陸經營的商機。
高科技與服務業有利於台商
根據「兩會」文件所述,今年大陸調整經濟結構的政策方針,有部份早已明朗化,如擴大居民消費、推進新農村建設等。此外,更值得注意的是,大陸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本次的「政府工作報告」,用了8個字來表述整套政策運作的預期效應,就是「創新驅動,內生增長」。而為了達到這樣的目標,該報告列舉了6大落實方向,分別是:一、振興重點產業。二、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三、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四、發展服務業。五、節能減排。六、協調區域經濟發展。
從台商的角度來看,這6大方向,幾乎都有他們發揮的空間。尤其是其中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因屬高科技產業範疇,台商憑著較優異的「高科技產業化」能力,將是大陸業者歡迎的合作對象。其次,服務業方面,台商在大陸因具有「同文同種」的優勢,也比其他外商更有發展條件。還有,節能減排方面,台商現時已在大陸的相關市場順利「卡位」,包括工程設計、技術移轉、設備提供等層面,台商的表現都相對活躍,其發展勢頭堪稱良好。
而大陸商務部在「兩會」期間發出的一份文件,也足以作為台商未來的商機線索。這份以「推動商務工作又好又快發展」為主題的文件,闡述了當前的擴大消費內需政策方針,其中除表明要繼續實行「家電、汽車下鄉及換新」政策外,並提出了「流通現代化」,及「以流通來引導及促進消費」的新策略。這對積極開拓大陸內銷流通渠道的台商們來說,是個利多消息。
所以,從大陸「兩會」看兩岸經貿政策動向,顯然不能單看對台政策論述的部份,而應該放大視野,進一步看大陸整體經濟動向。後者所蘊含的商機要素,堪稱為兩岸經濟合作的「基礎建構」。對此,如果我方能積極加以掌握,並將其作為兩岸雙方協商的重要參據,則未來形成的兩岸經濟合作機制,將更加貼近兩岸「互利雙贏」的理想境界。
(本文作者為投資中國信息網社長、陸委會台商張老師、海基會台商財經法律顧問)
(本文不代表本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