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宏觀新局下之台商大陸發展策略

 文/羅懷家



根據中華徵信所於去(2009)年11月公布的「2009台灣地區大型集團企業研究」分析指出,受到金融海嘯的影響,2008年台灣100大集團的整體表現欠佳,獲利總額由2007年的1兆2,262億元下滑到3,881億元,大幅衰退了68.35%,但100大集團之大陸獲利占集團獲利總比重卻較2007年成長一倍。以食品業為例,頂新味全集團及統一企業集團兩家食品企業集團,目前礦泉水及方便麵兩項產品占大陸市場的份額都超過50%;世界電子50強中,台灣廠商2008年有5家上榜,到2009年已增為8家,分別為英業達、廣達、緯創、宏碁、華碩、鴻海、台積電、仁寶,台灣資訊硬體產品包括筆記型電腦等12項產品生產佔有率已獨占世界鰲頭,數位相機等4項產品居世界第二。顯示兩岸經貿交流與合作對兩岸有利,且企業得到很大的發展。

一、兩岸產業交流現況

根據全球透視(Global Insight)機構於2009年12月預估,全年受到國際金融海嘯影響,世界經濟將衰退2.0%,出口及進口成長率分別衰退23.0%及23.2%。由於台灣是以出口帶動成長,經濟成長衰退2.4%,進出口各衰退約2成。然而中國大陸在擴大內需帶動下,經濟繼續成長8.7%,進出口則衰退約1成。在此總體經濟情勢下,兩岸經貿發展原本應會有更大的衰退,但由於兩岸關係的大幅改善,在此階段發揮重要和緩作用。包括歷次江陳會推動的兩岸直航、陸客來台觀光及陸資來台投資等協議簽署並在兩岸當局推動下,成果顯著。

有兩件事特別值得提的是大陸海貿會推動的3次採購團與江蘇等主要省分來台採購,以及經濟部推動的「逐陸專案」,包括貿協、工總及電電公會等單位的促成,總共推動181.5億美元的對台採購,將在這兩年內完成,對兩岸產業大有挹注。

其二,面對嚴峻的國際金融海嘯影響,大陸新型平面電視市場商機,在南韓政府採取激烈貶值因應之時,三星及LG傾銷擴大大陸市占率,並彼此採購,同時切斷對台採購, 希望一舉殲滅台灣面板業,所幸大陸推動「家電下鄉」持續擴大需求,並由國台辦組團來台採購面板,且在貿協及電電公會配合協助下,台灣面板業在大陸市場市占率已大幅領先南韓。

第三,根據投審會資料,2009年政府核准對中國大陸投資件數為249件,較上年同期減少48.34%,核准投(增)資金額為60億5,849.7萬美元,亦較上年同期減少38.45%。由於台灣對中國大陸投資以電機電子產業為主,在歐美日等主要消費市場需求尚未恢復前,以及大陸產業政策調整及生產成本上升下,對中國大陸投資金額持續減少。核准對中國大陸投資案件,若以投資地區分,主要集中於江蘇省27億4,663.3萬美元(38.45%)、廣東省12億8,216.5萬美元(17.95%)、上海市9億5,500萬美元(13.37%)、浙江省5億9,218萬美元(8.29%)及福建省2億6,246萬7千美元(3.67%)分居前5名,合計約占本期核准對中國大陸投資總額的81.73%,以相對比例言,上海及福建衰退最多。

在投資業別方面,則以電子零組件製造業18億129.4萬美元(25.22%)、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業10億1,940.4萬美元(14.27%)、批發及零售業7億4,315萬美元(10.40%)、電力設備製造業4億6,268萬美元(6.48%)及機械設備製造業3億9,451.8萬美元(5.52%)分居前5名,合計約占本期核准對中國大陸投資總額的61.89%,其中批發零售業大幅成長48.90%。

數據顯示,台商對傳統投資地點選擇已逐漸減緩,廠商重視之新興地區包括重慶、西安及成都等城市,配合大陸內需成長,第三產業金融、物流及商貿開始增加。

就兩岸政府推動標準及產業搭橋計畫顯示,大陸政府對於台灣最具競爭力產業如資通訊、新能源、汽車電子、紡織、資訊服務業、物流、文化創意產業特別有興趣,台商則對掌握生產資源、內需商機及通路較有意願。

第四,政府於2009年6月30日頒布「大陸地區人民來台投資許可辦法」,准許包括製造業64項、服務業117項,及公共建設11項,共計有192項產業大陸企業可以來台投資。至2009年底共核准陸資來台案件23件,核准投資金額計3,748.6萬美元。若就業別觀之,分別為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製造業3,030.6萬美元(81%)、電腦系統設計服務業448.3萬美元(12%)、批發及零售業228.7萬美元(6%)及運輸及倉儲業41萬美元(1%),顯示陸資來台集中在台灣具國際競爭力產業如資通訊產業,以及兩岸直航涉及之航運、物流產業。未來大陸具備競爭力之地方特色餐飲,例如全聚德、王老吉等也將會陸續來台。此外,大陸對台灣近期發展很好的新興產業也非常感興趣,例如奇瑞汽車將在台設電動車研發中心,裕隆將吉利車廠之熊貓汽車智能化成「酷比」,將行銷東南亞及兩岸,都是很有意思的產業合作。


二、兩岸產業交流之變化

台商早期赴大陸投資,在投資珠三角部分的台商大多以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所謂「三來一補」方式進行,在華東及其他地區則常藉助於當地企業,多以合資及合作企業經營,90年代以後,台商對已掌握在大陸生產的竅門,對當地廠商借重地方相對較少,逐漸以100%外資的外資企業為主,並逐漸由中小企業投資轉為大型企業集團為主的投資。

由於台灣產業具備製程先進、管理高效之優勢,大陸具備勞動力多、生產資源豐富、政策優惠,2000年後隨兩岸加入世貿(WTO)市場開放,雙方結盟案例很多,並呈現優勢互補現象。例如:台灣聲寶電器與海爾家電於2002年在香港結盟,雙方互為代理及銷售家電與電子產品、零組件的相互採購,雙方相互OEM互補合作。台灣專業生產水龍頭的成霖企業,2003年併購山東濰坊美林窯業,擴大生產領域與市場範圍。其他包括中華航空與大陸南方航空的合作,台灣平面顯示器供應商華映入股廈門廈華電視機廠、台灣矽太陽能電池組專業製造商昇陽科與亞洲最大多晶矽片製造商江西賽維共同合資,成立江西昇陽新公司等等。


三、兩岸產業交流之問題

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自2000年起每年均對中國大陸地區投資環境與風險進行調查,發現投資發生糾紛的案例每次都高於樣本數,顯然廠商努力生產銷售外,也需不斷處理相關糾紛(2009年已經較上年下降)。根據2009年的調查報告,台商經常發生的糾紛,依次為勞動糾紛、合同糾紛、買賣糾紛、土地糾紛及債務糾紛;在糾紛標準化後呈現增加的有商標糾紛、合營糾紛及勞動糾紛。去年以來兩岸交流熱絡,台灣金門高粱酒、阿里山茶遭搶註冊與仿冒問題逐漸浮上台面,媒體報導北京新光合資人質被扣事件,以及新勞動合同法實施後,華南圍廠罷工問題,均相當困擾台商。

政府開放陸資來台投資後,大陸企業則希望我方能進一步開放投資限制、人員進出、金融需求、就學、就醫等相關問題之管制。


四、台商策略

面對總體經濟情勢的變化,包括國際經濟區塊化發展、氣候變遷、大陸政策轉變,以及企業競合策略的轉變,我們認為台灣廠商應有以下的認識並提出勝出的策略:

(一)在整體局勢變化方面,面對國際金融海嘯肆虐,美國實力強,惟復甦較慢但影響巨大。歐洲各國則情況不一,葡萄牙及冰島等國仍陷危機,整體復甦恐仍須一段時間。全球復甦最快的將是東亞、南亞及東南亞,台灣廠商應注意這個趨勢,特別是東協加一、加三及加六的發展,並貼近發展較快的地區。

(二)重視氣候變遷對產業的影響。近年來的大旱、暴風雪及地震海嘯,顯示氣候變遷遽增。從京都議定書到今年哥本哈根會議協定,均顯示各國政府正努力節能減排,廠商除應注意生產銷售時遭受突發環境事件影響外,更應注重節能減排,以符合政府日趨嚴苛的環保規定。

(三)重視中國大陸近期的政策發展。大陸近期積極推動政策、法規的增修,希望調整城鄉差距、商工差距及地區差距。廠商無可避免將面對嚴苛的生產管理規範、調高的土地廠房價格、躍升的勞工成本,但是,大陸快速的基礎建設,包括高速鐵路網,由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到圖門江區域合作開發規劃近20個區域經濟發展規劃,相關基礎建設工程,以及富裕農村帶來消費商機,廠商均應積極規劃因應。

(四)重視兩岸新興產業發展機會。為增加高附加價值產業,近期台灣推動六大新興產業發展,大陸「十二五計畫」也推動7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其中台灣推動的綠色能源、生技、精緻農業及醫療照護產業與大陸推動的新能源、節能環保、電動汽車、生物育種及新醫藥均可對接。且在此新興產業兩岸均有研發單位協助及財政挹注,企業應順勢發展。

(五)重視跨國企業競爭與團體合作。近年以來,台灣企業在IC產業如DRAM,面板產業如TFT-LCD等均遭到美日及南韓等之夾擊競爭,因此台灣企業應該透過公會進行合作或策略聯盟,並與兩岸政府、研發單位形成產業推動小組,例如通訊產業聯盟,彼此既競爭也合作。

(六)重視企業基本功的修練。金仁寶集團董事長也是海基會副董事長許勝雄先生說企業要在當前市場全球化、產品數位化與競爭國際化中勝出,企業必須不斷創新、擴大核心競爭力、落實執行力與講求速度。因此,企業應從擅長的生產製造,拓展到創新研發與品牌通路,此外,善盡企業社會責任,也是經營企業形象的重要工作。


五、兩岸產業交流之未來

兩岸關係自2008年3月大幅改善以來,誠如海基會江丙坤董事長所言,簽署包括兩岸直航等12項協議有如開了12條高速公路,對協助台商做生意,推動經貿發展有極大貢獻,在政府推動兩岸簽署經濟協議,希望大陸降低關稅、開放服務業、保障台商投資權益與保護智慧財產權之時,也期待政府能協助企業擴展商機,並協助台商解決糾紛。

(作者為台灣區電機電子公會副總幹事、海基會台商財經法律顧問)(本文不代表本會立場)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