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兩岸關係與台灣經濟

兩岸關係與台灣經濟

-回顧98展望99-

江丙坤 博士


編者按:國立台北大學成立「江丙坤先生學術講座」,並於99年1月23日邀請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博士,針對「兩岸關係與台灣經濟」為題,發表專題演講。本刊綜合整理江董事長演講內容中有關台灣經濟與兩岸經貿的部份,以供讀者饗宴。


一、 98年台灣經濟回顧

受國際金融海嘯影響,台灣經濟成長自97年第3季起淪為負成長,98年第1季為-9.06%,跌入谷底,嗣後逐步回升,第4季預估可轉成正成長6.89%,主計處最新預測98年台灣全年的經濟成長率為-2.53%。

在世界各國經濟成長方面,97年9月全球金融海嘯爆發後,逐漸殃及實質經濟面,全球出現193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大衰退,主要國家都被波及,IMF預測98年美、日、歐元區國家、以及全球經濟體都出現二次世界大戰以來首度的經濟負成長。

在國際貿易方面,國際各主要機構均估測98年全球貿易量將大幅下滑,萎縮幅度創下1930年代以來最高紀錄。而以出口為導向的台灣,出口依存度高達63%,受創尤為深重。受全球商品市場急速冷凍影響,我主要出口市場大幅衰退,在出口受到衝擊下,連帶使民間投資踟躕不前,消費低迷,失業情況嚴峻。

然而,或許有讀者會問,民國86年亞洲金融風暴發生時,當時台灣表現出色,為甚麼97年全球金融海嘯就受創如此嚴重?原因除了全球金融海嘯的威力更為強大外,近幾年台灣經濟體質變差,成長動力相形見絀,例如民國90~96年平均經濟成長率僅4.2%,居亞洲四小龍及亞洲開發中國家之末。


二、99年台灣經濟展望

99年全球經濟已逐漸擺脫金融海嘯的陰影,可望恢復正成長,根據IMF及Global Insight最新預測,今年全球的經濟成長率分別為3.1%、2.8%。另聯合國「2010年世界經濟情況與展望」預測報告,預估全球經濟成長率將由去年的-2.2%轉為正成長2.4%。

在國際景氣逐步復甦的帶動下,台灣對外貿易逐漸增溫,國內消費者信心也逐漸上升,根據中央大學發布的消費者信心指數調查顯示,98年年中以來國內消費者信心指數持續上升中。另由景氣對策信號來判斷,98年10月已擺脫連四個月的黃藍燈,轉為綠燈,11月更亮出黃紅燈,確定國內景氣已漸回溫。

根據主計處去年11月最新估計,台灣98第一季經濟成長率-9.06%,將是此波景氣衰退谷底,第四季起已轉為正成長6.89%;99年經濟成長率可望由去年的-2.53%增達4.39%。另據國內外研究機構發布的預測顯示,99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將介於3.5~4.73%之間。


三、台灣經濟面臨的內外在情勢

台灣是以外貿為導向的經濟體,所以全球經濟情勢的變化對台灣影響甚大,當前台灣無法迴避的挑戰包括:

(一)世界經濟籠罩不確定陰影

99年全球經濟成長雖然將轉趨正值,但外在經濟情勢依然嚴峻,特別是目前各國仍籠罩高失業陰影,在面對低需求、低收益及信貸仍呈緊縮下,企業投資相對謹慎,加上各國政府為救市而債台高築,資產價格潛存泡沫化危機,均為影響世界經濟復甦力道的不利變數。

(二)新興經濟體成為支撐全球經濟成長的主力

國際金融海嘯發生後,新興市場經濟相對快速復甦,全球消費重心逐漸由G7等高所得工業國家,轉向新興市場。尤其,中國大陸、印度、東協等亞太新興國家由於受金融海嘯衝擊相對有限,逐漸扮演後金融風暴時期全球經濟成長主力引擎。

(三)中國大陸經濟崛起

在經濟成長方面,中國大陸近18年平均經濟成長率高居世界第一,民國80至97年間中國大陸的平均經濟成長率高達10.5%。目前大陸是全球第三大經濟體:97年GDP達4兆3,274億美元,僅次於美、日。預估99年將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在外貿方面,中國大陸是世界第三大貿易國,98年貿易額達2兆2 ,073億美元,僅次於美、德;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國:98年出口達1兆2,017億美元,是世界第三大進口國:98年進口達1兆56億美元,僅次於美、德。外匯存底位居世界第一:98年底外匯存底高達2兆3992億美元。

在成長動能方面,根據英國金融時報、日本經濟新聞的調查,受訪經濟學者及經營者均普遍認為,中國大陸的內需將成為世界經濟復甦的契機。中國大陸經濟雖受金融海嘯影響而走緩,但其經濟成長依然高居市界之冠;依據Global Insight去年12月的預測,中國大陸今年經濟成長率為9.8%,對世界經濟成長的貢獻為25.3%,是全球第一成長來源,為引領全球經濟穩定成長的重要關鍵。

(四)兩岸經貿關係密切

在台商投資大陸方面,大陸成為台商投資最多的地區,依台灣統計,累計至98年12月底止,赴大陸投資有37,771個投資項目,金額827.0億美元,占同期台灣對外投資總額56.8%;而依大陸統計,累計至98年10月共有79,480個項目,金額490.9億美元。事實上兩岸的投資金額統計均屬偏低,根據學者推估超過1千5百億美元。

在兩岸貿易方面,98年對大陸與香港的出口比重高達41.1%,遠超過我第二大出口地區美國的11.6%。我自大陸與香港進口256.3億美元比重達14.7%,為我第二大進口來源;對大陸與香港貿易創造580.7億美元順差,同年台灣對外貿易出超總額為290.4億美元。

近20年來兩岸經貿發展結果,兩岸經貿關係極為密切,第一,大陸已成為台灣的最大貿易夥伴:貿易總額1,093.3億美元、佔我對外貿易總額的28.9%(98年)。第二,大陸是我最大貿易順差來源地:98年為580.7億美元,同期我對全球貿易順差為290.4億美元(98年),也就是說若無大陸市場,台灣對外貿易將呈逆差。第三,大陸是我最大出口市場:837.0億美元、占我出口總額的41.1%(98年)。第四,大陸是我第二大進口來源:256.3億美元、占我進口總額的14.7%(98年)。第五,大陸是我第一大對外投資地區:累計827.0億美元、占我對外投資總額的56.8%(累計至98年12月底止)。

根據WTO指出,中國大陸已成為台灣的「出口平台」:也就是由日、台、美三角貿易轉向日、台、中、美四角貿易,此種因比較利益而自然形成的國際分工,台灣要不斷維持本身的競爭優勢,讓這種分工能持續為台灣經濟成長做出貢獻。

(五)全球區域整合盛行,衍生邊緣化壓力

最近一次全球自由貿易的推動起於民國90年11月杜哈回合貿易談判,主要是要促進WTO成員削減貿易壁壘,透過更公平的貿易環境,促進全球特別是較貧窮國家的經濟發展。但由於主要WTO成員在農業補貼和非農產品市場准入問題出現嚴重分歧,導致談判迄今陷入僵局,現在尚未完成。杜哈回合多邊貿易協定一直沒有談成,代表多邊貿易的一路走來困難重重。杜哈談判延滯,助長雙邊區域整合蓬勃發展。

目前全世界已有420多個區域貿易協定(截至2009.10.1生效實施的有266個),正在協商中的也還有400多個,而東亞經濟整合卻不見台灣,讓台灣步上邊緣化的危機。

亞太地區「東協+N」等區域經貿協定陸續生效實施後,東協甚至可能和中國大陸、南韓、日本、印度、紐、澳等6國整合,形成更大的自由貿易區。即將出現的「新東協」使東南亞這個人口近6億、1.3兆美元規模的區域,被看好為全球成長力道最強的新興經濟體。台灣迄今尚未加入任何亞太地區經貿結盟,亟需突破因應。

「東協加中國」、「東協加南韓」兩大自由貿易協定,民國99年起互有9成以上產品貿易零關稅,也就是說,東協10國和中國大陸、南韓的經濟往來將因破除貿易障礙而更加緊密。台灣的企業比起東協國家,更陷於競爭劣勢,同時,南韓和日本開始與多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更給台灣貿易競爭力帶來嚴重影響。


四、台灣之因應策略

面對以上的內外在經濟情勢,台灣經濟發展必需重新定位,根據自身的優勢條件,制定最適合的政策。根據馬總統的政策目標,就是要壯大台灣、結合亞太、布局全球,藉著與全球的經濟合作,發展台灣成為:第一,全球創新中心,從過去高科技產品供應鏈的製造中心,走向未來的創新研發中心;第二,亞太經貿樞紐,發展台灣成為亞太地區跨國企業營運管理、產業集資、金融服務、倉儲轉運的平台;第三,台商營運總部,當台商布局全球時,台灣可以提供資金、人才、技術和營運管理等方面所必要的支援,建設台灣成為台商營運總部。

在馬總統的前瞻政策目標下,政府目前推出相應的策略,在內部經濟政策方面包括:

(一)推動「愛台12建設」,改善投資環境

儘速落實「愛台12建設」,包括全島便捷交通網、高雄港市再造、中部高科技產業聚落、桃園國際航空城等,以3.9956兆台幣的投入,改善台灣投資環境,促進經濟成長。預期的效益包括,第一,提升98年至105年實質GDP成長2.95%;第二,創造就業機會:98年至105年平均每年創造24.7萬個工作機會。

(二)發展六大新興產業,優化產業結構

為改善台灣的產業結構,政府刻正積極發展生物科技、觀光旅遊、綠色能源、醫療照護、精緻農業及文化創意等六大新興產業,將可為台灣經濟注入新成長動能。

在生物科技產業方面,以「台灣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案」整合資源,推動四大行動方案,包括:產業化研發中心、生技創投基金、整合育成等。

在觀光旅遊方面,推動「觀光拔尖領航方案」,將以發展國際觀光、提升國內旅遊品質、增加外匯收入為規劃重點,打造台灣成為「東亞觀光交流轉運中心」及「國際觀光重要旅遊目的地」。

在綠色能源方面,以「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推動主力產業(太陽光電、LED照明),以及一般具潛力產業(風力發電、生質燃料、氫能與燃料電池、能源資通訊、電動車輛)。

在醫療照護方面,透過「健康照護升值白金方案」,強化醫療照護及長期照護體系,並發展健康促進產業、台灣智慧醫療服務、國際及兩岸醫療、國家衛生安全。

在精緻農業方面,推動「精緻農業健康卓越方案」以健康農業、卓越農業、樂活農業為方案主軸,打造台灣成為健康無毒島、卓越農科島及樂活休閒島。

在文化創意產業方面,推動「創意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方案」,提出五大環境整備策略與六大旗艦產業,規劃建設台灣成為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匯流中心。

此外政府也正在推動「服務業發展方案」,以建構適合整體服務業發展的重要基礎,促使服務業成為後金融海嘯新經濟成長動能。

(三)推動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制度化,優勢互補,合作雙贏

1. 兩岸持續協商,為人民解決問題

兩岸關係對台灣經濟發展至為重要已是不爭的事實,所以自馬總統就任後,兩岸隨即恢復海基、海協兩會制度行的協商,截至目前為止,雙方一共舉行4次江陳會談,簽署12項協議與1項共識,對於推進兩岸經貿關係的進展有實質的助益。

過去兩岸簽署的協議,包括兩岸海空直航、大陸觀光客來台、食品安全合作、金融合作、郵政合作、司法互助、陸資來台等,執行成績相當不錯,實實在在為兩岸人民解決問題。

然而,隨著兩岸經貿往來愈來愈密切,未來所衍生的問題也愈來愈多,需要雙方持續協商解決。在第四次兩會協商時,雙方已經商定下一次的協商議題包括:智慧財產權保護與兩岸經濟合作協議。未來時機成熟時,兩岸亦可考慮商談之議題包括:雙向投資保障協議、經貿糾紛調處機制,以及文化、教育、媒體等各方面的交流合作,希望海基海協兩會持續協商,簽署協議,為兩岸人民解決問題,建立更完善的合作環境。

2. 兩岸產業搭橋合作

當然,在兩會搭建平台後,還需要有企業與人員來肩負起兩岸實質的合作項目。目前經濟部推出兩岸搭橋專案,就是考量兩岸產業價值鏈分工,優先選擇中草藥、太陽光電、車載資通訊、航空、通訊、LED照明、光儲存、資訊、服務、風力發電、車輛、設計、流通服務、食品、精密機械等15項產業進行兩岸產業交流包括投資及技術合作。

經濟部搭橋專案自97年12月正式啟動至98年底止已屆滿1年多,深獲兩岸業界支持及踴躍參與,共計辦理11場次兩岸產業交流會議,促成522家兩岸企業商談、130家企業進行合作,並簽訂50件合作意向書。未來兩岸必需攜手合作,優勢互補,一起賺全世界的錢。以台灣軟實力(包括創新、設計、運籌物流、經營管理、國際行銷等),加上大陸硬實力(包括勞力、土地、市場、基礎技術、行政效率等),必定可以創造兩岸產業合作商機。

3. 簽署互利雙贏的ECFA

未來兩岸經濟合作最重要的就是簽署ECFA,兩岸簽署ECFA主要目的是為推動兩岸經貿關係制度化,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架構。面對全球化與區域整合的大趨勢,再加上兩岸經貿關係密切,政府必須積極與大陸簽署ECFA,推動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並積極與我主要貿易夥伴簽署FTA,避免我在區域經濟整合體系中被邊緣化並促進我經貿投資國際化。

另一方面,對於可能受影響的產業,除了政府已宣示的830項農產品不開放進口外,我政府可以援用WTO反傾銷協定、補貼暨平衡措施協定、防衛協定等貿易救濟機制,進行保護,同時在協商過程中,爭取敏感性產業不開放、不降稅、較長期調適期等。同時啟動「因應貿易自由化敏感性產業輔導計畫」編列950億台幣輔導弱勢產業,協助產業提升競爭力以因應可能之衝擊。


五、 結語

兩岸關係發展到今天誠屬不易,我們要細心呵護,建立雙方長遠的和平、穩定、發展的互動模式,讓人民「安居」、「樂業」。

「安居」就是要兩岸和平,沒有戰爭的威脅,所以在對等、尊嚴、以及維護主權的前提下,締結「和平協議」,並透過軍事互信機制,構建和平發展架構,為兩岸奠定永久和平基礎。

「樂業」就是要經濟繁榮發展,人民都有富裕生活,同時協助未開發國家經濟發展,贏得國際社會的尊敬。

但是我們都知道,目前有部分台灣人民及在野黨,對政府推動的兩岸政策仍有疑慮,所以希望政府多加溝通,讓大家明白,政府所推動的兩岸關係,一定會「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的前提下,並且在「國家需要、民眾支持、國會監督」、以及有利兩岸及經濟發展的原則下,持續向前邁進,讓人民有安心的生活環境、企業有安定的經營環境、經濟能有安全的發展環境。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