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2009兩岸貿易回顧與展望

◎  文/林祖嘉、譚瑾瑜



一、前言

2008年9月發生全球金融風暴後,全球經濟均受到衝擊,兩岸亦不例外,台灣與中國大陸在2009年的總體經濟都遭受全球需求不振的影響,進出口因而受到波及。台灣2009年1至11月出口金額為1,836.4億美元,較去年同期衰退24.1%,同期間進口金額為1,562.8億美元,衰退31.7%;中國大陸2009年前9月出口金額為8,466.5億美元,衰退21.3%,同期間進口金額為7,111.8億美元,衰退20.4%。

在外需不振之下,兩岸均推出一系列擴大內需方案及擴張性財政政策以提振內需。其中,中國大陸除了透過4兆元人民幣的擴大內需方案,分別在民生工程、農村、農業、農民的需求、基礎設施建設、保護環境建設、生態保護及自主創新和結構調整等進行投資之外,並透過家電下鄉政策、汽車下鄉、家電進城、十大產業調整振興規劃等政策,積極由出口導向的外需型經濟體,轉變為內需拉動的經濟體,其成績有目共睹,全球各經濟預測機構紛紛調高對中國大陸的經濟預測,而中國大陸成功地運用擴大內需政策,緩和全球金融風暴對中國大陸的衝擊,並進而成為穩定亞洲經濟的力量。

在台灣方面,由於馬英九總統上任後,兩岸經貿政策不斷突破,使得台灣在此波全球金融風暴中,在中國大陸經濟穩定發展中受益良多。2009年兩岸經貿雖然受到若干衝擊,但是仍然逐漸恢復平穩發展,並成為台灣經濟成長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展望未來,我們可預期未來一年兩岸經貿將會繼續推展。以下本文針對2009年兩岸經貿進行回顧,並展望2010年兩岸經貿走向。

二、2009年兩岸貿易回顧

台灣2009年進出口均受到全球金融風暴之影響,都呈現衰退的狀況,就主要國家及地區別觀察,也呈現相同趨勢。然而若觀察兩岸2009年1至11月進出口比重之變化,我們可以發現台灣對中國大陸及香港的進出口比重反而較去(2008)年提升。台灣對中國大陸及香港的出口比重,從2008年的39.0%,上升至2009年1至11月的41.0%;而台灣自中國大陸及香港的進口比重,則從2008年的13.7%,上升至2009年1至11月的14.6%,顯示台灣對中國大陸及香港的出口及進口依存度有微幅上升的傾向。

以出口而言,2009年1至11月台灣總出口為1,836.4億美元,較去年同期衰退26.3%。若以主要國家及地區觀察,台灣對歐洲衰退幅度最大,為27.8%,同期間台灣對中國大陸及香港出口金額為752.2億美元,衰退20.9%,其衰退幅度相對小於台灣對歐洲及對美國的出口衰退幅度。由於中國大陸及香港為台灣最主要的出口地區,台灣對中國大陸及香港的出口衰退幅度如能降低,顯示台灣整體出口衰退幅度降低,對台灣經濟的衝擊就愈小(表一)。

若再從今(2009)年1至11月台灣對中國大陸及香港出口的主要貨品觀察,可以發現2009年1月各項主要貨品衰退幅度最大,顯示全球金融風暴對台灣出口之衝擊最大的時期在1月,其中又以光學器材、電機產品及機械衰退幅度最大,衰退幅度依序為77.9%、74.5%、66.7%。雖然電子產品衰退幅度不若電機產品及機械產品,然而電子產品占台灣總出口的比重高達近3成,因此其出口金額大幅衰退,對於台灣出口影響相當地大。2009年第一季之後,各項貨品衰退幅度逐漸縮小,至2009年9月全球金融風暴滿週年之後,除了電機產品及機械之外,都已由負轉正,2009年11月起台灣對中國大陸及香港出口主要貨品,均已呈現正成長,其中塑膠及其製品成長95.8%,化學品成長85.2%,電子產品則成長49.2%,顯示全球金融風暴對於台灣出口至中國大陸及香港的衝擊已逐漸減少(表二)。

若再從今(2009)年1至11月台灣自中國大陸及香港進口金額觀察,2009年1至11月台灣總進口金額為1,562.8億美元,較去年同期衰退31.7%。若以主要國家及地區觀察,台灣自美國進口的衰退幅度最大,為35.4%,其次為自日本的進口,同期間衰退26.6%,再者為台灣自中國大陸及香港的進口,2009年1至11月進口金額為228.7億美元,衰退26.3%。台灣進口衰退的主要原因,在於全球內需不振,使得進口原物料之需求也同時降低,加上國內內需不振,使得台灣自各主要國家及地區的進口衰退(表三)。

累計2009年1至11月,台灣對中國大陸及香港出超523.5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減少117.8億美元,衰退18.4%,然而隨著全球金融風暴衝擊較為緩和之後,出口成長也使得出超逐漸由負成長轉為正成長,以2009年11月為例,台灣對中國大陸及香港出超金額為54.9億美元,較去年同月增加21.2億美元,成長63.2%。

另就台灣赴中國大陸投資觀察,依據投審會統計,至2009年10底為止,台商赴中國大陸投資的案例共37,541件,投資金額為805.3億美元。2009年1至10月台商對中國大陸投資件數為173件,較去年同期減少262件,衰退60.2%,同期間台商對中國大陸投資金額為42.4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減少41.1億美元,衰退49.2%。今(2009)年台商大幅縮減赴中國大陸的投資,主要原因仍在於大環境不佳,全球金融風暴造成全球需求減少,廠商產能縮減,自然不利於投資。

三、2010年兩岸經貿展望

2009年受到全球金融風暴的影響,以出口為主要動能的東亞各國都受到相當大的衝擊,兩岸也不例外。由於兩岸產業垂直及水平分工的情形已相當深化,台灣在國際市場上佔大宗的幾項重要的電子產品中,幾乎都是在中國大陸製造的,也因此兩岸之間超過九成以上的交易是零組件與半成品,兩岸之間的企業也呈現愈來愈多的垂直分工,水平分工的比例逐漸減少,在全球金融風暴減少全球需求之後,便直接衝擊兩岸之間的經貿往來。

中國大陸在此波全球金融風暴中,體認到擴展內需及發展鄉鎮的重要性,並在各項擴大內需方案中,積極由出口導向外需型經濟體,轉變為內需拉動的經濟體。不但成績有目共睹,全球各經濟預測機構紛紛調高對中國大陸的經濟預測,以IMF為例,2009年預測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由原先預測的6.5%調升至8.5%,2010年則由原來預測的7.5%調升至9.0%。中國大陸經濟成長趨穩之後,成為穩定東亞經濟的力量,明年各主要預測機構對於東亞經濟也抱持著樂觀的態度,並認為東亞地區將率先走出陰霾,其中中國大陸對於東亞地區經濟成長的穩定有其不可抹滅的貢獻。

對於身處東亞的台灣,必須積極掌握中國大陸經濟穩定高速成長的趨勢,運用台商原本具備的兩岸產業分工優勢,進一步拓展品牌與市場。換言之,台灣應當抓緊中國大陸發展的契機,瞭解中國大陸積極發展的產業,儘速進入市場,以突破此波全球不景氣,儘速走出谷底。

除了台商原本具有的製造業優勢,現階段台灣應當進一步掌握在中國大陸發展服務業的契機。現階段中國大陸在服務業發展明顯不足,使得中國大陸的民間消費實力無法充分的發揮出來,未來中國大陸經濟的發展會有很大的一部分要依賴本身內需市場的發展,而此一內需市場的發展則有賴於服務產業的發展,包括金融、觀光、醫療、交通、商業、教育等。而台灣服務業到中國大陸市場有許多的優勢。第一,台灣勞動技術水準較佳,且台灣勞動的相對薪資要比外國勞動低,所以未來台灣的技術性服務業勞動去中國大陸的機會很大。第二,兩岸之間語言與生活習慣上的相近,使得台商赴中國大陸投資服務業的機會比先進國家優勢大。第三,近年來兩岸之間商品與人員往來日漸增加,兩岸各種交通與聯絡的需求日益增加,會產生許多服務業上的需求。第四,教育、出版、與文化創意產業等許多服務性產業與語言和文化有關。因此,台商進軍中國大陸服務業,有其機會所在。

然而廠商在進軍中國大陸市場之際,仍必須正視中國大陸社經環境之特殊性,在兩岸關係和緩之際,政府恰好可以在此時機,扮演建構良好的投資環境及法律制度的角色。逢此第四次江陳會談洽談之際,我們期許下一次江陳會談能夠儘速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並希望在完成ECFA簽署後,進一步在WTO架構下,繼續推動簽署「兩岸經濟合作貨品貿易協議」及「兩岸經濟合作服務貿易、投資暨合作協議」,針對各種貨品貿易及服務業貿易進行實質性的談判,爭取對台灣有利的經濟合作項目,讓台商能夠無後顧之憂,在中國大陸市場中繼續拓展台灣產業的發展空間。

(本文作者為政治大學經濟系林祖嘉教授、國政基金會科技經濟組譚瑾瑜副研究員)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