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海峽兩岸標準檢測認驗證交流合作的意義

◎ 文/龐建國

◆ 前言

馬英九總統的競選政見中,對台灣的經濟發展提出「台灣經濟新藍圖」的整體看法,其內容包含三大部份,分別是:愛台十二建設、產業再造以及全球連結。

其中,有關「全球連結」方面,馬總統的政見主張要開啓兩岸經貿協商的新時代,而在經貿協商的議題中,則提到要進行兩岸產品標準規格化及標準檢測認證規範的協調。因此,今年四月,在進行第三次「江陳會談」時,即已將推動兩岸標準檢測認驗證合作列入第四次「江陳會談」的議題中,希望海峽兩岸能就此簽訂協議。

那麼,什麼是「標準」(standard)?海峽兩岸為什麼要就標準這個項目進行協商?如果兩岸之間能夠就標準的檢測驗證和相互認證簽署協議,對於海峽兩岸會有那些影響?本文將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一些說明。

◆ 何謂標準?

首先,什麼是「標準」?從字面意義上來理解,標準有要求一致和設定門檻的意思。例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會用到「標準動作」和「標準程序」的說法,然後,再評論某個人的表現有沒有達到標準,或者某件事有沒有按照規定來做。因此,簡單的說,標準就是一致性的依據或要求,它可以廣泛的應用到人、事、物的許多面向上。

其次,標準是如何形成的?人類社會有許多標準是在人群互動或產業發展過程中自然形成的,隨著社會的制度化或者產業發展的需求,逐漸擴大適用的範圍,增強遵行的力道,甚至於成為國家頒布的法令。我國在民國35年就已制定公布了《標準法》,在經濟部下設置「中央標準局」,掌理全國各種標準事宜,包括制定全國共同遵守的國家標準。其後,經過組織調整,目前是由經濟部的「標準檢驗局」來掌管這項任務。

依照《標準法》第二條的規定,由標準檢驗局依程序制定和頒布,全國共同遵守的標準涵蓋以下項目:

一、各種單位名稱、定義、符號及常數。

二、各種品質及尺度標準。

三、各種試驗法標準。

四、各種關係互換性能之標準。

五、各種安全標準。

六、其它應遵守之標準。

由前述第六項的規定可以看出,國家標準的範圍會變動,隨著社會演進和產業發展,會有新的國家標準被制定,也會有一些舊的國家標準被放棄。同時,在國家標準之外,也會有許多非國家管轄的標準存在和誕生,這些標準有的可能會被納入國家標準而具有強制力,有的可能因為不符合新制定的國家標準而被淘汰。

◆ 標準的功能作用

標準有什麼作用?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說,標準是「規範」(norm)的一種,可以用來維持社會秩序,導引社會生活,促進社會發展。就像社會如果缺乏規範(法律、規定、命令、道德約束和風俗習慣等都是規範)將會陷入一團混亂,如果少了標準,我們的生活秩序、產業發展、乃至於知識進展都將難以為繼。以下將從標準應用的各種對象,來說明標準在人類社會中各個面向的功能作用。

首先,標準可以應用在人的身上。我們的一生,無論出生、求學、就業、甚至於死亡,都離不開標準。在出生之前或出生之時,胎兒或新生嬰兒是否正常,有一套醫學檢驗的標準。在成長過程中,身體發育是不是正常,有一套健康檢查的標準。求學的時代,功課表現如何、升學是否如願、能不能拿到畢業證書或學位證明,有各種考試評量的標準。就業之時,能不能加薪或升遷,有工作表現和人事考評的標準。退出職場的時候,能夠享受什麼樣的待遇,有離職和退休撫恤的支給標準。在生命的終點,何時宣布死亡以及家屬可以支領什麼樣的給付,也會有相關標準。

其次,標準可以應用在農產品上。為了保證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對於鷄、鴨、魚、肉、蔬菜、水果等等的飼養、種植、儲存和進口等等,訂有各種標準,以避免農藥、抗生素或者病菌的含量過高。同樣的,農產的加工品或各種通路(市場、超商、量販店、餐廳、路邊攤等等)販售的食品與菜餚,也會有衛生單位或食品管理單位,依照標準來管理它們的品質。

第三,標準可以應用在工業產品上。為了生產製造效率和使用操作需求,工業產品有各種標準規格的設計;為了使用上安全無虞,節省能源消耗,以及保護環境,世界各國或國際組織對工業產品訂定安全、節能和環保的相關標準,符合標準的產品才能銷售,或者發給標章,彰顯其品質水準;為了使工業產品能夠互聯使用或發揮功效,產業界會制定由許多專利組合而成的技術標準,供生產者選擇或遵循,而技術標準的制定者或擁有者,常可享受豐厚的權利金。

最後,標準也可以應用到自然界。在環境保護和地球暖化意識增長的情況下,陽光、空氣和水已經不再被視為可以取用不盡、免費揮霍的財貨,所以,陽光幅射的情形、空氣污染的程度和水質狀況等等都要訂定量測和防污的標準;另外,颱風、地震等自然災害,也需要風速、雨量、震度的測量和分級;而氣溫和濕度更成為與我們日常生活習習相關的標準。

另外,從標準適用或遵行範圍的大小來看,標準也可以分為企業標準、行業標準、國家標準、區域標準和國際標準等層級。企業標準是指個別企業或組織內部所採行的標準,像工廠對於產品是否合格的控管規定;行業標準是某個行業共同採用的標準,像某些行業會訂定一致的公休日和收費標準;國家標準是由公部門依法定程序核可公布的標準,像前述《標準法》提到的項目;區域標準是區域經濟體的成員採用的標準,像歐洲聯盟的國家在許多面向上採取一致的標準;而國際標準則是國際間通用的標準,像度量衡的量測上有公制(公尺、公斤、公升)和英制(英呎、磅、品脫)兩種主要的國際標準,而第三代行動通訊(3G)的技術標準,目前有WCDMA,CDMA2000和TD-SCDMA三種國際標準相互競爭。

上述標準適用或遵行的範圍會隨著社會的變化和技術的演進而消長起伏,有些標準可能從企業標準一路發展成為國際標準,有些原先風行的國際標準則可能因為新標準更好用而被淘汰。以資通訊產業的技術標準為例,「視窗」本是微軟公司所提出的一套作業系統的標準,如今,全球90%以上的電腦都採用這套標準。另外,在影像和聲音的儲存和播放上,錄影帶盛行的時期曾有VHS和Beta之爭,由VHS勝出,但後來都被光碟的DVD標準取代。如今,高清晰度光碟標準之爭演進到了Blu-ray和HD對打,結果是由新力公司為首的Blu-ray陣營引領風騷。

第四次「江陳會談」預定要討論的海峽兩岸標準檢測認驗證的交流合作,主要是針對前述的工業產品在國家標準的層級上進行協商,尋求共識,簽署協議。那麼,海峽兩岸為什麼要進行標準檢測認驗證的交流合作呢?以下略加說明。

◆ 兩岸標準檢測認驗證概況與問題

前述提及,標準具有維持社會秩序,導引社會生活,促進社會發展的功能,如果少了標準,我們的生活秩序、產業發展、乃至於知識進展都將難以為繼。不過,標準適用的範圍有大有小,以國家標準而言,各國的標準就不完全一致。因此,合於甲國標準的產品,未必就符合乙國的標準,造成甲國的產品難以進入乙國市場的情形。為了貨暢其流,兩國之間必須透過協商,使彼此的標準一致,如此,貿易往來才能更加通暢。

近年來,海峽兩岸之間的貿易往來激增,目前中國大陸已經是台灣最大的貿易夥伴。去(2008)年台灣對大陸(包括香港)出口995.7億美元,占台灣出口總額的39.0%,遠高於台灣第二大出口對象美國的307.9億美元(12.0%)。同時,大陸也是台灣第二大的進口來源(328.8億美元,13.7%),僅次於日本(465.1億美元,19.3%)。一來一往之間,大陸也是台灣最大的貿易順差來源,達到666.9億美元。兩岸經貿往來對台灣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但是,台灣和大陸之間在商品的貿易往來上,並不像大多數的國家之間有著商品檢疫檢驗(對農業產品)或者檢測驗證(對工業產品)相互認證的機制。現階段海峽兩岸在檢測標準、檢測程序、驗證和認證機制、以及市場監督機制上,仍然有相當大的差異,同時,權責機關之間也缺乏對話的管道,兩岸間的貿易往來或商品的進出口因而增加許多不便,浪費許多時間、金錢和人力。

舉例來說,「八八水災」發生後,大陸方面立即捐贈了1千戶組合屋給台灣的災民,可是卻有傳言說這些組合屋的建材含有過量甲醛,有害人體健康,因此,受贈地區的鄉長和災民一度拒絕接受這些組合屋。後來,經過標準檢驗局依照我國的檢測驗證程序,委託合格的驗證單位進行檢測,發現沒有問題,才開始正式組建這些組合屋。在此過程中,不僅耗掉無謂的時間、人力以及物力進行檢測,還因而造成雙方之間的誤解與不愉快,實在得不償失。

如果海峽兩岸已經建立了標準檢測驗證相互認證的機制,那麼,大陸只要出具台灣認證過的大陸驗證機構通過的檢測報告,就不需要大費周章再做檢測驗證的工作,也不會引起大陸網民在網路上許多負面的情緒反應,挑動兩岸之間的敏感神經。事實上,由於兩岸之間缺乏標準檢測認驗證交流合作的機制,大陸來台的產品常被有心人貼上「黑心商品」的負面標籤,讓台灣的消費者無法放心使用。

組合屋還是特殊情況下專案迅速處理的案例,如果是一般的商品,所耗費的時間、人力和物力只會更長、更多、更大。比如說,台灣所生產的電機電子產品、玩具和耐燃建材等等想要銷往大陸,在目前的情況下,必須先由專人或委託代辦公司將樣品送到對岸,請大陸主管機關認證合格(大陸稱為「認可」)的當地檢測機構進行測試,並且接受對岸指定的人員來台灣的工廠執行工廠檢查作業,檢查和測試的結果如果符合標準,再經由大陸的驗證機構出具合格證明,這些產品才能在大陸銷售。

前述執行工廠檢查作業的人員通常不是大陸或台灣本身權責單位的人員,而必須委託第三方的其他國家或組織的人員來進行,再加上台灣廠商對大陸的檢測驗證環境不見得熟悉,送檢驗的程序和單位未必正確,其結果當然是增加了許多變數。這種繁複曲折的過程,不僅增加廠商的成本,還可能因為時間拖得太長而延誤商機,其損失不可以道里計。

◆ 兩岸標準檢測認驗證交流合作的必要

到目前為止,海峽兩岸的認驗證機構都是透過參與國際性的組織進行交往。例如,台灣最主要的認證組織是全國認證基金會(Taiwan Accreditation Foundation,TAF),大陸方面則是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China National Accreditation Service for Conformity Assessment,CNAS),這兩個單位在國際性的認驗證組織都很活躍,而且也都加入了這些國際性組織所發展出來的相互承認架構,但是,卻因為缺乏兩岸之間的交流合作,使得海峽兩岸都無法有效地運用這些國際認驗證機制。

另外,在標準檢測認驗證上很重要的一項基礎性工作,是量測標準的等同性,也就是要求彼此所使用的量測標準必須一致。為了維持本身量測標準和國際量測標準的等同性,海峽兩岸都曾經多次相互參與由對方舉行的國際比對活動,以及由第三方舉辦的認證活動,並且共同參與國際計量組織的相關會議,所以,海峽兩岸的國家度量衡標準實驗室已透過國際或區域組織的平台進行交流互動很長一段時間。儘管如此,在海峽兩岸之間,卻沒有直接接觸的管道,雙方的權責機關也缺乏對話的窗口。

近年來,中國大陸已經由世界製造工廠進一步走向了世界消費市場,而無論是世界工廠或是世界市場都和台灣習習相關。就世界工廠的面向來說,大陸有許多工業產品是兩岸攜手一起生產製造出來的。從早期的傳統產業,像雨傘、鞋子、成衣、食品、手工具、腳踏車,到後來的高科技產業,像筆記型電腦、光碟機、數位相機和手機等等,兩岸攜手建立了頗有競爭力的產品供應鏈,讓大陸加台灣的Chiawan產品能夠賣到世界各個角落,使得中國大陸最近超越德國躍升為全球最大的出口國,也讓台灣享受到巨額的兩岸貿易順差。

就世界市場的面向來說,全球金融海嘯衝擊下,大陸的復甦力道成為舉世矚目的焦點,就在今年,大陸就可能超越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13億人口的市場規模加上快速的經濟成長,相應而生的龐大消費能量吸引了全世界賣家的目光,沒有人能夠忽視。基於血緣、文化和地理的相似性與親近性,台灣的廠商有比其他國家的廠商要優越的條件可以逐鹿中原,但前提是,標準檢測認驗證的障礙必須早日排除。

事實上,兩岸標準檢測認驗證的交流合作還有意義更積極的面向,就是聯手共推共通標準。目前海峽兩岸所生產的產品,在國際分工體系或創新網絡中,大多處於OEM或ODM的層次,一直無法主導標準的制定,掌控市場的遊戲規則,只能賺取微薄的代工利潤,無法分享產業標準中智慧財產權的豐厚利潤。所以,如果能將大陸厚實的基礎研究能力和龐大市場規模,以及台灣產業研究發展和商品化的技術能量結合在一起,形成優勢互補的產業鏈,海峽兩岸將可跳脫為人作嫁的代工地位,將產業發展提升到更高的層次。

綜合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瞭解,海峽兩岸之間推動標準檢測認驗證的交流合作,是基於以下的原因或必要:

一、節省雙方產品進出口檢測驗證所消耗的時間、人力與物力,減少兩岸貿易的障礙。

二、讓海峽兩岸的消費者能夠放心使用對岸的產品,免於「黑心商品」的恐懼。

三、讓海峽兩岸的產品能夠更順利的進入對方的市場,尤其是讓台灣的產品能夠有效地開拓大陸市場。

四、讓海峽兩岸能夠形成優勢互補的產業鏈,掌握制定標準的制高點,跳脫代工利潤不斷被壓縮的困境,爭勝全球市場。

◆ 兩岸標準檢測認驗證合作協議可能處理的課題

順應前面各項分析的邏輯思維,第四次「江陳會談」對於兩岸標準檢測認驗證的交流合作,可能就以下五個課題進行協商,建立交流合作的機制。

首先,是建立海峽兩岸檢測驗證合作的機制。海峽兩岸需要設置檢測和驗證業務日常聯繫的窗口,以交換資訊和負責緊急聯繫。同時,透過這個資訊平台舉辦研討會和其他交流活動,以增進雙方權責機關人員和業者的相互瞭解,鞏固彼此的互信,尋求檢測驗證議題的共識。透過海峽兩岸檢測和驗證的聯繫窗口,雙方可以進一步建立商品檢驗源頭管理機制,從廠商和管理單位開始落實商品品質控管,避免不符合安全、節能和環保標準的商品流入彼此市面。此外,在互信基礎穩固之後,我們可以嘗試請大陸方面支持台灣加入目前無法加入的國際驗證體系,像國際電工委員會(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IEC)的驗證體系,使台灣的驗證報告能夠被IEC的會員國接受,協助台灣廠商加速檢測驗證效率,以減少產品外銷所遭遇的技術性貿易障礙。

其次,是加強海峽兩岸的相互認證。海峽兩岸可以TAF和CNAS既有的關係為基礎,先進行交流,像共同舉辦論壇和人員互訪,建立起交流平台。透過交流平台,兩岸可以在符合性評鑑上共同發展比較彈性和成本較低的認證方式,使雙方的檢測報告或驗證證書能夠彼此承認。此外,海峽兩岸可以更進一步共同發展新的認證技術,攜手合作取得國際認證組織的領導地位。

第三,是促進海峽兩岸計量和量測標準交流。此一領域的交流合作可以從雙方民間公協會或學會既有的溝通管道做起,進行資訊交換,辦理產品展覽,舉行研討會。同時,透過兩岸法定計量技術的交流和人員互訪,瞭解彼此需求,進一步推動兩岸度量衡儀器測試實驗室的合作。然後,經由兩岸量測標準實驗室的直接往來共同發展實體量測標準,完善量測標準的追溯鏈,支援產業發展的基礎環境。另外,可以建立兩岸各級量測標準實驗室量測技術的比對管道,增進兩岸量測標準的相容性。

第四,是推動海峽兩岸在市場監督方面交流合作。兩岸之間建立聯絡窗口,交換和消費品安全有關的法規及行政措施資訊,針對特定消費商品安全議題辦理論壇或研討會,促進雙方的管理效能。對於不安全消費商品,指定緊急聯絡人,建立快速通報機制,防止不安全消費商品流入彼此市場。同時,兩岸可以就共同關切的消費商品研商市場監督計畫,建立市場監督合作機制,共同維護海峽兩岸消費者生命財產安全。

最後,是促進海峽兩岸一起制定共通標準。透過兩岸標準資訊交流平台,雙方可依平等互惠原則交換(國家)標準之目錄、內容和期刊,以及標準制定、修訂和廢止之訊息,以降低兩岸標準差異,免除產業界在商品設計、生產和銷售過程之困擾,擴大彼此之經濟效益。同時,兩岸可以建立標準化教育的資源共享平台,進行課程設計、教學人力、人才培育和產業輔導的交流合作,推廣兩岸的標準化教育,提升兩岸人民的標準化意識。此外,透過辦理兩岸共通標準的論壇、研討會和定期集會,以及共同參與研發計畫和國際組織活動,加強意見交流,海峽兩岸可以一起制定共通標準,聯手打造標準領域的國際競爭力。

◆ 結語

在全球化和區域經濟整合的時代潮流中,海峽兩岸本有許多優勢互補之處,可以彼此攜手,形成更有競爭力的組合,標準就是其中重要的領域之一。然而,受限於海峽兩岸過去的特殊情勢,這些應有的作為一再蹉跎,也平白流失了許多機會。如今,兩岸情勢有了新的開展,把握時機,加緊補課,是當前要務。有很多事情,今天不做,明天就會後悔。我們深深期盼第四次「江陳會談」,能在標準檢測認驗證的議題上,順利完成協商,達成共識,簽署協議,將海峽兩岸標準檢測認驗證的交流合作推進到新的境界,為兩岸關係開展新局,為兩岸人民締造福祉。

(本文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副教授)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