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經貿消息輯要
- 更新日期:109-08-31
◎ 整理/李 文
● 大陸啟動新宏觀調控
據經濟日報8月27日報導,大陸國務院8月26日常務會議通過,決定採行審核、環保、土地、融資與信息發布等5大措施,遏止鋼鐵、水泥、煤化工、平板玻璃、風力發電及多晶矽等6產業的產能過剩與重複建設現象。
報導指出這項大動作,被視為北京新一輪宏觀調控的啟動,市場初步解讀對陸股是短空長多,部分水泥、鋼鐵、玻璃等類股可望因市場重整而獲利。路透報導,儘管大陸國務院聲明沒提到具體措施,但已為政策定調,且日後必將公布實施辦法。
報導指出,大陸總體經濟數據已出現平穩回升景象,但復甦形勢仍不穩固,股市、房市過熱是不爭事實,產業失衡與重複建設的現象更形嚴重;然而,大陸中國人民銀行日前一番「動態微調」的論調,立刻造成股市崩跌,令調控政策面臨兩難。
大陸國務院常務會議決議,將從審核、環保、土地、融資與信息發布等5方面下手,遏止這股建設歪風:
一、嚴格市場准入,加強鋼鐵等產能過剩行業的專案審查管理,不得下放審核許可權,並嚴禁化整為零、違規審察,且嚴格核發螺紋鋼、線材、水泥等產品的生產許可證。
二、強化環境監管,包括加強區域產業規畫環評,並作為受理審核區內高耗能建設環評的前提;任何申請案未通過環評審核,一律不准開工建設。
三、嚴格依法提供用地,對不符合產業政策和供地政策的案件,一律不批准使用土地。
四、從控制融資下手,按重點產業調整、振興規畫及相關產業政策要求放款,並嚴控發債等資本市場融資審核程序。
五、建立部門聯合發布信息制度,加強行業產能及產能利用率的統一監測,適時公布產業政策導向、規模及社會需求等,提升產業自律功能。
● 大陸反擊歐美反傾銷調查
據經濟日報8月18日報導,全球外需市場萎縮,「made in China」遭逢前所未有的貿易摩擦。對於美國輪胎特保案、歐盟擬對大陸鋁車輪反傾銷案,大陸決定展開全面反擊。
報導指出,大陸商務部副部長鍾山親赴華府與美方交涉,大陸官方媒體新華社發表專文批評歐盟大搞貿易保護主義。
號稱是歐巴馬政府對大陸第一宗特保案-中美輪胎特保案9月下旬裁決。鍾山在8月17日率團前往美國,表達大陸方關切及反對立場,商務部也表態,不希望看到貿易戰。
美國輪胎特保案是美國新政府對大陸發起的首例特保調查,也是歷年最大的一起案例。根據大陸統計,2008年大陸對美輪胎出口金額約22億美元,此前美布希政府曾對大陸發起6起特保調查,但最終均未採取特保措施。
大陸汽車零組件出口業接連遇到歐美寒流,美國輪胎特保案刻正磋商,歐盟對大陸輸歐的汽車鋁車輪發起反傾銷調查,一旦裁決成立,將連續5年加徵33%的關稅,迫使大陸出口業退出歐盟市場。
不僅如此,從7月下旬以來,歐盟對大陸產品連連發起「反傾銷」行動,從鋼盤條、無縫鋼管、葡萄糖酸鈉、鋼索到鋁合金輪轂,在短短3周內竟達5起之多,頻率之高、範圍之廣、影響之大實屬少見。
對此,大陸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表示,歐盟對於大陸產製的鋁合金輪轂發起反傾銷調查,涉及大陸企業60多家,對大陸的製造商生產和經營造成很大干擾。希望歐盟克制和限制使用貿易救濟,大陸不希望看到貿易戰的發生。
近期大陸接連面對來自歐、美等國的各種貿易控訴,針對項目包括產自大陸的鋁合金輪轂、鋼索和鋼纜、葡萄糖酸鈉、緊固件、電熱毯等,最近世界貿易組織(WTO)也做出裁決,認為大陸規定來自美國的音像製品、圖書、雜誌等,必須經由指定大陸國營機構進口, 違反了WTO規則。
2009年上半年有15個國家對大陸發起「兩反兩保」的調查,一共是60起,案件數比去年上升11%。
近期美歐對大陸反傾銷事件 | |
時間 | 貿易救濟事件 |
4/20 | 美國際貿易委員會對大陸乘用車輪胎發起特保調查 |
6/29 | 美國擬對大陸輪胎產品連續3年加徵35%-55%反傾銷稅 |
7/28 | 歐盟裁定大陸輸歐鋼管傾銷 |
7/31 | 歐盟對大陸出口鋼質盤條課徵24%反傾銷稅 |
8/11 | 歐盟對大陸輸歐的葡萄糖酸鈉展開反傾銷調查 |
8/12 | 歐盟對大陸企業繞道南韓、馬來西亞輸出鋼索鋼纜展開調查 |
8/13 | 歐盟對大陸輸歐的鋁合金輪轂展開反傾銷調查,擬連續5年加徵33%反傾銷稅 |
8/17 | 大陸商務部與美國商務部等展開交涉磋商 |
9/17 | 美總統歐巴馬將決定是否課徵車輪胎反傾銷稅 |
資料來源:經濟日報, |
資料來源:經濟日報,8月18日
● 3分之2省份GDP增幅逾8%
據香港大公報7月31日報導,截至目前,大陸已經有27個省公布上半年經濟數據。在這些已公布數據的省份中,GDP增幅超10%的省(直轄市)達13個;GDP增幅超8%的達19個,接近3分之2。
從已經公布的27個省上半年經濟數據來看,GDP增幅普遍好於預期,天津和內蒙古以16.2%的增幅領先全大陸,共13個省保持兩位數增長,只有5地增幅低於7.1%的全大陸平均水平。
在目前公布上半年經濟數據的27個省中,GDP增幅超10%的省有13個,包括天津、內蒙古、四川、廣西、重慶、安徽、陝西、吉林、遼寧、湖北、江蘇、江西、西藏,GDP增速超過8%的省有19個。
投資的大幅度增加被認為是各地經濟回暖的主要動力,大陸中國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研究員張永軍表示,大陸刺激經濟的大規模投資,帶動地方投資,而大量投資投向基礎設施建設,帶動了鋼鐵等工業生產,使得企業利潤回升,從而帶來經濟的普遍回暖。
張永軍指出,以廣東、江蘇、浙江、上海、山東、福建等6個省市為主的外貿出口大的省市,是大陸經濟形勢變化的風向標,也是受金融危機影響最為嚴重的省市,該幾個省市經濟增速的加快,意味著大陸經濟回暖進程有可能還將進一步加速。
但是張永軍認為,地方經濟還有一些不確定因素需要注意。大陸有5個省增幅低於7.1%的平均水平,分別是經濟基礎較差的新疆、甘肅、寧夏,以及從較高排位下降的浙江和上海。對於浙江和上海而言,外需不振是經濟增速放緩的重要因素。
此外,張永軍指出,由於地方統計口徑與中央政府統計的差別,地方GDP增速匯總結果大於大陸總體數據已是歷年來的常態,這個因素也需要考慮在內。但是總體來看,全年大陸經濟增速保8的目標應當可以實現。
● 大陸和東盟簽署「投資協議」
據大陸新華網8月15日報導,第8次大陸與東盟經貿部長會議在泰國首都曼谷舉行,大陸商務部長陳德銘與東盟10國經貿部長共同簽署了大陸與東盟自由貿易區「投資協議」,這標誌著雙方成功完成大陸與東盟自由貿易區協議的主要談判,大陸與東盟自由貿易區將如期在2010年全面建成。
大陸與東盟自由貿易區是大陸對外商談的第一個自由貿易區,也是東盟作為整體對外商談的第一個自由貿易區。2002年,大陸與東盟啟動自由貿易區談判,2004年簽署「貨物貿易協議」,2007年簽署「服務貿易協議」。
該「投資協議」包括27項條款,通過雙方相互給予投資者國民待遇、最惠國待遇和投資公平公正待遇,提高投資相關法律法規的透明度,為雙方投資者創造一個自由、便利、透明和公平的投資環境,併為雙方投資者提供充分的法律保護,從而進一步促進雙方投資便利化和逐步自由化。
近年來,隨著大陸與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步伐加快,大陸與東盟相互投資不斷擴大。截至2008年底,東盟國家對大陸實際投資520億美元,佔大陸吸引外資的6%。同時,大陸積極實施「走出去」策略,對東盟的投資也出現快速增長趨勢。2008年大陸對東盟直接投資達21.8億美元,比2007年增長125%。隨著該「投資協議」的簽署和實施,大陸與東盟之間的相互投資和經貿關係必將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 推出動漫產業稅收優惠措施
據大陸中國網7月31日報導,大陸財政部和稅務總局在7月31日聯合對外發佈扶持動漫產業發展的有關稅收政策,明確自2009年起大陸動漫產業在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營業稅、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等方面享有稅收優惠,並強調重點鼓勵大陸動漫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根據兩部門發布的「關於扶持動漫產業發展有關稅收政策問題的通知」,在增值稅方面,2010年12月31日前,大陸對屬於增值稅一般納稅人的動漫企業銷售其自主開發生產的動漫軟體,按17%的稅率徵收增值稅後,對其增值稅實際稅負超過3%的部分,實行即徵即退政策。同時,動漫軟體出口免徵增值稅。
企業所得稅方面,經認定的動漫企業自主開發、生產動漫產品,可申請享受大陸現行鼓勵軟體產業發展的所得稅優惠政策。
而在營業稅方面,對動漫企業為開發動漫產品提供的動漫腳本編撰、形象設計、背景設計、動畫設計、分鏡、動畫製作、攝製、描線、上色、畫面合成、配音、配樂、音效合成、剪輯、字幕製作、壓縮轉碼(面向網路動漫、手機動漫格式適配)勞務,在2010年12月31日前暫減按3%稅率徵收營業稅。
該通知指出,經國務院有關部門認定的動漫企業自主開發、生產動漫直接產品,確需進口的商品可享受免徵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的優惠政策。
關於享受稅收優惠的動漫企業和自主開發、生產動漫產品的認定標準和認定程式,兩部門明確將按照文化部會同有關部門於2008年12月下發的「動漫企業認定管理辦法(試行)」執行。
發展動漫產業是大陸發展文化產業的一項重要內容。各地也在紛紛打造動漫產業。例如,天津生態城目前正全力推動被譽為大陸「迪斯尼」的大陸動漫產業綜合示範園建設;河北也正在把石家莊市打造成「國家動漫產業發展基地」。據《2007-2008年中國動漫產業分析及投資諮詢報告》統計,在13億人口當中至少有5億是動漫市場消費者。大陸現有5,000多家動漫企業,產值只有300億元。
● 公布振興東北9項措施
據澳門日報8月18日報導,大陸國務院會議原則通過《關於進一步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該會議指出,在當前形勢下,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要貫徹落實大陸中央關於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方針政策和一攬子計劃,努力實現新的跨越,加快形成具獨特優勢和競爭力的新的增長極,為大陸經濟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為此,要著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優化經濟結構,建立現代產業體系。推進兼併重組,淘汰落後產能,防止重複建設;(二)推進企業技術進步,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重點突破一批核心技術和關鍵共性技術,提高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三)加快發展現代農業,不斷鞏固和發展農業基礎地位。加強東北糧食生產、運輸和倉儲能力建設,形成穩固的大陸糧食策略基地;(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東北地區全面振興創造條件。加快客運專線、煤運專線、沿海疏港等鐵路建設。支援發展東北高寒地區熱電聯產項目,加快城市集中供熱管網改造;(五)積極推進資源型城市轉型,促進可持續發展;(六)切實保護好生態環境,大力發展綠色經濟;(七)著力解決民生問題,加快推進社會事業發展;(八)深化省區協作,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九)繼續深化改革開放,增強經濟社會發展活力。繼續搞好國有企業改革改制,妥善安排職工生活,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組織實施好「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規劃」,加緊編製圖們江區域開發開放規劃。加緊建設好綏芬河綜合保稅區。開展貨物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
● 12類84項固體廢物禁止進口
據大陸中國網8月1日報導,大陸環境保護部、商務部、發展改革委、海關總署、質檢總局發布2009年第36號公告和《禁止進口固體廢物目錄》、《限制進口類可用作原料的固體廢物目錄》和《自動許可進口類可用作原料的固體廢物目錄》,12類84項固體廢物被禁止進口,包括廢電池、廢機電設備、廢碎玻璃、舊衣物、廢編織袋和廢麻袋、廢橡膠、皮革廢渣等日常生活常見的垃圾;10類51項固體廢物被限制進口、3類20項固體廢物自動許可進口。
根據大陸質檢總局的規定,進口固體廢物須獲得環保部門的「固體廢物原料進口許可證」,廢料的外國供貨商應先取得大陸質檢總局的註冊登記,而進口廢料的境內收貨人則須獲得大陸質檢總局備案。同時,廢料在發運地還應申請裝運前檢驗。進口廢物運抵口岸後,報檢人持上述有效證書向所在地檢驗檢疫機構申報,經檢驗檢疫合格才可通關放行。
廈門檢驗檢疫局提請有關貿易關係人注意第36號公告的新規定,加強廢物來源和品質狀況的控制及檢查,確保所進口廢物原料符合國家環境保護控制要求,避免廢物因不合格被退運而遭受損失。
● 修正出口工業產品企業分類管理辦法
據大陸中國網8月1日報導,新修訂的「出口工業產品企業分類管理辦法」(國家質檢總局令113號),於2009年6月14日頒布,並於2009年8月1日起實施。依據此《辦法》,大陸將對出口工業產品企業進行分類管理,即根據企業品質保證能力、誠信度和產品品質情況對企業進行綜合評定,實施「企業分類+產品風險分級」二維分類管理理念,按評定結果的優劣程度將企業類別由高到低分為一類、二類、三類、四類4種類別。
對產品風險分級,是根據產品特性、品質數據、敏感因子將產品分為高風險、較高風險、一般風險3個等級。在此基礎上,按照不同的企業類別和產品風險等級的不同採取特別監管、嚴密監管、一般監管、驗證監管、信用監管5種不同檢驗監管方。
報導指出,一家出口企業採用何種檢驗監管方式,不是由企業一個因素決定的,而是由企業類別和產品風險等級兩個要素決定的。同一企業或類別相同的企業,產品風險等級不同,或者風險等級相同的產品,企業類別不同,採取的檢驗監管方式就不同。同時,產品風險等級和企業類別並非一成不變,將實行動態調整機制,如果企業發生問題,有可能被降類。
值得注意的是,它只適用於對列入法定檢驗檢疫目錄的出口工業產品生產企業的檢驗監督管理,不適用於出口食品、動植物產品生產企業的分類管理。
《辦法》提出,出口工業產品生產企業分類評定標準包括9個方面要素,即企業信用情況;企業生產條件;企業檢測能力;企業人員素質;原材料供應方管理能力;企業出口產品被預警、索賠、退貨及投訴情況;企業產品追溯能力;企業品質管理體系建立情況;其他影響企業品質保證能力情況。根據綜合評定結果將出口工業產品生產企業分為4種類別,即綜合評定結果優秀的為一類企業、良好的為二類企業、一般的為三類企業、差的為4類企業。
根據《辦法》,出口工業產品風險等級評價標準包括的要素有:產品特性;品質數據(如產品不合格情況,國內外品質安全風險預警,退貨、索賠和投訴情況等);敏感因數(如進口國或者地區的標準和法規,產品的社會關注度,貿易方式等)。檢驗檢疫機構根據產品風險分析的結果,將出口工業產品分為高風險、較高風險和一般風險3個等級。
● 福建公布加強與台灣交流合作10項措施
據香港商報8月11日報導,大陸福建省副省長陳樺提出加強與台灣交流合作10項政策措施,其中包括鼓勵福建企業赴台灣投資、開放台灣企業參與福建大型公共工程建設等。
10項政策措施的第一條就是設立福州(平潭)綜合試驗區,實行海關特殊監管,實施更加靈活便利的政策,方便台灣商品進出和兩岸人員往來。
其次,開放台灣企業參與福建大型公共工程建設。首批開放的20個重大工程項目涉及港口、公路、產業等領域。
第三,鼓勵福建企業赴台灣投資。首批推動福建新大陸集團、興業銀行、廈門航空等企業赴台灣投資;支持福建企業和產品進入台灣自由貿易港區,擴大經貿合作。
第四,實施「百萬遊客海峽行」計劃。採取優惠獎勵辦法,擴大福建居民赴台灣旅遊規模,鼓勵福建省外居民循小三通航線赴台旅遊。
第五,開通閩台常態化海上客輪航線。2009年內開通福州至基隆的海上客輪航線,實現廈門至台中海上客輪航線班輪常態化。
第六,設立兩岸教育合作實驗園區。鼓勵台灣高等院校在實驗區內合作辦學,設立科研機構;支持福建高職院校與台灣同類院校聯合培養技術人才。
第七,推進閩台兩地共同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建議兩岸就媽祖信仰、南音等相關專案聯合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閩南語系區域內的紅磚建築共同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第八,鼓勵台籍人士到福建就讀考證、就業創業。
第九,歡迎台灣律師,影視、出版及文化產業業者到福建拓展業務。
第十,支持台灣業界通過福建拓展市場。
● 廣東降低工資增長基準線至7%
據經濟日報8月4日報導,大陸廣東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公布「廣東省2009年企業工資指導線」,工資增長基準線為7%,上線(警戒線)為12%,下線為零或負增長。相比2008年的10%至15%以及2007年的10.3%,今年下降約3%。
大陸廣東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表示,2009年廣東省企業工資指導線意見,是根據大陸中央政府有關企業工資分配政策和廣東省的社會經濟發展預測,結合廣東省經濟發展、物價水平、就業等因素提出的。
根據下發的通知,設定的工資增長的基準線為7%。生產正常、經濟效益達到同行業平均水平的企業,可根據本企業職工工資與人工成本水平及企業的經濟效益,結合工會組織意見,大體按照基準線安排本年度的工資增長。
但是,對於依靠特殊政策獲取超額壟斷利潤的壟斷性行業和企業,工資水平已達到本地區上年度在崗職工平均工資3倍以上的,工資增長不得超過基準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