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港澳經貿消息輯要

◎ 整理/陳達旅


香港成為上海服務貿易第一大夥伴

  根據旺報8月26日報導,統計顯示,今年1到5月,上海吸引香港投資專案438個、合同外資金額達32.2億美元。儘管面臨金融危機,但香港對上海服務業的投資依然占較大比重,今年1月至5月,相關合同投資金額占香港同期在上海投資總額的84%,不亞於去年。

  近期匯聚上海與香港兩地金融、貿易界精英及專家的「滬港國際貿易中心互動發展研討會」在上海展開,除了炙手可熱的金融合作話題,兩地貿易領域互動發展也備受矚目。

  上海社會科學院港澳中心主任尤安山分析,從歷年資料觀察,特別是CEPA(更緊密的經貿安排)實施以來,上海與香港之間呈現貨物貿易進一步發展、服務貿易快速上升的態勢,目前,香港已成為上海服務貿易第一大貿易夥伴。

  香港貿發局華東、華中首席代表鍾永喜認為,隨著時代進步,人們對「貿易」認知已有了很大變化。以香港為例,以往國際貿易的參與者主要以買賣雙方,即出口商、進口商為主;而如今的趨勢是,將有更多的參與者,如製造商、品牌擁有者、分銷商、代理商、零售商、仲介機構等。

  他進一步分析,廣義的服務貿易概念已延伸至文化創意產業,「未來,上海和香港兩地都能夠成為潮流引領者,在影視、娛樂、動漫等領域的文化貿易合作,機會也相當多。」

                          

中港人民幣跨境結算數量有限

  香港與大陸5個城市包括上海、深圳、廣州、珠海及東莞,在7月8日啟動人民幣結算的試點業務。大陸、香港銀行界表現雀躍,爭相參與首批交易,但其後交易寥寥可數,不少企業更是在7月8日進行首宗結算交易後,再無進行新的人民幣結算交易。

  即便是擁有大量的外資企業的東莞,與港澳經貿關係密切,原被視為業務量會較多的城市。然而,大陸媒體統計,除了業務啟動首日外,東莞6家試點銀行中,只有中行東莞分行新增1宗交易,該行負責人稱,服務的企業為同一家公司,涉及匯款至香港,但金額很少。而在業務啟動首日,6家試點銀行共完成6宗交易,共導出106億元人民幣,導入14萬元人民幣。

  根據8月24日中央日報、香港星島日報相關報導,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業務開展一個多月以來,不論是企業及銀行均表示使用量不多。大陸媒體引述廣東省外經貿廳廳長梁耀文表示,到目前為止實際開展人民幣結算的企業數量較少,結算金額增長緩慢,原因之一是外界仍普遍存在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導致外商不情願以人民幣結算。

  人民幣貿易結算未能更廣泛使用,另一原因是《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管理辦法實施細則》有待完善。也有商家指跨境貿易人民幣業務暫時無法開出核銷單,企業沒有核銷單,就無法辦理出口退稅,也打擊使用情況。

另外,外商持有的人民幣規模不大,也限制人民幣結算業務的規模。目前,該業務僅限於港澳與東盟地區,但廣東省主要的出口市場是歐美及日本。

  廣東省外經貿廳廳長梁耀文表示,下一步會爭取擴大試點城市的範圍、增加試點企業的數目,力爭早日在全廣東省所有企業中,廣泛開展貿易人民幣結算。

  中小企業聯合會主席劉達邦認為,試點企業的透明度也有待改善。大陸迄今沒有公佈大陸試點企業的名單,在透明度不高之下,香港公司難以參與人民幣貿易結算,加上目前只有少量大陸企業可作為試點企業,以大陸香港貿易較頻繁的東莞為例,他估計試點企業就只有數十家,相信絕大部分均為大陸企業,但東莞的港資企業就占4、5千家。

  劉達邦認為下階段可以將試點企業擴展至外資如港資的企業,並擴展至規模較小的中型企業,因香港中小企業的大陸貿易夥伴規模均較小,通常未能躋身試點企業。


調查顯示:金融海嘯下香港仍為全球主要採購之都

  據香港大公報報導,香港展覽會議業協會8月24日公布2008年展覽業年度調查結果,調查以向55家展覽會主辦單位發出問卷的形式,該55家單位去年在香港共舉辦了110個展覽會。

  調查顯示,2008年的展覽訪客總數逾55.1萬人次,同比下跌9.4%,相比其他地方超過10%至25%的跌幅,反映香港仍然是全球主要的採購中心。

其中,去年從大陸來港的展覽訪客總數逾17萬,同比僅下降3%,而亞太區及歐洲、美洲、非洲和中東地區的大陸訪客,則分別下跌13%和11%,體現香港依然是國家與世界商家彙聚的重要平台。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淨展覽攤位面積同比只下跌2.44%。反映企業雖然減少前往海外進行商務的支出,他們仍然願意投放資源繼續參展。但去年使用超過1,819平方米的大型展覽會增加至96個,較去年增加1.5%,也證明香港舉辦的展覽是全球商務前列之選。

  香港展覽會議業協會會長朱裕倫表示,“ 這次調查再次肯定香港作為亞洲主要採購中心及國際展覽之都的地位。有港府和業界支持,我們有信心展覽業很快遠離現時經濟逆境,並成為主要動力領導經濟發展。


惠譽:預期港2009/2010財赤估佔GDP 4.9%

  根據鉅亨網8月21日報導,國際評級機構惠譽(FitchRatings) 8月21日確認了香港長期外幣及本幣發行人違約評級(IDRs),分別為「AA」及「AA+」,長期前景「穩定」。同時,惠譽也確認香港短期外幣發行人違約評級為「F1+」,國家信用限額(CountryCeiling)為「AAA」。惠譽指出,香港對外金融活動強勁,公共財政管理謹慎,加上健全的銀行體制,支持了香港主權評級。 

  在穩定聯繫匯率制度同時,港府也在有限範圍內調整貨幣和匯率政策,以應付國內外的衝擊挑戰。惠譽亞洲主權評級部門協理表示,  香港在經濟和金融政策方面保有相當自主權,使得當地主權評級優於中國大陸。但他也補充道,因香港是特別行政區,故大陸的經濟及政治發展仍是評估香港信用評級時的重要考慮因素。 

  此外,政府外匯儲備持續增加,持續穩固香港對外金融地位,是惠譽主權評級中最高者。 預期至2009年底,香港外匯儲備將達2,220億美元;國際流動資金比率則將保持在180%。 

  惠譽重申,香港的稅基狹窄及土地收益波動等結構性財政問題仍待解決,加以財政狀況惡化,預期2009/2010財政年度赤字會相當於GDP的4.9%;中期內不至於舉債,但需動用財政儲備以應付赤字。


港粵合作關係主客易位

  根據世界日報8月20日報導,粵港8月19日再度簽署8份最新合作協議,包括共同開發深圳前海,在該區建立新口岸,發展現代服務業,廣東省省長黃華華透露,前海將走過往港商北上發展的前店後廠發展模式,前店是在大陸的前海,香港則僅為支援為主的後廠角色。學者說粵港合作格局出現大轉變,反映香港被邊緣化危機日重,前海計畫是「沒有選擇的選擇」。

  曾蔭權及黃華華8月19日在香港共同主持合作聯席第12次會議,兩地政府簽訂共8項合作協議,但多屬新瓶舊酒,而唯一稍具新意的,是為共同開發前海簽署意向書,但有關計畫卻是隱憂重重。

  粵港構思中的前海區鄰近蛇口,將填海30多平方公里,可發展面積為10平方公里,是規劃中的香港機場與深圳機場鐵路的中途站,日後將集中發展金融、高新科技產業及物流等現代服務業。粵港針對擔憂前海發展金融業成熟後,恐會反過來威脅香港金融中心地位,曾蔭權在記者會上指出,香港過往也曾擔憂過被新加坡、上海、深圳等挑戰,現在輪到前海。

  黃華華則補充表示,廣東與香港30年來以前店後廠模式發展,兩地得益,日後前海就是服務業的「前店後廠」,前海是前店,香港是後廠,「也是雙贏」,港人不必擔心前海會威脅香港。

  城大專業進修學院學術統籌宋立功表示,在前海計畫中粵港合作格局出現重大轉變,港府由以前的店變了廠,反映香港邊緣化嚴重,導致經濟走下坡,已到了不得不正視解決的地步。他表示,香港四大經濟支柱,物流被深圳鹽田港威脅,旅遊遭澳門不斷搶客源,金融又被上海急起直追,香港經濟已到苦無出路之境,加上金融海嘯令歐美貨源大跌,現在惟有藉助深圳腹地作「展銷場」,在前海「開店」,吸引大陸買家,開拓新市場。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