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經營與活動
- 更新日期:109-08-31
◎ 整理/林良謙
大陸台商踴躍捐款協助賑災
大陸「台灣同胞投資企業聯誼會」(以下簡稱台企聯)代表於98年8月11日下午赴海基會,對莫拉克颱風所造成的嚴重災情表示關心之意,並捐贈賑災款新台幣1,000萬元,請海基會協調轉捐;另東莞台昇企業集團、台心醫院董事長郭山輝先生也以個人名義捐贈新台幣1,000萬元。深圳、東莞等各地台商協會也發起會員廠商捐款賑災,將愛心傳遞到災區。
台企聯本次捐贈活動由常務副會長葉惠德先生代表出席捐贈,由海基會高孔廉副董事長兼秘書長接見。高副董事長對於台企聯的愛心舉動表達由衷的感謝與敬意,並表示,海基會對於大陸台商透過海基會捐輸的賑災款項,將儘速轉交內政部統一處理,以協助受災民眾。另海基會也響應政府,發起同仁樂捐一日所得捐款。
過去台灣遭逢921地震、桃芝及納莉等颱風災害大陸各地台商均紛紛慷慨解囊,投入各項賑災活動。此次莫拉克颱風重創台灣,連日豪雨造成中南部及台東地區嚴重災情。台企聯、深圳台商協會及各地台商協會或台商均立即向海基會表示,將發起台商會員捐款賑災,以表達大陸台商對國內同胞的關懷心意,並希望能夠拋磚引玉,引起更多台商共鳴,激發各界發揮愛心踴躍捐輸。
截至目前,除了台企聯及深圳、東莞台商協會,其他各地台商協會也紛紛發起會員廠商捐款賑災,將於彙集後透過海基會轉捐,以協助災民度過難關、重建家園。
兩會在深圳舉辦台商座談會
海基、海協兩會7月18日在深圳共同舉辦台商座談會,參加台商有台企聯張漢文會長、工業總會陳武雄理事長、工商建研會賴正鎰會長以及廣東地區台商協會會長、幹部等53位台商代表參加。
台商發言大多集中在健保醫療、融資、土地使用、降低直航機票價格、增加航班、勞資糾紛、稅務徵收、台商權益保障、台商子弟兵役問題、人身安全、出口退稅、兩岸簽署MOU、ECFA等議題。
其中,針對土地使用稅議題,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也為台商請命,希望能減免,海協會會長陳雲林則允諾將專案研究。由於2年前大陸各地實施土地使用稅,大陸台商如今遇到外銷市場萎縮使訂單銳減,盼這項土地稅能暫緩、延繳或金額減半,協助台商渡難關。
2007年從北京、上海到深圳,陸續開徵城鎮土地使用稅,「土地使用稅」比「土地使用費」高出一倍以上,雖不針對個人住房徵收,但已大幅提高大陸台商的經營成本。大陸各地徵收「土地使用稅」情況不同,每平方公尺從人民幣3元到10元都有。
以深圳為例,深圳市地稅局根據土地基準地價,將深圳全市土地劃分為六個等級;從第六到第一等級的土地,每平方公尺年繳額分別為3元、5元、9元、13元、21元與30元,又以羅湖、福田兩區的稅額最高。
江董事長在座談會中指出,雖然大陸經濟今年正成長,但歐美市場萎縮,出口面臨極大挑戰,希望降低台商成本,建議大陸方面減免土地使用稅費,並能夠各地統一。
中華電信成功註冊大陸商標
據中國時報7月31日報導,繼「台灣啤酒」獲准「登陸」後 ,台灣首家「中」字號企業「中華電信」,成功插旗大陸。長年以來只要涉及「中華」、「中國」、「台灣」、「中央」等「三中一台」字眼的商標,由於政治敏感度高,登陸的困難度相當高。經過10年的長期奮戰,「台灣啤酒」在今年6月成功登陸,台灣菸酒公司並將在9月赴陸設立辦事處或分公司。
而中華電信在近3年努力下,近期也終於搶灘,獲得在大陸登記商標權利。商總理事長張平沼表示,原本大陸認為「中華」兩字涉及國名、太過敏感,不過因中華電信在台歷史悠久,最後大陸國家工商總局終於點頭同意,讓「中華電信」以個案方式通過,預計9月27日正式公告後實施。
中華電信總經理張曉東指出,大陸台商比較相信中華電信,雖然台灣不允許第二類電信登陸投資,未來中華電信仍可在當地進行服務業務,待政府宣布開放即可登陸。
商總智慧財產委員會主委賴文平也表示,除了台灣啤酒、中華電信外,在國際已有相當知名度的「慈濟」,前以「昭陽慈濟」申請被駁回後,歷經多年努力,再加上去年川震時,慈濟無私的義行也讓大陸官方感動,如今已獲准商標申請。賴文平指出,不僅如此,大陸官方未來更可能給予慈濟「馳名商標」的榮譽,也就是未來任何冠上「慈濟」名稱或相關企業的業者,都不能再申請,目前台灣僅有11家產業獲得「馳名商標」的申請。
大陸工資集體協商新措施 台商應高度關注
據中央社7月22日報導,大陸公佈行業性工資集體協商指導意見,這是大陸擬將工資集體協商範圍擴大到尚未設立工會的中小企業,台商應高度關注。
大陸中華全國總工會公佈「關於積極開展行業性工資集體協商工作的指導意見」。「意見」指出,行業性工資集體協商,是指在同行業企業相對集中區域,由行業工會組織代表職工與企業代表或企業代表組織,就行業內企業職工工資水準、勞動定額標準、最低工資標準等事項,開展集體協商。「意見」也指出,同一行業的企業,特別是同行業非公有制中小企業、勞動密集型企業相對集中的地區,是開展行業性工資集體協商工作的重點。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關係研究所秘書邱婕表示,指導意見是大陸中央為了保就業、保社會穩定的作法,將工資集體協商擴大實施範圍。亦即工資協商範圍將從過去設有工會的大企業,進一步擴大到非公有、非國有企業、中小企業等沒有設立工會的企業。
陸委會台商張老師、遠通國際經營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蕭新永則分析,這是一個醞釀中的政策,指導意見僅是一種政策傳達,並非法律,並認為,工資集體協商由企業內部工會以外的行業工會代表與企業代表談,執行上有一定的困難,也不具有規範性。工資集體協商仍是在大型企業內部的工會與企業代表完成,比較容易。
蕭新永說,雖然目前對台商影響較小,但台商必須了解相關內容,研擬因應之道,未來在處理勞資關係、面對勞動爭議時,能趨吉避凶。
提撥職工培訓費 台商叫苦
據經濟日報8月7日報導,大陸將要求企業未來須按員工薪資總額1.5%至2.5%,提撥「職工教育培訓經費」。海基會財經法律顧問蕭新永指出,若加上審議中「社會保險法」等法規,台商日後在規劃勞動成本時,恐須以員工工資2倍來計算。
大陸國務院法制辦公室官方網站公告「職業技能培訓和鑑定條例(徵求意見稿)」。徵求意見稿指出,隨著大陸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加快,職業技能培訓和鑑定工作存在諸多問題急需解決,如職業技能培訓投入不足、培訓的針對性和實用性不強,用人單位在技能人才培養的主體作用有待發揮等,因此規劃制訂這項條例。
「職業技能培訓和鑑定條例」草案共計50條,當中明訂,「用人單位應當保障職工參加職業技能培訓和鑑定的權利」。這項條例與企業關係最大的為第29條,該條規定,「用人單位應當按照職工工資總額的1.5%到2.5%提取職工教育培訓經費。」
蕭新永指出,大陸對於勞工權益的保障已經日益完備,相對的也將提高企業的勞動成本。目前大陸企業已經必須按員工工資總額2%繳交工會經費。除「職業技能培訓和鑑定條例」外,對台商影響最大的當屬審議中的「社會保險法」,實際影響依各地對社會保險費率的規定不同略有差異。
以上海為例,未來社會保險法一旦通過立法正式實施,企業將必須按員工薪資總額22%繳納養老保險、按12%繳交醫療保險、2%失業保險、0.5%工傷保險、0.5%生育保險,合計占薪資總額的37%。此外,按規定,企業還必須按員工薪資總額7%提撥「住房公積金」。如果再加上按勞動合同法規定,企業一旦資遣員工必須給予1年年資1個月的「經濟補償金」,以及未來可能強制要求企業須按員工薪資總額14%提撥「集體福利金」,未來台商需負擔薪資以外的各項費用將相當驚人。
蕭新永指出,過去台商選擇前往大陸投資設廠的主因之一是勞動成本低廉,但在大陸日益重視勞工權益保障後,若將林林總總各項費用加計起來,日後台商在估算大陸的勞動成本時,恐怕得以員工工資的2倍計算。大陸低勞動成本的優勢正逐漸在消退中。
台灣資訊服務業者組聯盟 前進大陸爭取商機
據中央廣播電台7月27日報導,為進一步整合兩岸資訊服務業者的經驗與技術,資策會邀請台灣12家相關業者成立「海峽兩岸產業信息化合作推動聯盟」,未來將進駐在大陸設立的產業基地,以形成聚落,合作爭取大陸市場龐大的商機。
資策會副執行長龔仁文指出,資策會成功爭取到大陸的南京,在未來5年對資訊服務業台商採購1億美元的合約。資訊軟體產品賣的是口碑,台灣廠商要進軍大陸市場,目前最大的問題是沒有知名度、口碑;現在由南京市政府出面,台商端出好的品質與服務,才可以奠定可長可久的生意基礎。
此外他指出,前進大陸的台灣業者如果能集中一地,形成一個台商產業聚落發展,就能讓大陸消費者知道台商專精的地方,建立資訊服務業台商在大陸的口碑與形象;並藉此基地,讓台商在5年合作期滿後,能繼續經營下去。龔仁文表示,資訊軟體和硬體產業最大的差別,在於軟體產業任何一個領域中的第1名,會佔有7、8成的市場;第2名以後佔的比例很低。因此,台商一定要在大陸資訊服務市場的某些個別領域中找出領頭羊,發展台灣有基礎、有成功案例的強項,不然就會沒有市場。
閩放寬台商投資文化產業
據中央社7月29日報導,福建將放寬台商投資文化產業政策,促進福建與台灣動漫、網路遊戲等文化創意產業的對接,擴大閩台文化交流合作。
福建將建設海峽兩岸文化產業園和文化產業合作中心,形成一批對台文化交流與合作基地,與台灣民眾共同打造兩岸文化產業鏈。同時,福建還將吸引台灣科研機構和科技人員共同創建科技創新平台,聯合開展台灣海峽地質構造研究,建立兩岸防災減災資訊共享和會商機制,深化防災減災、地震、氣象、海洋、建築、水利、環保、標準、計量、認證等領域的交流合作。
為進一步拓展閩台教育合作,福建將加快建設海峽兩岸職業教育交流合作中心,探索建立兩岸教育合作園區,開展兩岸高校合作辦學試點,積極推動閩台院校學生互招、學歷學分互認、師資互聘。進一步推動閩台公共衛生、醫學科研、醫療技術、醫療教育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支持台商到福建投資建設醫院和相關設施。
另外,也將推動兩岸新聞媒體互設常駐機構,積極擴大出版物貿易與版權貿易,深化閩台文學藝術、廣播影視、體育等領域的交流合作。
為加強台灣文獻信息積累與研究,福建也將加快建設台灣文獻信息中心,加快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推進建立客家文化保護實驗區,加大涉台文物保護力度,積極推動媽祖文化、泉州南音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提升閩台緣博物館對台交流功能與作用,挖掘和拓展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媽祖文化等兩岸共同文化內涵。
福建漳浦成立首家涉台法律服務中心
據中央社8月5日報導,福建省第1個涉台法律服務中心4日在漳浦縣成立,同時成立「涉台法律服務中心律師團」,12名律師將定期值班,為台商及台資企業提供免費法律諮詢。
漳浦縣司法部門負責人說,漳浦涉台法律服務中心將從事涉台法律宣傳,提供涉台法律諮詢、援助,做好涉台民眾調解;提供辦理涉台公證,將對符合條件的涉台公證及時出證,對特殊情況特事特辦,符合條件的緊急情況當場出證。
漳浦縣是台灣民眾主要祖籍地、大陸台商投資密集區,已累計批准設立台資企業520多家,大陸首個台灣農民創業園就在漳浦縣。2007年7月,漳浦法院設立「維護台商合法權益合議庭」。今年3月當地法院又設立涉台案件審判庭,集中受理屬於縣法院管轄的涉台民商事、刑事、行政等案件,為當地台商及台資企業提供司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