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專訪山東日照台商協會陳亮祖會長

  • 更新日期:109-08-31

◎文/江今葉

6月12日才成立的山東省日照台商協會是全大陸第108個台商協會,距離第一個成立的北京台商協會整整晚了將近20年。面對大陸的物換星移,經濟、社會環境也早已不同,日照台協會長陳亮祖說,「該是走出新台商形象的時候了。」

早期大陸人對台商總停留在只會壓榨大陸勞工、只知道走後門、送紅包,只懂得賺錢,賺了錢也只會包二奶、上酒店喝酒唱歌的不良印象。雖然說多數的台商都是規規矩矩工作,但少部分行事過於囂張的台商,卻讓台商在大陸背負不少罪名。這些年來,隨著台商規模日漸擴大,開始意識到自我形象提升的重要性,也開始積極參與當地的公益活動,確實讓大陸台商的形象有所改善,怎麼進一步提升,一直是陳亮祖心裡面反覆思量的問題。

30歲以前的陳亮祖,走的是多數台灣年輕人的路,唸書、留學,順勢留在美國工作、結婚、生子。幫人打了幾年工,陳亮祖和朋友決定自行創業,作的還是自己熟悉的貿易老本行,從美國回到台灣,再從台灣前進大陸,陳亮祖說,雖然進出口的都不是什麼叫得出名號的大商品,但整體包裝行銷的策略,卻讓他得以在大型貿易進出口商的包夾下,闖出一片活路。

陳亮祖的經營策略很簡單,就是「客戶要的,我都有」。他拿家具為例說,一般進出口商就算代理家具產品,項目與類別最多不過二、三十項,目的在簡化產品類別,也減少不必要的庫存。但他的公司卻逆勢操作,從木製品、陶製品、電視櫃等中小型家具,甚至連戶外用的桌椅等戶外家具也都應有盡有,就是希望讓客戶知道,若是臨時想要增加那個項目類別的產品展售,找他們就對了,也因此今年美國大型量販商Target將今年度的最佳供應商榮譽頒給了陳亮祖的嵐橋富凱木業公司,感謝他能提供多元化、價廉物美的商品。

進軍大陸市場已經18年的陳亮祖,在對全球貿易市場有更深入的瞭解之後,決定進軍製造階程,整合上下游。陳亮祖說,雖然一直都是搞貿易的,但買東西也不是只看最後成品而已,看工廠製作流程、瞭解生產過程,才能確保產品品質。看多了,多多少少也對生產製程有一定的瞭解,加上對於客戶端需求的充分掌握,決定將兩者結合,創造更貼近市場的商品。

有了這樣的構想,10年前,陳亮祖開始在大陸當地找尋適合的合作夥伴,提供銷售端的想法,結合製造商的生產優勢,開始了他從貿易商轉型為一體化生產、製造的綜合性企業經營道路。不過,儘管踏進製造業,貿易本行的陳亮祖堅持不控股,只要求取得包括美國、加拿大、英國、德國、法國這些主要市場的獨家銷售權。問他為何不想取得經營權,陳亮祖笑笑說,「製造我只懂得看,不懂得做,這部份當然還是交給專家,我只是提供意見罷了。」

對產品、通路有掌握,熟悉市場的需求,又清楚生產製程,結合貿易、生產、市場與品牌,產銷合一的結果,讓陳亮祖的公司得以快速擴張。陳亮祖認為,主動幫客戶找商品,為客戶分散風險,精緻與獨特化產品,才是創造企業價值的不二法門。也因此,儘管全球面臨金融海嘯衝擊,公司訂單卻不曾中斷過,生產線也依然是全線全開,絲毫不受風暴影響。

落戶山東日照不過6年時間,卻成為日照第一任台商會長,陳亮祖笑著說,都是當地政府官員給的壓力啦,「都跟他們說我一年去不到日照4次,也待不了幾天,不要找我。不過逃了2年,人情壓力真的不好意思啦。」但真正讓陳亮祖決定接下這個重擔的理由,則是那個住在心裡那個一直無法忘情文化藝術的陳亮祖的決定。

陳亮祖說,過去台商多半是兩頭在外(原物料與市場都在海外,大陸只是單純的加工基地),企業形象好不好問題不大。但這幾年來,國際景氣蕭條,只有中國大陸市場一枝獨秀,台商開始轉進大陸內需市場,企業形象就變得很重要。然而,要提升台商形象,不是光靠捐款或是企業廣告就可以辦到的。要讓大陸人改變對台灣人的形象,最好的方法就是將台灣的優質文化帶進大陸,透過文化交流,讓大陸人知道台灣在保存中華文化上的努力,也能無形中提升台灣形象與台商在當地的地位。

就是這樣的想法,陳亮祖決定接下日照台商會長的位子。陳亮祖在6月12日的成立大會上轉述了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的賀涵,希望日照台協未來不光只是為台商服務,還要能回饋當地社會,融入當地社會生活。

對於江丙坤「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想法,陳亮祖十分贊同。平常就喜歡聽聽舞台劇,參與藝文活動的他,認為提升台商形象,融入當地生活的最好方法,是將台灣文化推廣到大陸,讓大陸人對台灣有更深入的瞭解,增加兩地交流。

也因此,在日照台商協會成立之前,陳亮祖就積極與平等國小聯繫,希望能安排學校的巧宛然布袋戲團利用暑假到山東省巡迴表演,將台灣布袋戲文化帶到大陸,讓大陸見識到台灣如何將文化扎根於小學生活,也透過孩子與孩子的交流,拉近兩岸的距離。只可惜因為H1N1新型流感蔓延,教育部擔心學生的健康,這個計畫得延遲了。

不過,陳亮祖並不因此氣餒。「小學生不行,大人總沒問題吧!」因此陳亮祖改邀請師大音樂系教授到山東巡迴演奏,讓文化扎根。未來他還計畫一年至少4次,安排台灣的小劇場、自發性、地方性文化團體到山東一帶表演,希望能從日照台商協會做起,帶動全大陸 108 個台商協會共襄盛舉,將台灣人文帶進大陸,增進兩岸文化交流,也改變過去台商在大陸人心中的不佳形象。

問他費用怎麼負擔,陳亮祖說,這些活動要不了多少錢的,因為是小型的表演團體,能出國巡迴表演,還能到處走走看看,這些團體開心都來不及,不會要求高額表演費用的,「能真的達到文化交流的目的,就算都得自己公司出錢,也花得開心。」

陳亮祖認為,形象不是捐款、參加公益活動就能買得到的,透過文化交流,才能真正讓大陸人見識到台灣人的文化怎麼扎根,才能讓他們瞭解兩岸文化生活的差異性,進而有更深入的瞭解,改變大陸人多年來一直認為台灣人缺乏文化素養的想法,增加對台灣人的人文印象,也才能拉近兩岸的距離。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