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2012年兩岸投資布局策略

  • 更新日期:109-10-20

大陸擴大內需,今年使命必達:

2012年兩岸投資布局策略

文/李孟洲

展望2012年的兩岸投資形勢,首先要注意到,大陸整體經濟增長率有持續下滑壓力,且其將造成大陸市場的結構性變化,並顯著影響大陸台商的投資經營取向。說白了,就是「外需」疲軟,迫使「內需」有必要起來加速補位。因此今年台商勢必要加大力度來深耕大陸內需市場。

去( 2 0 1 1 ) 年大陸GDP ( 國內生產總值),總金額約47兆元人民幣,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後的實質年增率為9.2%。雖然此一增長率還是傲視全球各國,但比起前年大陸10.4%的增長,低了1.2個百分點。這也是近年大陸少見的「個位數」增長率,還好降低幅度尚屬緩和,是一種「軟著陸」的表現,只是後續的走勢將如何,目前頗受各方關注。

上述1.2個百分點的差額,究竟跑到哪裡去了?一是去年大陸的商品出口年增率降低,使其全年出超少了約250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1,500億元,GDP的增加值因而同額縮減下來。其次是投資和民間消費內需的增長力道,也較前年為小,初估兩者「少增加」的金額,合計在人民幣1兆元以上。它們同樣是GDP增加值的減項。而上述出口、投資、消費三大項,合起來是拉動總體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但這「三匹馬」在去年的拉力都不如前年,所以大陸去年的經濟增長率(即GDP年增率)有了明顯的滑坡現象。展望今年大陸的經濟增長率,還是要看「三駕馬車」的表現。其中,出超很可能會進一步降低。因歐債危機的衝擊波還在延續,國際市場會比去年疲軟,以至於大陸商品出口擴張動能會進一步弱化,並造成大陸外貿出超繼續縮減。投資方面,由於大陸政府開始講究基本建設投資的適當規模,以及質量的優化,不會再像以往一樣地放手投資建設「鐵公機(鐵路、公路、機場)」,因而基本建設投資擴張力道有了侷限。更加上,房地產投資正在受到「打房」政策的制約,今年要大幅擴張也不容易。所以,今年大陸的經濟增長,也不能寄望太多於投資帶動。至於消費一項,則是蓄勢待發,端看大陸政府如何出手來大力推動。



消費內需勢必要「超常軌」發展

也就是說,今年大陸經濟增長的各種動力之中,最值得寄望的是消費內需擴張。消費一定要有「超常軌」的快速發展,來有效彌補出口(出超)和投資擴張幅度之不足,這樣才能

維持住大陸經濟增長的力道,避免發生經濟增長率遽降的「硬著陸」現象。在這種情況下,今年大陸政府在擴大消費內需方面,一定會有重大舉措,且要求「使命必達」。因而今年台商在大陸的投資經營布局,乃至我政府的兩岸經貿發展政策規劃,都應以「對接大陸消費內需市場」為軸線。大陸台商或台灣本地廠商之加強開拓此一市場,是明顯的趨勢。

關於今年大陸擴大消費內需的政策導向,很值得重視的一個特色,就是「大力建設及強化商品流通體系」。這裡面蘊含著很多的台商商機,其可行的經營內容,除了產銷「吃穿用」的最終消費品外,還包括供應賣場設備,及提供連鎖店管理軟件等等,不勝枚舉。大陸當局這方面的政策導向,從大陸商務部最近發出的訊息中,可以看得很清楚。如今年元月初大陸「全國商務工作會議」,商務部長陳德銘所發表的工作報告,對於「家電下鄉」模式的個別商品促銷措施,著墨並不多,而是主要在講商品流通基本建構的強化。後者的政策取向包括:完善促進居民消費的政策、堅持擴大消費與培育品牌相結合、推進城鄉現代流通體系建設、擴大居民服務消費、促進網絡(網路)購物等新型消費業態發展。

商業網絡要擴張及強化在這套政策下,有一系列的具體工作項目。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和商業網絡擴張及強化有關者,就是開展「綠色供應鏈」綜合試點、推進「綠色飯店」創建、支持品牌企業開辦專賣店、提升「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農家店建設質量、推進鄉鎮商貿服務中心建設、打造大中城市生活服務業「15分鐘便民服務圈」、引導電子商務普及運用等。

這些項目,今年在大陸強力擴大內需的政策需求下,料其皆將成為公民營企業投資經營的熱點,並將明顯助益今年GDP的增長。其中,民營中小企業這方面投資可能特別興盛,而成為今年大陸市場的一個特色。眾所週知,民營中小企業去年經營情況很疲軟,大陸政府目前正在想方設法加以幫扶,而最有效的辦法,理當是引導這些企業轉進商業領域,因商業經營可以「細化」,以包容中小資本,適合中小企業投入。如果這類投資能夠在全大陸形成風潮,那也會發揮「小兵立大功」的效應,而對內需之擴大作出不小的貢獻。

大陸台商在這方面的投資經營能力,總體看是屬上乘水平。因台商挾同文同種優勢,在大陸不但有能力經營街巷里弄的店面,還能集合中外人脈、資金、技術,投資經營全國性的「網絡化」商業,如連鎖賣場、物流系統等。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台商是善於生產製造優質的商業設備,即使不出來開店,也可以在幕後當商業企業的上游供應商。

總的看來,今年的兩岸投資布局,首應鎖定「大陸消費內需市場建設」的項目,連造業、農業台商,也應對準這個方向去進行產銷活動,而不一定要改行去開店。再者,台商這方面的投資布局,應和台灣作「串聯」,主要是引進台灣的優質消費品、機件、技術等要素,以增強其在大陸市場的競爭力。



「十二五」商機方興未艾

當然,今年大陸市場的增長點並不只上述的商業建設類項,還有其他領域可供台商作為考量對象。如從「十二五規劃」去按圖索驥,會發現很多機會點。因該規劃去年才開始實施,相關的新興產業是方興未艾,台商即便現在才去卡位也為時未晚。譬如新能源產業、新一代移動通訊產業、新材料產業、新醫藥產業等,目前都有一大批的技術突破與產業配套項目,台商進入的機會不少。


項目應是「工業標準廠房建設」。此因「城鎮化」的重要表徵是「工業化」,即鼓勵開辦工廠,來為新城鎮的新居民提供就業機會。而這裡的工廠,主要是中小企業,其對標準廠房的需求較大。這對善於建設管理標準廠房的台商來說,是個新機會。類似的投資機會,可以從十二五規劃裡去發掘更多,此處不贅述。

無論如何,今年台商的大陸投資勢必更加「深化」,所以,大陸的內環境因素,對台商的影響也會更大。負面因素如工資上漲,內陸省市的漲幅比沿海省市,有過之而無不及,使內移台商的低工資優勢逐漸消失。還有,大陸農地徵用規定越來越嚴格,使台商投資用地難以取得的問題,比以前更加嚴重。但另方面,大陸內環境也已浮現一些正面因素,如今年大陸政府會對中小企業減稅讓利,甚至對其擴大釋出公家採購訂單。對於這些優惠,台商可以爭取比照辦理。而從台灣的角度來看,應該提醒台商,在今年勿忘擴大布局「兩岸市場」。因馬總統競選連任成功,兩岸經貿關係將更加緊密,而使兩岸間的人流、物流、金流規模加速擴張,並共構成一個舉足輕重的大市場。在這種情況下,台商應大力爭取此一兩岸間的大商機。另外,兩岸ECFA(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會有更多落實施行事項,兩岸商品關稅相互減免及服務業相互准入,都將擴大實行。至於陸資入台和兩岸產業合作,今年內也會加熱升溫。因此,「台灣市場」也會崛起,值得大陸台商將資金分流,兼做「回台投資」,在台設立研發生產基地或經營機構,以掌握台灣新崛起的兩岸商機。甚至可以在台灣和陸資及外資合作,共同拓展東亞市場。台灣畢竟是台商的「娘家」,台商之掌握台灣商機,理應是「看家本領」,不做太可惜。

(本文作者為投資中國信息網社長、海基會顧問)

(本文不代表本會立場)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