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高孔廉:決策幕僚變身首席談判代表 文/林朝易《交流雜誌97年6月號第99期(歷史資料)》

  富麗堂皇的釣魚台賓館慶功廳,圓頂的琉璃燈光映襯出一股柔和感,背後「統領群芳」呈現花團錦簇的背景圖,中外國際媒體逾二百家等候捕捉歷史鏡頭。二○○八年六月十二日的「江陳會談」,兩岸兩會中斷近十年的協商之後,就在這樣氛圍下揭開序幕。   六月十二日上午談兩岸周末包機,下午談開放大陸觀光客來台。我方主談是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高孔廉,對桌主談是海協會執行副會長孫亞夫,雙方對談陣容堅強,聲勢浩大、氣勢逼人。   在孫亞夫謙讓之下,高孔廉對談前首先發言,他說:「兩岸兩會排除萬難,恢復制度化的協商與互動,是最好的開始也深具歷史意義,兩岸協商從哪裡中斷就要從哪裡恢復。我們過去十多年來的發展,就是互信不足,所以江丙坤董事長離開台北時,定位此行為『互信協商之旅』」。   從高孔廉口中吐出的一字一句,都像預先擬好的稿子裡唸出來,對於台灣人民關切的國際空間,高孔廉也「軟中帶硬」地點了出來。他語氣平和地說:「對於兩岸關係,台灣人民要的是『和平、繁榮、尊嚴』,希望大陸各方能體會,希望互相設身處地思考,最後希望雙方持續擴大,推動兩會交流、互訪與會務連繫。」   沈穩老練、行事低調、喜怒不形於色的高孔廉,從一九九一年擔任陸委會副主委,之後就不曾與兩岸事務絕緣,相隔十七年後銜命重披戰袍,從後衛轉戰前鋒,扮演起「台灣首席談判代表」。台灣方面視他為兩岸的老手,海協會更視他為可敬的對手。   即使高孔廉兩鬢已見華髮,卻仍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一般而言,對高孔廉印象最深的,無非是陸委會副主委的專業形象。   約莫一九九○年代初期,高孔廉與海基會首任秘書長陳長文,就曾在海基會董監事會中,為「海基會的自主性」有段針鋒相對的對話。高孔廉發言提及「海基會在非政府委託事項占了相當大的比例」,但陳長文盛氣凌人回應「海基會所有開銷都與成立目的與宗旨有關」,引發一場唇槍舌戰的爭辯。   在當年李登輝權傾一時的年代,指派黃昆輝接掌陸委會,高孔廉忠實執行國民黨政權的大陸政策,在兩岸經貿交流事務上配合「戒急用忍」政策的主張,擬定《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等法令政策,當時被歸為兩岸事務的「緩進派」,有別於另一類的「促進派」。   從一九九三辜汪新加坡會談以來,高孔廉在陸委會七年期間,經歷過近二十次的兩岸兩會協商。而且在陸委會期間也深受馬英九總統及蕭萬長副總統倚重,馬總統當年任陸委會特任副主委兼發言人時,高孔廉是陸委會副主委。而蕭萬長出任陸委會主委時,高孔廉則是陸委會特任副主委兼發言人,獲得蕭萬長的充分信任和授權。   但隨著二○○○年陳水扁、呂秀蓮獲選正副總統,民進黨贏得政權首度政黨輪替。高孔廉退居幕後,國民黨智庫擔任政策委員,專責兩岸事務政策的研擬,當他眼見兩岸關係「官方冷、民間熱」,扁政府專注意識形態鬥爭,台灣經濟卻跌落谷底,高孔廉發表多篇論述批判民進黨政府「去中國化」、「鎖國經貿政策」。   直到二○○五年,國民黨前主席連戰展開「和平之旅」,與中共總書記胡錦濤會談後發布「連胡公報」,國共平台為兩岸關係重新搭起橋樑。當時國共平台執行長是蔡勳雄,副執行長是高孔廉,此後舉辦過三次國共經貿、農業、文化論壇、三次台商權益保障工作會談,更加發揮大陸事務方面的學識長才。 高孔廉在國民黨智庫期間為文主張,兩岸政治方面要擱置爭議,簽署和平協議,協商國際空間問題。在經貿方面,兩岸積極推動開放直航,簽署台商投資保障協議、避免雙重課稅,未來並商討建立共同市場的問題,以邁向更高程度的經濟整合。   高孔廉指出,兩岸協商議題的優先議題,應包括:一、開放大陸人民來台觀光,振興台灣觀光事業。二、包機由節日飛行擴及週末包機,便利台商返台團聚消費。三、開放大陸學生配額來台就讀大學,增進對台灣的瞭解,並增加台灣學校學生來源。四、擴大開放投資項目,凡非台灣獨有之技術或大陸已有之生產技術,不必限制,以爭取商機,避免拱手讓予韓國。五、開放台灣金融保險、證券業登陸,爭取業者生存發展空間。六、召開兩岸產業合作論壇,尤其對新興產業,研商建立產業標準,讓台灣的應用科技、資金及管理能與大陸的基礎科技及市場相結合。七、建立更緊密的經貿合作架構,邁向兩岸共同市場。   高孔廉在中原大學企管系當講座教授,也在電電公會每年發表的大陸投資評比擔任總顧問,對大陸台商研究學有專精,重視台商投資保障協議。高孔廉就學期間就讀政大銀行系後,取得中央銀行特考及格並在央行服務,再一路專攻企管拿到博士學位,更讓他重視金融業登陸問題。   二○○八年馬蕭上任之後,高孔廉受命擔任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肩負重任,籌劃「江陳會談」。過去長期高孔廉都是幕後決策的後勤官員,負責下達指令給前線人員,如今高成為「台灣首席談判代表」的主談人,動見觀瞻,也是談判團隊中的靈魂人物。   「江陳會談」甫結束,兩岸不僅簽署周末包機、陸客來台兩項協議,另包括我方拋出的兩岸共同勘油、海運直航、開放金馬小三通、兩岸共同打擊犯罪、氣候變遷研究等五項議題,獲得對岸正面回應,順利達成任務。未來,兩岸兩會之間的協商將趨於頻密,而高孔廉肩頭上的擔子也就更加沈重了。〈本文刊於97年6月「交流」雜誌第99期〉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