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陸委會主委賴幸媛  文/蘇永耀(自由時報記者、央廣節目主持人)《交流雜誌97年6月號第99期(歷史資料)》

四月底馬團隊宣佈將由台聯前不分區立委賴幸媛出任新政府的陸委會主委,引發關心台灣及兩岸的人士熱烈討論。有人認為這是一招好棋,有助未來馬總統掌握兩岸交流的快慢節奏;但也有人擔心新政府的大陸政策是否轉調。 點頭應允接任主委一職,賴幸媛確實跌破許多人眼鏡。但或許對她來說,人生也不過就是這樣一連串的挑戰與意外所累積;很少人知道,賴幸媛在世新三專畢業後,也曾經是平面媒體記者。   但她後來寧願接受更大挑戰,到英國唸書,並且一路完成英國倫敦政經學院碩士、薩塞克斯大學發展研究博士。前陸委會主委、現任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早她三年到英國留學;兩人也從同窗關係,到現在分屬朝野陣營共為台灣打拼。   承受外界兩極看法的賴主委,為避免衍生不必要爭端,這段期間也極其低調,可謂如履薄冰。   擔任新職前,賴幸媛除主動拜會將接任海基會董事長的江丙坤,澄清外界揣測。待五月廿六日江丙坤就任,賴幸媛二度拜會江董事長。六月十一日江丙坤率團前往中國大陸進行兩會復談,她更親往送機。   作為前總統李登輝的愛將,賴幸媛也被外界賦予「李登輝路線復辟」的解讀。另一方面,台聯在政黨光譜上曾與國民黨相距甚遙;未來如何執行馬總統的兩岸政策路線,是否會產生不適,都讓外界好奇。   對此,賴主委的回答倒是明快,強調以後只有新政府的路線。至於台聯的背景,賴幸媛則說,從去年一月開始,台聯已轉型為中間偏左,即照顧中下階層、照顧弱勢的路線。這也是她當時在幕後所推動。   賴幸媛還說,統獨是政治座標軸,不是經濟座標軸。她自己的兩岸政策理念更是超越統獨,並把關心焦點放在經濟議題上。這與馬總統、蕭萬長副總統所申言不統、不獨、不武的理念是一致的。   觀察賴幸媛的從政生涯不難發現,這些理念並不是只有說說而已。   過去擔任台聯立委期間,賴幸媛已把關懷焦點放在弱勢的本土產業上。尤其,當大陸方面大量傾銷如毛巾、紡織等廉價商品到台灣,甚至還有黑心產品時,她更與業者共同站在街頭,大聲疾呼政府必須有效出面處理。   更早出任國安會諮詢委員時,適逢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談判,賴幸媛一直是核心的參與者;維持台灣主體性與本土產業的活路,更是其念茲在茲。   也因此,賴幸媛在說明接任陸委會主委的理念時,同樣展露「中間偏左」、重視弱勢族群態度。她認為兩岸交流發展過程要能增進百姓的工作機會,也希望在交流中獲利的一方能夠在社會安全體系多付出,讓財富能更合理分配。   賴幸媛更強調,若兩岸交流增加、國民生產所得成長,但人民的就業與創業機會反而減少,便不是健康發展。   賴主委的思維是希望減少兩岸交流過程外部性效應,將社會負面衝擊降至最低;並讓交流產生獲益,儘量以全民共享為原則。上述理念有人評論賴像是當「勞委會主委」;但這些關懷的驅動,應是她願挑戰新職的主因。   兩岸政策一直是藍綠之間的關鍵差異。賴幸媛的另一個重要職責,如同她自己所說,就是扮演一個協調者角色。   這個協調者的定位,將不僅繼續過去陸委會功能,整合部會間意見差異而已。除政府外,更大的社會面向,包括朝野政黨、各產業及團體之間;總之,將受到兩岸交流牽動的對象,都將是賴幸媛要去接觸的範圍。   如同馬總統自己所言,台灣還有五百多萬的民眾沒有投票給他。   整合這些內部差異,也是馬英九主動找賴幸媛來接任這個最敏感政府職務的原因。這也已經超越李登輝所說的「煞車皮」功能;更精確說,從關懷本土弱勢出發、進而確立台灣主體性,將是賴幸媛開創朝野良性合作空間的活路。 從賴立委轉軌到賴主委,不同過去的咄咄逼人,賴幸媛也把身段放的極其柔軟。因為她現在已不是特定團體的利益代言者;而必須站在多元利益整合者的高度,看待未來兩岸大幅交流後所衍生的各項課題。   尤其,過去的陸委會像是政府在兩岸政策的把關者,扮演所謂安全閥的功能。   如今兩岸情勢不同過往,交流平台已趨多元且複雜,除官方授權的海基會外,包括國共平台等都在兩岸關係上展現影響力。陸委會原先扮演的管理或主導角色,也面臨到重新調整與定位的必要。   台聯黨主席黃昆輝六月九日拜會賴幸媛時,也曾以過去擔任過陸委會主委的經驗,認為陸委會應把協調與執行的角色分開。隨著兩岸事務愈來愈多,陸委會更難以擔綱任何執行者,反倒是做好橫向與縱向的協調才是關鍵。   此外,鑑於過去法令規章多偏管制面向,面對開放的大氣候,與法規還未全然更張的過渡情況,賴主委要如何做到維繫依法行政及適時開放的槓桿平衡,也考驗其智慧。從九○年代初兩岸接觸、過去十年關係冷淡、乃至未來將展開的密集交往,在載浮載沈的台海情勢上,賴主委正站在關鍵的浪頭,準備迎來一波又一波的挑戰。〈本文刊於97年6月「交流」雜誌第99期〉

回頁首